时间:2011-02-28 来自:南方都市报作者:wkun - 小 + 大
减少公务车数量显示治堵决心
众所周知,深圳的车越来越多了,去年12月的数字是超过了170万辆,据说每公里的汽车承载量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这是不折不扣的发展的烦恼啊。
新闻中抢眼的词语想必大家都看到了———收拥堵费、建BR T。我对政府出台这些政策的决心、动机不敢怀疑,肯定是为城为民,希望早点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只是收拥堵费和建BR T都涉及到大把大把的钞票,所以,作为市民,笔者还是有些想法需要表达。
万一收拥堵费,我肯定会少开车,尽量乘坐地铁和公交车。可是,如果有人开着公务车上下班或者到繁华地段购物,毫不吝惜那几十元拥堵费,反正拿回单位报销便是,那么收拥堵费是否只是对使用公务车并有报销途径的公务员有利呢?他们是畅通了,我们在公交车、地铁里面挤成了沙丁鱼罐头,这非常不利于社会情绪稳定。我再强调一遍观点:收拥堵费或许能治堵,可是需要全方位的制度推进,至少让公务车使用规范化、透明化、严格化,这就不是交委一家的事情了,望领导们三思。广州正在做的G PS定位系统是否借鉴一下?治堵,应该大家共同努力,团结一心才能克服困难。
说得更直白一点,那些报销的拥堵费最终还是纳税人买单,只有私家车司机、的士司机是自己承担成本,谁受益谁痛苦,其实是一目了然。
至于建B R T,还是涉及一个预算的问题。既然有关部门说要建,看来是难以避免了,那我们就只能在预算上面讨论一番。现在深圳的财政预算年年增加,如果是因为建BR T导致明年的预算大幅增加,估计市民没有几个乐意的。毕竟,B R T的争议性有目共睹,此前广州建B R T就曾多次引发媒体的热议。深圳要想顺利上马B R T项目,必须要在项目预算方面顺应民意,承诺不增加纳税人负担。既要用钱,又不增加纳税人负担,钱从哪里来?公务车是当仁不让的改革对象。
深圳的公务车数量肯定不少,遗憾的是,具体数字到现在也未见权威部门公布。每次油价上涨,公务车司机以及领导们肯定对此都表示“没感觉”,只有私家车主和的士司机们叫苦连天。实际上,每一位纳税人都应该叫苦,因为油价上涨带来的公务车运转成本增加,都分摊到诸位头上去了。所以说,减少公务车,甚至在几年时间内让公务车购买指标“零增长”,让存量公务车自然减少,加大内部调配力度,应该是努力目标。
笔者当然没有幼稚到认为,一两年之内的公务车改革,其节省的费用就可以建BR T。但是,如果公务车改革启动,各项费用能逐年减少,“屁股下的腐败”越来越少,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肯定能省下一大笔钱。毕竟,建BR T不过是几年的事情,而公务车改革却是具有持续性效应的措施,这笔账谁都算得过来吧。 □成零
开建BRT应有充分博弈
一年前,笔者在《南方都市报》深评版曾刊发民间提案《深圳如果建BRT,需吸取穗杭教训》。但深圳开建BR T的消息此前是在深圳市与国家交通部座谈会议上传出的,主管部门此前并未向市民、媒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公开征集B R T线路规划、项目预算的意见和建议。也就是说,笔者民间提案中所谈到的,国内多个已建BR T城市当初运作此项目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谋划不周”所可能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和弊病,并没有得到深圳市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
公交项目工程的投建,一方面,一旦建成投入使用便很难更改,几乎不可能推倒重来,也就是经济学上讲的“沉没成本”。因此需要格外慎重,绝不能盲目求快,要努力摆脱封闭型的决策圈子,努力将规划细节对接实际民意需求,这方面尤其要尊重项目工程直接影响的市民的利益、愿望和习惯。
另一方面,BR T耗资巨大,且在国内多个已建城市中体现出极大的造价差异,有的城市尽管花钱多,却带来了工期最长、扰民最严重、建成后最不便于市民通勤出行、公交票价最高的“回报”。这就是说,即便不存在工程腐败,也会因项目规划水平、主管部门统筹能力等因素所造成成本、效益的悬殊差别。为此,BR T这一重大项目工程需要花多少钱、怎么花钱,如何兼顾经费节约与效益提升,事后以何种方式评估等,不能由主管部门“自说自话”,需要全程纳入到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监督审议的范畴内,并接受政协委员、媒体、网民等的监督。
实际上,无论是BRT,还是同样旨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其他方式手段,如地铁、轻轨、公交主干道、拥堵费和停车计时收费等,都必然在具备一定效用的同时,暴露出局限性。因此,治堵要想取得成效,必然要采用多种方式,最大化地发挥其效用,而让每种方式手段的局限性得到抑制。从此意义上说,深圳与国家交通部共建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下大力气推出创新型政策组合,值得肯定。
但决策者不能忽视的是,以美国大城市治堵为例,之所以许多“新发明”组合在一起、慎重实验过后才普遍推行,是因为公共交通这一命题有充分的博弈和讨论空间,项目工程从创意、规划到建设全程对外公开,市政当局不能因为一己喜好而单方面选择某一“发明”,这就客观上造福于美国多个城市,使得其不必因为某些官员的一时冲动而被“沉没成本”所拖累。这才是深圳“公交都市”最应学习借鉴的国际真经。
上一篇:政府信息公开收费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