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透明 - 更好的社会 - 更好的生活
当前位置: 地方预算 > 江苏省 > 文章

关于南京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时间:2011-09-01 来自:南京市财政局作者:San - 小 + 大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全力支持“三个发展”,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大力加强财政管理,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较好地保障和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一)齐心协力迎难而上,财政收入规模跃上新台阶

  2010年,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财政部门统筹协调,税务部门强化征管,既定目标顺利实现。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500亿元,达到518.8亿元,增长19.4%,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75.3亿元,增长19.3%。在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437.8亿元,增长17.3%,比重为84.4%,规模超20亿元的税种有7个: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共完成398.4亿元,占税收比重为91%。

  分预算级次看,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1.6亿元,增长14.9%;财政总收入353.9亿元,增长15.8%。区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7.2亿元,增长20.8%;财政总收入721.4亿元,增长21.2%。

  财政平衡情况:全市一般预算财力56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542.7亿元,增长17.7%。分预算级次看:市本级一般预算财力20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81.5亿元,增长13.4%。区县一般预算财力36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361.2亿元,增长19.9%。

  全市、市本级、区县均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目前财政决算正在编制过程中,最终结果将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推动三个发展开创新局面

  1、加强财政引导,促进经济创新转型。市级财政安排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7.8亿元,重点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开放型经济发展;安排各类科技创新专项资金5.8亿元,主要用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软件产业发展,促进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安排各类人才建设专项资金1.4亿元。

  2、加大三农投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市级预算内外“三农”投入24.14亿元,其中:投入13.26亿元用于水利设施、“1115”工程、现代设施农业、村级能力建设、农产品安全质量保障及精深加工、土地治理等,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事业投入10.88亿元,主要用于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和农村低保水平,进一步扩大新农保覆盖面,提高被征地农民保障补助标准以及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实施职教扶贫助学等。

  3、加大城建投入,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市级财政统筹安排城建及交通专项支出54.94亿元,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维护、长江隧道公司股权回购、道路环境综合整治、雨污分流和街巷整治,推进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建设、国道快速化改造、污水处理等。多渠道筹集资本金近20亿元,支持九大功能板块建设。安排3.21亿元用于落实环保优先、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污染监测和防治等。筹集资金2亿元用于“绿色南京”建设。

  (三)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推动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1、加强社保体系建设,促进民生保障水平提升。一是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市级安排专项资金5.39亿元,促进就业稳定增长。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支持社会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及时调度资金,保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提高政策的兑现;市财政安排资金1.21亿元,用于扩大参保范围,提高养老待遇;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市财政安排低保资金1.46亿元,惠及14万人;安排1.2亿元用于低收入群体和城乡困难居民医疗补助、教育补贴以及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补助等。三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安排廉租住房保障资金8.88亿元,用于廉租住房实物购建和发放低收入家庭租赁补贴。

  2、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市级教育投入19.2亿元,主要用于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拓宽扶贫助学范围,逐步健全教育扶助体系。二是市级卫生投入14.37亿元,主要用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其中:安排1.64亿元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安排2.05亿元支持医院基础建设。三是市级文体事业投入4.9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博场馆免费开放等。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和谐城市建设。一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市级财政安排市政公用、公交优先、放心副食品等各项补贴4.95亿元。二是市级投入24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政法机关履行职能,落实“科技强警”和“从优待警”政策,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支持平安南京创建。

  (四)深化各项财政改革,科学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

  1、完善市区财政体制。坚持科学发展、放活基层、全域统筹、规范统一的原则,着手市区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完善,重点是合理分配税收增量,发挥产业引导职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规范财政税收秩序,推进市域财政体制逐步统一,实现市区共赢。

  2、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一是制定完善非税收入收支管理意见,从8月份起将原预算外管理的非税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二是继续深化预算编制和执行改革,出台《市级财政支出管理办法》,推进支出绩效、资产管理和预算编制的有机结合;市级国库集中支付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直接支付比重提高到95.1%,公务卡报销结算金额增长59%。三是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功能继续完善,全市采购规模128亿元,增长33.3%。协议供货网上采购新系统开发完成。

