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透明 - 更好的社会 - 更好的生活
当前位置: 地方预算 > 广东省 > 文章

韶关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时间:2011-11-17 来自:韶关市财政局作者:San - 小 + 大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韶关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请予以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财政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财政工作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财政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全会,省委十届全会和市委十届全会精神,认真执行市十二届人大会议有关决定决议,经受住了多次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考验,确保了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市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惠民生、促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一五”时期,我市财政工作成绩显著。一是来源于韶关的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大关。2009年来源于韶关的财政总收入达到108.3亿元,2010年达到143.31亿元,是2005年的2.31倍,年均递增18.22%。二是地方财力明显增强。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77.73亿元,年均递增19.12%,年均增收5.58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其中2010年达到47.81亿元,比2005年的19.93亿元增加27.88亿元。三是县级财政加速发展。县级一般预算收入从2006年的11.0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6.15亿元,年均递增22.71%,累计完成90.9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56倍。四是民生支出比重加大。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从2006年的48.2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99.01亿元,累计完成365.77亿元,年均递增17.32%,年均增支10.89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民生资金合计约225.7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2倍,民生支出占比从“十五”时期的59.98%提高到61.71%。回顾“十一五”时期的财政工作,主要体现了“四个着力”。一是着力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发挥财政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以及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财力保障和政策支持作用,更加重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壮大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能力。二是着力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是着力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敢于和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激励型财政机制,强化预算管理,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机制,努力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四是着力加强管理,提高财政效能。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发挥管理人员积极作用,全面深入地推进财政科学管理,切实增强执行力,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二、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我市财政工作围绕做大财政收入总量首要任务,进一步推动“三促进一保持”,重点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双转移”工作质量、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三场硬仗”,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扩大公共投资,着力保障民生,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支出绩效,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圆满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财政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良好。
(一)收支完成情况
2010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78135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12.52%,比上年增收71191万元,增长17.49%,超额完成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增长9%目标任务。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990064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52.33%,比上年增支125696万元,增长14.54%。
全市上划中央收入完成500596万元,比上年增收70520万元,增长16.4%;上划省收入完成79009万元,比上年增收17857万元,增长29.2%,均完成了全年考核任务。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150871万元,财政总支出1013472万元,滚存结余137399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129316万元,净结余8083万元。全市一般预算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6597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10.17%,比上年增收17748万元,增长8.93%。超收安排:偿还政府债务本息5000万元;路桥建设4000万元;现代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配套1000万元;武警支队搬迁建设资金1000万元;生态文明建设资金1000万元;韶赣高速公路场站建设1000万元;一中、职中、技校等补助1000万元;农村基层组织保障经费配套525万元;企业军转干部补助500万元;消防战勤保障中心建设500万元;信访大厅建设经费300万元;浈江、仁化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配套292万元;中山公园舞台建设250万元;韶大人才引进经费200万元;医疗卫生改革配套180万元;亚运会安检等经费100万元;省民运会奖励金98万元;图书馆购书经费50万元。
   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45220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57.83%,比上年减支3342万元,下降0.96%,主要原因是上年度产业园竞争性扶持资金支出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497632万元,财政总支出完成427246万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70386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66263万元、净结余4123万元,全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二)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一是收入总量增长较快,财政实力明显增强。来源于我市的财政总收入增速达3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20.98%,比上年提高2.68个百分点,初步扭转了财力分散的格局,增强了财政宏观调控的能力,财政收入形成了以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为主体,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等非税收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收入结构。
二是县级财政增收跨越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县级财政收入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1538万元,同比增长25.68%,总量占全市的54.7%,增量占全市的75.07%,其中税收增长24.96%,成为全市财政增长的有力支撑。各县(市、区)财政收入有新的突破,其中曲江突破4亿元,乳源、仁化、乐昌突破3亿元,浈江、武江突破2亿元,县级财政收入再上新的台阶。
三是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在民生支出方面,全市民生支出合计617596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62.38%,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文化体育与传媒(40.05%)、医疗卫生(26.25%)、农林水事务(31.16%)、住房保障(172.03%)等支出实现了较快增长。在压缩支出方面,全市行政运行成本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10.49%,较上年降低3.5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58个百分点,较好地完成了压支任务,为保重点、保民生腾出了财力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
