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透明 - 更好的社会 - 更好的生活
当前位置: 地方预算 > 河北省 > 文章

关于廊坊市2006年市本级预算及全市总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市本级预算及全市总预算草案的报告

时间:2008-09-05 来自: 政府信息公开作者:BudgetOfChina - 小 + 大

 一、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全市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人大的有力监督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壮县、强市、富民”奋斗目标,认真落实“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集中精力上项目”的工作思路,坚持“突出好、追求快,好中求快”的发展理念,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各项预算任务,促进了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2006年2月,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批准通过的2006年全市财政收入预算为700000万元,当年安排的全市支出预算为526441万元;批准通过的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为39900万元,当年安排的支出预算为131000万元;批准通过的廊坊开发区财政收入预算为120000万元,当年安排的支出预算为44603万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收入超收、上级下达专款等原因,全市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734764万元,市本级支出预算调整为186016万元,廊坊开发区支出预算调整为48011万元。

    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44339万元,占预算的106.3%,比上年增长27.3%。其中,上划收入完成375596万元,增长27.7%;地方收入完成368743万元,增长26.8%。在地方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5372万元,增长25.7%。财政支出执行674793万元,占调整预算的91.8 %,增长 25.8%。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完成57213万元,占预算的143.4%;财政支出执行159772万元,占调整预算的85.9%,增长20.1%。廊坊开发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20886万元,占预算的100.7%;财政支出执行47932万元,占调整预算的99.8%,增长26.3%。

    按照上述收支情况和当年财政体制计算,2006年全市财政可用资金为752087万元,减去财政总支出674793万元,减去结转下年的专款支出等77294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市本级可用资金为200945万元,减去财政总支出159772万元,减去结转下年的专款支出等41173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廊坊开发区可用资金为48541万元,减去财政总支出47932万元,减去结转下年的专款支出等609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

    为了圆满完成预算任务,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付出了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工作。
(一) 打造环境,健全机制,促进全市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围绕“招商引资突破年”任务目标,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综合运用政策、体制、资金等手段,抓环境,建机制,促进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继续改善软硬环境,多渠道筹集资金,全方位加大投入,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信用体系、人才高地、标准化建设等软环境的支持力度,规范收费项目管理,积极清理涉企收费,为企业创造了规范健康的发展环境。继续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对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均予以重点支持,全力保证了“5.18”国际商务节、“9.26”农产品交易会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资金需要,并对税收贡献突出企业给予了不同形式的奖励;建立了地方金融企业支持经济发展激励机制,帮助企业发展破解资金“瓶颈”。通过不断努力,全市项目承载力和环境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为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我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加强征管,勤于调度,财政收入呈现了好中见快的增长态势。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加强领导,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坚持征管与挖潜并重的原则,抓住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及时组织税款入库;加大税收稽查力度,以查促收,以查补收;加大清缴欠税力度,确保应纳税款及时足额入库。继续强化税源监控和各项财政收入征管,充分依托“金税工程”、“金财工程”等先进征管手段,严厉打击各种偷漏骗税和截留非税收入的行为,保证了财政收入增长好中见快,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近年来首次突破10%,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到82.8%,可比增加0.8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均列全省第二,全市经济发展成果在财政税收增长上得到充分体现。

    (三)加大投入,维护稳定,财政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要求,在保证公教人员工资正常发放的前提下,又拨付转移支付资金14.8亿元,其中一般转移支付9.3亿元,基本解决了2000年以前公教人员工资陈欠问题。认真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投入3064万元,对再就业和阳光工程予以全力支持;投入1842万元,使6738名优抚对象得到及时救助。全力维护发展稳定大局,重点支持了“护城河”资金、基层政法机构建设、消防装备、科技强警、大要案准备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管理等项目,确保了一方平安,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通过预算内安排、争取国债、使用开行贷款等渠道,对疾病控制中心、市第三医院、市医院改造工程、体育场、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设施建设进行了重点投入。