  

  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回顾过去五年,南京财政发展历程极不平凡,全市各级财税部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努力保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惠民生、促和谐,全市财政工作取得新成绩。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政收入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翻番,由2005年的211.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18.8亿元,年均增长20%,收入结构不断优化。二是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由2005年的231.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42.7亿元,年均增长19%。公共财政投入结构明显优化,重点支持了“三农”、民生改善、教科文卫、环境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领域。三是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体制两次调整完善;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向纵深推进;财政监督长效机制、支出绩效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等体系初步确立。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当前财政运行和财政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之中,财政收入持续高增长难度加大;调结构、惠民生、促增长都需要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部分基层财政运行困难。二是财政资源使用效益尚需提高。一些单位对财政资金重分配轻管理,重增量轻存量,重投入轻效益,公共财政理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财政改革与监管还需进一步深入。上述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2011年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加快推进“三个发展”的关键之年。财政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收入方面,一方面经济总体继续保持增长,为财政收入增长打下基础,同时,内外资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政策统一等也带来一定增收因素;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呈上升趋势,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态势难以持续,新增贷款规模受到控制,人民群众工资性收入逐步提高,企业成本上升;房地产调控政策继续执行,重点税源企业和行业税收不容乐观;个人所得税改革、增值税征收范围调整等,将会减少财政收入。支出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方式转变,推进教育、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等改革,迎接亚青会和青奥会,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对财政保障能力和财政管理水平均提出更高要求。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全市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二届二十一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创新跨越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聚焦财政投入重点,加强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支持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依法理财,开源节流,千方百计做大做优财政蛋糕,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资金绩效,推动南京走在新一轮发展前列。

  (一)财政收入安排和财力情况

  1、财政收入

  按照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原则,根据2011年全市各项经济发展预期指标,综合考虑财政收入安排中各项增减收因素,建议:

  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86亿元,增长13%,其中:国税部门140亿元,增长15%;地税部门365亿元,增长15%;其他各项收入81亿元。

  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0亿元,同口径增长9%,其中:国税部门18亿元,增长7%;地税部门75亿元,增长10%;其他各项收入37亿元。

  预计全市财政总收入为1210亿元,增长13%,其中:市本级财政总收入380亿元,增长7%。

  2、市本级可用财力

  根据现行财政体制测算,2011年市本级分成财力预计为188亿元,其中:行政性事业收费、教育费附加、城建税等专款专用项目50亿元,市本级可安排财力138亿元。考虑到国家、省年度内可能出台的政策调整以及收入变化等不确定因素,财力预留3亿元,年初可安排财力135亿元。

  (二)市本级支出预算安排情况

  2011年财政支出安排坚持“一个导向,五个倾斜”:以科学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向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倾斜;向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倾斜;向产业转型升级倾斜;向城乡统筹和“三农”倾斜;向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倾斜。

  2011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为1850000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91045万元;国防支出1046万元;公共安全支出217193万元;教育支出193556万元,同口径增长16.7%;科学技术支出57392万元,同口径增长29.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73255万元,同口径增长2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9325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31985万元;节能环保支出30335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04235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116828万元,增长20%;交通运输支出45283万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59536万元;商业服务业等支出38494万元;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1442万元;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2721万元;粮油物资管理事务支出3167万元;其他各项支出103162万元(其中:预备费15000万元)。

  2011年部分科目预算安排数低于2010年执行数,主要是2010年数据中有年初预算安排数和当年追加安排数及上年结转安排数。

  重点支出项目安排如下:

  1、支持民生改善,共享发展成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健全改善民生的财政保障长效机制,让科学发展的成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要。