(三)预算执行的措施及成效
一年来,为确保预算任务的完成,财政部门采取了以下几项主要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三驾马车”齐驱动,迎难而上促增长
紧紧抓住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重大机遇,认真落实政府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等各项政策措施。城建投入总计46590万元,比上年增支8460万元,同比增长22.19%。推动韶赣铁路、韶赣高速、广乐高速、韶关核电、水利枢纽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促进经济增长。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芙蓉新城建设步伐,启动百年东街开发项目,打造“三旧”改造工作新亮点。及时拨付各项财政补贴资金8438万元,继续落实家电、汽车下乡等系列惠民政策,鼓励和扩大农村消费。安排财政贴息,撬动银行资金1.09亿元,确保丹霞山申遗成功,并拨付旅游宣传促销经费560万元支持旅游业发展。安排资金580多万元,引导和鼓励出口企业开拓国际新兴市场。安排招商引资专项奖励资金300万元,掀起招商引资新的高潮。
2.财政职能巧发挥,“三场硬仗”抓落实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市级财政重点安排“五个一千万元”,分别用于扶持中小企业、支持全民创业、共建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改革和引导现代产业发展。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安排6000万元用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安排中央、省、市扶持技改资金1.2亿多元,支持企业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银行存款激励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申报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科技孵化平台建设新突破。安排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2000万元、节能减排专项扶持资金1.2亿元,并支持铅锌产品及建筑钢材、粮油及制品等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产业转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引导企业与优秀农民工对口扶持,“双转移”工作在全省目标责任考核中名列前茅。安排扶贫“双到”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目前已吸引社会各类资金近3亿元投入我市扶贫“双到”工作。以竞争性方式从省财政获得莞韶和南雄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扶持资金2亿元、支持口岸建设和粤北国际物流中心项目建设资金2000万元、南岭生态区生态发展试点县补助资金1600万元,为我市打好“三场硬仗”提供有力保障。
3.改善民生强保障,公共服务有提高
坚持民生为重,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2010年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为61.7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62.38%。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9.98亿元,增长31.16%,占一般预算支出的10.08%,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全市教育支出18.43亿元,增长12.97%,占一般预算支出的18.61%,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均衡。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全市社会保障总支出20.39亿元,增长17.53%,占一般预算支出的20.6%,有效确保我市提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提高新农合”和“城居保”补助标准、医药卫生和养老保险试点、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民心工程”等多项社会保障工作顺利开展。大力支持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湾头水利枢纽工程顺利竣工,防洪堤建设全面铺开,我市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落实救灾复产重建家园工作,全年下达自然灾害救灾资金2602万元,突出抓好灾区保生活、保发展、保稳定。积极开展“迎春送暖”活动,向孤寡、残疾、下岗失业、企业离退休人员等低收入人群发放慰问金2000多万元。多渠道筹集资金8700多万元,切实办好市政府2010年10件为民实事。
4.深化改革促管理,加强监督出实效
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深入研究新一轮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确保地方财政的既得利益。积极配合开展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工作,推进财政管理层级扁平化建设。不断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部门预算编制与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等财政改革的衔接。全面实施财政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会计结算制度,进一步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序推进财政支出管理电子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市级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重点做好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检查监督。认真开展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专项资金、扩大支出范围失业金、天子岭廉租房项目等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和项目资金审核工作,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健全竞争机制,强化资金管理。加快“金财工程”和财政业务“一体化”系统建设步伐,为财政各项改革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管理,防范财政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2011年预算草案
2011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中央实施的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一揽子宏观调控措施成效将进一步显现,“十二五”开局之年重大项目投资增长将对经济增长形成重要支撑,总体经济形势将继续平稳向好。我市经济运行在经历最困难阶段后逐步企稳回升,但回升的态势仍不稳固,难以快速恢复到世界金融危机前的增长水平,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011年我市财政形势将随宏观经济环境好转而逐步稳定向好,但也面临不少减收增支因素。收入方面,重点税源企业生产经营呈现趋稳向好态势,市级重点项目投资仍然维持较高的水平,韶赣铁路、广乐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以及电力项目、芙蓉新城建设等将加快推进,这些有利条件都为财政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减收因素巨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一是省以下体制调整,“省四税”调增省的分享比例由4:6调整为5:5,增加省级收入,减少市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二是省市所得税共享改革预计本年度全市减收,长远对我市有利;三是增值税转型对我市增值税税源的延续性影响,直接影响我市国税收入增长;四是一次性非税收入减收;五是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对来源于房地产业的财税收入预计有一定影响。在支出方面,落实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加强“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科技、节能减排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实施积极灵活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力度,提高城市和产业的集聚度,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都需要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政府金融债务进入还本付息高峰期。
因此,2011年财政收支矛盾仍将十分突出,抓好增收节支、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仍然是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草案
根据对2011年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编制2011年财政预算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财税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以及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和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市2011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的安排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计划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13%。