    (四)服务三农,统筹城乡,农村六项工程顺利推进。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以农村六项工程为重心,落实惠农政策,加大涉农投入。农村医疗惠民工程各级财政投入2246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工作;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程各级财政投入5993万元,支持了农村中小学两项工程、“两免一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重点项目;村村通油路工程各级财政投入9093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农村道路建设;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各级财政投入3147万元,保证了广大群众喝上安全放心的达标水;农村社会保障工程各级财政投入1119万元,并加强资金管理,实行封闭运行;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工程各级财政投入5860万元,全市共新建、改建敬老院34所,入住五保对象3951人。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实现了农民农业税收零负担,人均减少税费负担123元,足额兑现了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资金9658万元,惠及全市67.2万农户、302万农民。并集中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亿元,重点支持了水利设施、中低产田改造、生态林业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创新机制,深化改革,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日益深入。按照取之公众、用于公益的原则,积极调整支出方向,支出安排向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公益性领域进一步倾斜,公共特征更加明显;规范支出责任,全面推开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工作部署,并及时制定了《廊坊市县乡财政运行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充分调动了各级加快发展、致富增收的积极性;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细化预算编制,进一步完善了市级正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体系,对专项支出探索实行了绩效预算;积极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行零余额账户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市直预算单位全部推开;继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财政投资评审制度、财务总监制度,确保了财政建设性资金的安全使用。

    各位代表,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市上下,政通人和,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这主要归功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各级各部门的群策群力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同时,也说明了财政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正在逐步提高。2007年,是全市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经济总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规模较小,占全省份额还较低;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财政支撑能力还有待增强,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保障能力仍需加强;经济增长不均衡,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在改革和发展中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7年,全市及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省七次党代会、市四次党代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突出好、追求快,好中求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财政杠杆调控作用,科学安排资金,优化财力配置,坚持“四个确保”,做到“两个突出”。即确保人员经费支出,确保机关正常运转,确保社会稳定需要,确保重点项目支出。突出壮大经济实力,全力推进“项目质量提高年”;突出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集中精力上项目”提供财力支撑,为建设“实力廊坊、效率廊坊、和谐廊坊”提供资金保障。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全市2007年收支计划安排是:财政总收入安排826600万元(不含基金),可比增长22%。其中,上划收入466817万元,可比增长24%;地方收入359783万元,可比增长19%。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全市可用资金609735万元,支出预算安排609735万元。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安排35000万元,全年可用资金142000万元,支出预算安排142000万元。廊坊开发区财政总收入安排144100万元,全年可用资金48510万元,支出预算安排48510万元。

    2007年,全市收支计划及市本级支出预算草案安排主要体现了以下五项原则和重点:

    (一)着眼经济发展形势,合理确定收支目标。一是考虑近年收入增长形势较好、全市项目建设速度较快等因素,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8个百分点,这个目标与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趋势是相适应的,而且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增进效益基础之上的,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而且可能好于预期。二是按照省财政厅统一规定,从2007年起,财政收入统计口径不再包含基金收入。三是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确定各县(市、区)财政收入增长分为25%、22%、20%等三个档次。

    (二)体现有保有压,全力提高保障能力。一是保证人员性支出。优先保证人员工资及福利支出,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所需资金足额预留。二是确保重大活动需要。对人大政协“两会”、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商务节、农产品交易会、全国发明创造博览会、香港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要会议和公务活动予以重点保证。三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对“护城河”专项资金、大要案准备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全力保障。足额安排各类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资金,积极扶持失业人员再就业,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此外,对社区建设、公安消防、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重点支出也都积极提供支持,千方百计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解决三方面问题,积极巩固发展成果。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使新增财力尽力向农村和基层倾斜。一是着力解决百姓急需问题。市级新增财政投入774万元,对人畜饮水安全工程、“五保户”集中供养、残疾人生活就业、孤儿救助、低收入家庭住房等问题全力保障,并通过土地无偿划拨等政策措施,对经济适用房建设予以全力支持,竭尽全力解百姓燃眉之急。二是认真解决社会难点问题。市级新增财政投入1726万元,尽力保证维护社会稳定、医疗惠民工程等方面需要,为百姓创造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市县两级财政积极整合资金,认真落实津贴补贴政策,逐步缩小公教人员级次间、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三是切实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市级新增财政投入2694万元,全力弥补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公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农民文化生活、社区建设等方面的欠账,为农村和基层提供更完备的公共服务。

    (四)整合财力资源,确保重点项目需要。进一步强化财力资源整合,全力推进“项目质量提高年”,完善各项支持经济发展机制,足额保障大项目引进、招商引资及项目质量提升、纳税大户奖励、驰名商标企业奖励、金融企业奖励等激励机制资金需求。积极完善软硬环境,继续对城区重点工程建设资金予以全力保障。并对企业自主创新、服务外包行业、会展业、信用体系建设、土地利用、园区建设、环境整治、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项目也力所能及地作了安排。