  (1)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保障能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安排城乡低保资金15700万元,城镇居民养老补贴2760万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助14148万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及城镇居民医保补助等19320万元,社会福利、救助、优抚安置专项16304万元,市属企业离休干部生活补贴17400万元,医疗统筹经费5000万元,养老中心建设3000万元;投入18000万元用于被征地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补助。

  (2)维护市场稳定,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多渠道筹集廉租房建设保障资金50000万元,安排公共交通乘渡惠民补贴14000万元,城市公用亏损补贴12147万元,放心副食品专项1700万元,粮食专项资金9230万元(预算安排3000万元)。

  (3)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支持城乡居民创业增收。安排就业资金56000万元,其中预算内安排16000万元。

  2、支持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1)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31500万元。其中:工业发展专项资金29500万元,安全生产专项2000万元,主要用于推动四大支柱产业高端化发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重点企业集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

  (2)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及开放型经济专项资金45500万元。包括:金融业发展专项21700万元,开放型经济、外贸发展、服务外包等外向型经济发展专项8200万元,三产、会展等服务业发展专项4600万元,旅游发展、中山陵玄武湖免费开放补助等专项11000万元。

  3、支持科技创新,强化人才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创新人才集聚,支持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1)科技创新专项资金63331万元。包括:多渠道安排科技创新平台资金20000万元(预算安排10000万元),软件产业发展专项15000万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专项10000万元,应用技术研发专项9331万元,科技成果转化专项3000万元,知识产权战略专项1000万元,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2000万元,信息化建设专项3000万元。

  (2)人才建设投入54960万元。其中:人才专项10000万元,其他各方面人才投入14960万元,多渠道投入30000万元用于建设人才公寓。

  4、支持城乡统筹,促进一体发展。整合政策和资源,加速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城乡互动融合、经济社会一体发展新格局。

  (1)水利建设投入60000万元。重点支持长江干堤达标、滁河、水阳江等重点工程。

  (2)发展现代农业专项资金35643万元。其中:多渠道安排支持现代设施农业专项30000万元(预算安排20000万元),推动10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等专项5643万元。

  (3)帮促薄弱村发展经济能力建设10000万元。包括:村级能力建设6000万元,低收入农户补助3000万元,村级化债补助1000万元。

  (4)国家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等省级专项配套5500万元。

  (5)投入34000万元用于城乡统筹基础设施,主要用于新城镇建设、区域供水、普通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养护等;投入10000万元用于土地综合整治。

  5、支持城市建设,促进功能提升。以筹办亚青会、青奥会为契机,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改善。

  (1)促进市容市貌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安排城市维护管理支出151000万元(预算安排136000万元),其中:机扫设备专项1000万元;安排环保节能专项25500万元,污水处理和建设33500万元;绿色南京建设20000万元(预算安排13000万元),重点用于秦淮新河、明城郭以及六合化工园生态防护林建设等。

  (2)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和交通现代化建设。其中:安排地铁建设资金237600万元(预算安排47000万元),公交优先场站建设资金20000万元(预算安排700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还贷资金421100万元(预算安排172000万元),对外交通建设资金40000万元(预算安排5000万元)。

  (3)统筹安排151533万元用于浦口新城、南部新城等平台资本金以及长江隧道回购。

  6、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和谐南京。支持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推动“平安南京”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支持医疗改革,促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安排城乡社区公共卫生专项5620万元;基层医疗机构运行、市属公立医院改革、市属公共卫生单位绩效工资等专项11388万元;卫生系统建设补助12000万元,用于鼓楼医院、河西新城和南部新城两个三甲综合医疗中心建设及市急救中心救护车辆购置等;卫生科技发展、振兴中医、农村卫生医疗设备购置补助等专项2450万元。

  (2)健全投入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安排教育专项181300万元,新增部分用于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等。主要项目有:助学补助、义务教育免杂费等12096万元,改善教师工作生活环境经费20500万元,学校基建维修、技术装备、布局调整98653万元,校园安全工程7150万元,职业教育专项补助7000万元,厂校剥离9000万元,地方高校建设化债3000万元,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中小学教育内涵建设专项23901万元。