2. “省四税”调增省的分享比例,由4:6调整为5:5,预计全市减收20000万元
3.所得税改革预计全市减收5400万元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建议我市2011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516185万元,比上年增长8%,剔除政策性减收因素后与经济增长同步。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税收返还和各项补助款,减除各项上解款项后,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计划安排 596622万元,比2010年增长10%。
(二)2011年市本级一般预算草案
根据2011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编制2011年市级预算安排的原则和重点是:(1)收入预算编制要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留有余地,与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适应,并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编报的完整性。(2)支出预算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倾斜,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并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3)继续完善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规范公共财政预算,健全政府性基金预算,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推进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12011年市本级财政收入安排。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安排原则,剔除了省以下体制改革等政策性减收因素及非税收入一次性入库因素减收13700万元,按2011年财税政策口径,换算2010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数为202897万元,按增长12%安排市级一般预算收入22800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35559万元,下级上解收入5775万元,上年结余4100万元,2011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计划安排273434万元。
22011年市本级财政支出安排。
根据2011年预算收入计划,2011年市本级财政总支出272722万元,比2010年预算增长18%。2011年市级支出安排重点为法律法规要求保障的支出,投入均增长10%以上,其中,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科技、农业等投入增长12%以上。主要项目安排情况如下:
(1)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102308万元,比2010年预算增支8000万元,增长11%,以保障政权正常运转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2)一般公共服务专项支出安排45352万元,为政府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创造条件。主要项目:一是政府办实事2000万元;二是节日补助及送温暖慰问经费2000万元;三是网络建设及行政服务中心扩建改造600万元;四是增加老年人乘车补贴及其他公共交通政策性补贴260万元;五是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及财政增长激励奖1500万元;六是应急及重大活动经费1000万元;七是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专项经费3230万元。
(3)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安排教育专项支出1630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3%。主要项目:一是根据教育费附加收入安排支出9000万元,主要包括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市直重点学校和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以及安排省市共建技工教育基地、全市学前教育专项补助;二是保障农村及城镇免费义务教育经费补助1700万;三是中职及技校困难学生助学金1750万元;四是中职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免费教育800万元。
(4)安排科学技术专项支出4038 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2%。主要是科技经费按一般预算支出总额的1.5%安排资金用于提高我市科技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扶持民营科技项目。主要项目:全民创业、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各1000万元;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引导资金等科技创新资金1200万元;科普经费120万元。
(5)加大文化体育事业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专项支出3285万元,增长1.7倍。主要是创文场馆建设2000万元;文化强市专项经费1000万元。
(6)支持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专项支出9006万元, 比上年预算增长14%。主要项目:一是企事业单位离休干部提高生活津贴、养老待遇等政策性增支;二是国有企业改革经费1000万元;三是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合计2380万元;四是完善优抚安置保障体系,安排随军家属补助及市区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补助费等165万元;五是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完善统筹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安排各项就业补助及支出350万元;六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社保增支项目3000万元
(7)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疗事业发展。安排医疗卫生专项支出8769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2%。主要项目: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市级配套1341万元、企业军转干部生活费医疗费补助1000万元、新农合引导经费1600万元、粤北医院贴息300万元、行政事业单位医疗经费3186万元、城市居民医疗保险500万元
(8)加强节能减排,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安排节能环保专项支出321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7%。主要项目:一是根据排污费收入计划,相应安排2210万元用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二是创建生态城市专项资金中约1000万元将用于环境保护方面;三是安排节能专项资金200万元。
(9)城乡社区事务专项支出20000万元。加上下划区的环卫、城管经费3300万元,实际增长2000万元。主要是根据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计划,相应安排用于城乡社区建设维护方面的支出。市财政将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韶关市容、人居环境,支持建设幸福韶关。
(10)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排农林水事务专项支出6743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46%。主要项目: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安排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专项资金1100万元(加上上年结转900万元共安排200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市级配套资金400万元、革命老区建设专项资金200万元、农业科研及农田综合开发435万元;二是落实强农惠农补助,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安排农村安装利用太阳能热水器补助、能繁母猪保险费补贴等各项补助400万元;三是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新增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643万元;四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防洪减灾能力,安排水利建设资金1250万元;五是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安排创建森林生态市专项经费600万元、“三合一”应急队伍经费265万元。