    (五)两个文明并重,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按照法定增长比例,足额安排教育支出,对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按照有关政策尽力予以支持。在教育方面,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廊坊职技学院、卫生学校及一中建设等重点项目全力支持。在科技方面,重点支持全国发明创造博览会、京津塘科技新干线论坛等项目。在文化方面,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助试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131”工程专项经费等予以支持。在环境保护方面,保证提高环境建设能力、环保专项治理等项目的资金需要。

    需要说明的是,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要求从2007年起,中央与地方全面按照新的收支分类体系编制政府预算,这是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较为合理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现提交本次大会审议的预算草案,是按照《预算法》以及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编制的,请各位代表审阅。

    三、创新图强,奋力拼搏,确保2007年预算任务圆满完成

    完成2007年财政收支预算任务光荣而艰巨,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将紧紧围绕市委的总体工作部署,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财政工作的各项决议,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确保全面完成2007年预算任务。

    (一)围绕壮大经济实力,推进工业强市,夯实发展基础。致力于“项目质量提高年”各项工作部署,以华为、富士康、京东方等重大项目为着力点,继续完善奖励招商、鼓励创新的财政政策,对大项目引进专项资金、工业项目引进奖励基金、金融企业奖励基金和纳税大户奖励基金打满打实。积极引进开行贷款、世行贷款、国债等域外资金,充实、完善、增加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发展、惠民工程、维护稳定、城乡规划等各类专项资金,进一步打造发展软硬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对会展、服务外包等产业大力支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支持鼓励科技创新,统筹使用科技经费,通过直接投入、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发展内在动力。保证大项目人才需求,继续完善高级人才吸引和奖励政策,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环境。

    (二)围绕全年收入目标,狠抓税收征管,确保完成任务。2007年,由于经济、政策和基数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财政增收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税管费,加强财政经济运行分析,特别是针对异地纳税问题,进一步规范税收征管工作,对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地区收入实施动态监控,切实加强税收稽查执法监督,实现税费及时足额入库,保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做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的准备工作,加强国家财税政策调整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分析。进一步提高财税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严格执行国家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和有效调节,促进分配公平,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使经济发展的成果在财政收入中得到及时全面反映。

    (三)围绕合理配置资源,消除体制制约,推进协调发展。加大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试点推进力度,积极推行“乡财县管乡用”监管模式,探索实施扩权强镇,促进县乡财政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财政体制调控作用,按照“属地征收、投资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北三县一体化、市区一体化和“互补型”园区一体化发展进程,减少因行政区划不同带来的无序竞争、利益纠纷和内部损耗,实现全市经济发展和谐整体推进。健全完善鼓励工业园区发展的财政体制和优惠政策,鼓励集群经济上规模、见效益。对执收执罚单位全面实行“两条线、零返还”,减少鼓励收费的政策,规范财经秩序,净化发展环境。

    (四)围绕解决民生问题,推进事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忠实履行财政的公共服务和保障职能,努力解民之困、增民之利,突出为民理财。研究政策,整合财力,筹措资金,加快步伐,着眼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公正,统筹分析、研究解决各个社会群体、各个层面的基本收入和福利待遇问题。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快建设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落实扶持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目标的实现。调整教育支出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稳步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同时,对社会保障、六城联创、维护稳定、事业发展等重点领域予以全力保障,切实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围绕推进农村工作,坚持多予放活,统筹城乡发展。认真落实市四次党代会“坚持执政为民,努力用发展成果造福全市人民”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资金更多地向农村倾斜;认真落实好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支农和惠农政策;着眼农民群众急需问题、农村难点问题、历史欠账问题,想民所想,急民所急,攻坚克难,查漏补缺,加大投入,强化管理,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重点做好“多予、放活”文章,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加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等方面投入,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理财政保障机制,创建环境优美、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六)围绕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深化财政改革,强化监督管理。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基本支出标准体系,科学编制专项支出绩效预算。扎实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着力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在编制采购预算、扩大采购规模、规范运作程序、提高采购水平等方面寻求突破。以政府投资性支出为重点,不断健全财政投资评审制度、派驻财务总监制度和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为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积极推进“校财统管”,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全力保证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2007年预算任务更加繁重艰巨。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本次人代会通过的各项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把握机遇,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圆满完成财政预算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政府信息公开收费的一些看法

下一篇:关于雨花台区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中国预算网

属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本站 .

粤ICP备11052838号-1  |  邮箱: info@budgetofchina.com |  电话:0755 3301 1773  |  联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杭钢富春“中国预算.com”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