  (3)支持文体事业发展。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经费3000万元,文博场馆新馆维修保养经费1000万元,扶持剧节目创作以及公益性文化活动等专项1000万元。多渠道安排文化项目建设资金10000万元(预算安排3000万元),主要用于雨花台烈士陵园改造、江宁织造府、明皇宫遗址公园、六朝博物馆、档案馆、方志馆、南京市小红花艺术学校新校舍建设等。安排2011年青奥办运行经费2000万元,文化惠民工程、送体育进社区、金陵图书馆等文体专项5612万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专项1000万元。安排计划生育兑现政策资金5000万元。

  (4)支持平安南京建设,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科技强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等公共安全专项15305万元;和谐社区建设专项2963万元;安排应急指挥体系、数字管网建设、四防体系建设等2000万元。

  (5)加强对口帮扶。安排对口支援专项资金5383万元,其中:援疆经费3927万元、援藏经费786万元,支援淮安、重庆万州和陕西商洛670万元。

  

  三、2011年财政重点工作任务

  2011年,全市财政工作围绕南京科学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强化服务发展意识,积极发挥财政职能,整合政策资源,完善体制机制,深化财政改革,强化管理监督,着力提高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做大做优财政蛋糕,保证公共财政需要。正确处理组织收入与支持发展的关系,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努力构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加强对重点项目和企业的跟踪服务,形成合力巩固主体财源,培育后续财源。进一步规范财经秩序,处理好做大收入总量与优化收入结构的关系,切实增加可用财力。完善目标分解和压力传导机制,努力形成各区县、各部门共同促进财政有效增收的局面,确保财政收入增长13%并力争超收。

  (二)发挥财政调控职能,支持发展方式转变。制定和落实好相关财税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产业转型、科技创新、民生保障、城乡统筹。进一步加强财政前瞻性研究,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变化情况和财税制度改革动态,合理制定有利于我市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融资项目和债务资金管理,正确处理规范管理与支持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优化财政体制机制,增强创新发展活力。支持国家级开发园区以及麒麟科技示范园等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增强创新发展活力和动力;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政策,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支持城市发展“三个提升”。加强对新一轮市区财政体制运行情况分析,确保体制平稳推进。结合“省直管县”的最新要求,完善财政支持县域发展的政策,促进市区与郊县在各类资源上的优势互补。

  (四)推进财政改革发展,健全科学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财政管理政策法规和内部控制制度,继续推进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建设,促进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预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监督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有效结合,继续探索和推进非税收入“收支脱钩”改革。加强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严格审批程序,推进资金清理整合,强化资金使用绩效评估,加强政府重大投资项目概算审核,完善财政监督检查,增强财政资源使用合力。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压缩会议、论坛、出国出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增长。强化预算约束,严格预算调整程序,增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不断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五)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稳步推进信息公开。继续细化公共财政预算,试编政府性基金预算,研究和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努力构建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的政府预算体系。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围绕财政中心任务,突出宣传重点,针对社会关注的财政热点、焦点问题,加强舆情分析,主动释疑解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积极稳妥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工作,促进部门单位做好本部门预算信息公开工作,自觉接受外部监督。进一步加强财政自身建设,构建和谐的财政文化,主动增强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基层的意识。

  

  2011年,财政工作将在新的起点上开始新的征程,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为推动南京走在新一轮发展前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

 

本文出处链接:http://zfxxgk.nj.gov.cn/show/index.jsp?dwbh=AA000&trow_id=04c94ee8ff6245608acfc68a5cdda990

上一篇:政府信息公开收费的一些看法

下一篇:关于雨花台区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中国预算网

属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本站 .

粤ICP备11052838号-1  |  邮箱: info@budgetofchina.com |  电话:0755 3301 1773  |  联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杭钢富春“中国预算.com”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