(11)交通运输、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专项支出4108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2578万元。主要用于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着力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能力;着力加强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加快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着力通过财政资金和政策的引导作用撬动银行资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中安排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全民创业、中小企业发展等四个1000万元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国家铅锌及制品检测中心资金和现代产业发展引导配套资金各1000万元。
(12)粮油物资管理事务及储备事务2205万元。主要项目: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基地建设项目资金700万元,粮食风险金1485万元。
(13)预备费及其他支出15100万元。主要包括:按《预算法》规定按支出的1%-3%的标准计提预备费6000万元;政府金融债务从2009年开始进入还本期,安排还债准备金,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3.上解上级支出3639万元。
4.补助下级支出17996万元,增加4190万元,主要是增加了对南雄的补助基数及环卫、综合执法下划区经费
(三)2011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草案。
按照财政部《2011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规定,纳入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项目包括: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育林基金、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府住房基金、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彩票公益金、社会保险基金。按上述基金范围,2011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287990万元,较上年收入增加129278万元,增长81.5%,增长主要来自: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为245990万元,较上年增加129278万元,增长105.0%;政府住房基金收入3600万元,较上年增加2500万元,增长227.3%。
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按照专款专用、量入为出的原则,市级相应安排政府性基金支出290620万元(其中:部分基金已列入部门综合预算项目之中),较上年支出增加111628万元,增长62.4%,其中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48320万元,增长77.4%,动用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2330万元;政府住房基金支出3900万元(含住房补贴支出300万元),增长182.6%。
四、坚定信心,锐意进取,确保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各项财政工作,完成好预算收支任务,对于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意义重大。为确保预算任务的完成,2011年的财政工作要做到“四个更加注重”:
(一)更加注重增收节支,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和重点支出需要。大力培植税源型企业,确保财税收入稳步增长。着力扶持传统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有效增长,培植新的税收增长点。充分发挥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的杠杆效应,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带动企业入园,培育一批地方税收超千万元的税源企业。完善税收服务,加强对房地产税收的征管。加强收入征管,建立健全财税收入增长监控、分析、预测新机制,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企业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财政收入动态,落实增收措施。稳步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加大公共资产和公共资源管理力度,增加土地收益和资源性收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强预算执行力,确保重点支出需要。认真抓好节支工作,严把预算审核关,继续压缩一般性支出,节约财力保障民生和重点支出需要。继续推进党政机关节能减排,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落实市直单位行政经费节约考核任务,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市直部门开源节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二)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运用财政手段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继续安排现代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6000万元,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效应,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完善财政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政银企合作、服务体系建设和担保体系建设,形成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利益导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落实财政支持人才工作政策措施,支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督促产业转移园区使用好竞争性分配资金,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和劳动力培训,进一步提升“双转移”工作质量。充分发挥财税政策调节作用,积极支持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推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支持外经贸稳定增长,落实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扩大内销的财政政策,推动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继续支持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
(三)更加注重保障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不断提高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比重的基础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的优先方向。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全力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年全覆盖工作,切实做好城乡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积极支持和促进就业。支持文化强市建设,构建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引导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力度,推进廉租住房建设,缓解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利、交通、通信、污染治理等条件。加强财政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增加防灾减灾投入,进一步提高我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安排扶贫开发专项资金2000万元,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支持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基地建设,稳定物价水平。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政府办实事资金需要。稳步推进我市《关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意见》各项目标任务,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长效机制。
(四)更加注重财政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改革,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健全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细化完善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积极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编,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加强统筹安排和协调配合,提高政府的调控能力。加强基础数据采集、细化政府收支科目体系、加快市县“金财工程”建设、改进预算执行分析等各项基础工作,重点抓好加快预算支出执行进度和逐步推进预算公开工作。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和收入收缴运行机制,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对群众个体的直接支付渠道,提高财政资金到位率。加强对基层财政的指导,充实完善基层财政特别是乡镇财政职能,继续大规模开展乡镇财政干部和农村财会人员培训。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在中共韶关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圆满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附件:
 
《韶关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名词解释
 
1.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指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为发行和偿还主体,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并代办还本付息和支付发行费的地方政府债券。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为实现特定公共利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和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和基本的社会正义,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一定阶段公共服务应该覆盖的最小范围和边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尽可能使居民享有同样的权利,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
3.非税收入。指除税收以外,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利用公权、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或者特许经营收取的财政资金。包括下列八项:1.政府性基金收入;2.专项收入;3.彩票资金收入;4.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5.罚没收入;6.国有资本经营收入;7.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包括国有土地、海域、矿区、场地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公共资源的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许经营权等,通过招标、拍卖或者其他方式取得的收入;8.其他非税收入,包括以政府名义接受的各种捐赠资金,利用公权、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取得的经营服务性收费,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上述第1至第7点的利息收入。
4.一般性支出。指一个部门或单位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运转费用或消费费用,它是保证单位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开支。从一般性支出性质来看,它属于购买性支出,也称为“消耗性支出”。
    5.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的决策部署,我省率先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通过明确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保障责任和范围,在坚持村级自我积累和政府适当补助相结合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而形成的促进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切实履行职能的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稳定规范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的意见>的通知》(粤办发[2010]5号)要求,我省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以省市补助、县级统筹、村集体收入自我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主要从村干部补贴、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和村级办公经费等三个方面,合理设定基本保障标准,分级负担,三年到位。一是2010-2012年,将欠发达地区贫困村干部补贴逐步提高到人均每月不低于1 000元,2010年目标为人均每月700元;二是对离任村干部发放生活补助,具体由市、县(市、区)财政采取固定补助与一次性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发放;三是2010—2012年,对欠发达地区贫困村,由各级财政共安排2万元/年的办公经费补助。
6.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体制。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财政部的有关要求,我省从201 0年7月1日起对顺德区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从2010年10月1日起在南雄市、紫金县、兴宁市、封开县开展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在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五个方面实现由省财政与试点县财政的直接联系,开展相关业务工作。
7.专项转移支付。指上级政府安排下级政府的具有专门用途,用于支持和帮助下级政府发展特定事业,下级政府需要将补助资金按上级政府指定方向和用途使用的转移支付。其基本特征是专款专用。
8.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养老保险制度。

 

 

本文出处链接:http://www.shaoguan.gov.cn/website/portal/html/002002/2011/85657_0.html

上一篇:政府信息公开收费的一些看法

下一篇:关于雨花台区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中国预算网

属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本站 .

粤ICP备11052838号-1  |  邮箱: info@budgetofchina.com |  电话:0755 3301 1773  |  联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杭钢富春“中国预算.com”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