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透明 - 更好的社会 - 更好的生活
当前位置: 地方预算 > 广东省 > 文章

惠州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时间:2011-08-11 来自:惠州市财政局作者:San - 小 + 大


                    惠州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1年2月21日在惠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惠州市财政局局长 游水生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提出惠州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以及市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认真执行市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年度预算,狠抓增收节支,严格依法理财,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以人为本,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深化财政改革,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在各级财税部门共同努力下,市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预算完成情况良好,财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据财政快报反映,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1.22亿元,为市代编预算的114.40%,超收16.52亿元,增长29.27%。
  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85.30亿元,为市代编预算的122.79%,比预算增加支出34.39亿元,增长37.49%。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和省的税收返还、各项补助款、上年结余、调入资金,减去支出以及上解中央和省款项、增设预算周转金、调出资金,全市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2.46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04.96%,比市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预算超收2.48亿元,增长31.42%。
  2010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9.38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53.61%,比预算增加支出24.22亿元,增长57.95%。
  2010年市本级财政总收支相抵,略有结余,全部结转下年使用。
  2010年市本级财政超收2.48亿元,主要用于:追加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增加人员津补贴及调增住房公积金补贴缺口资金7,500万元,安排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等较大额项目资金9,878万元,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扶持资金3,000万元,完善两馆一中心建设、邓演达纪念园建设资金1,994万元。
  2010年,为确保预算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五个增强”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收支管理,全市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和市直各相关部门狠抓增收节支,挖掘增收潜力,强化支出管理,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财政运行呈现“总量增长快,县级发展猛,支出结构优”的特点。从收入方面看:一是收入总量创新高,收入总量继上年突破百亿大关后再上新台阶达到131.2亿元,是“十一五”规划初期(2006年)44亿元的近3倍,收入年均增幅在30%以上。二是各县(区)发展加快。七个县(区)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长27.87%,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3.75%)4.12个百分点。惠东县、龙门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突破10亿元和4亿元,实现跨越发展。
  在全市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管理更加科学、更加注重绩效。一是支出结构继续调整优化。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新增财力的70%以上投入民生,在贯彻实施《纲要》、改善和保障民生、压缩一般性支出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支出进度明显加快。全年预算执行均衡性增强,各级财政部门多管齐下加快预算支出执行进度,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明显增强。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市建设及重点民心工程的支持力度,市本级统筹预算内和融资两个渠道资金9亿元,为惠民大道、城市生态环保工程、绿道等民心工程和市政配套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安排资金4.9亿元,确保华罗庚中学二期、市技师学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商贸旅游高级技术学校等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推动自主创新。一是支持创新载体建设。以建立仲恺高新区一级财政管理体制为契机,理顺市与开发区的财政分配关系,加大对开发区的倾斜和扶持力度。二是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投入,促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市本级投入三大集团科技扶持资金5,500万元,支持了TCL、德赛、华阳等一批大企业关键核心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三是支持产学研合作。市本级安排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2,200万元,支持省、市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组建。
  推动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整合省、市园区建设资金4.5亿元,推动我市两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其中安排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资金3.8亿元,东莞凤岗(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7,000万元,使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我市集聚发展、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
  推动外贸出口转型升级。一是拨付专项资金1.2亿元,扶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防范出口收汇风险,市本级安排一般贸易出口增量补助资金800万元,对出口快速增长的外贸大户给予补助,鼓励出口企业扩大一般贸易出口。二是拨付奖励资金2,094万元,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及品牌培育,扶持加工贸易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三是安排招商引资活动经费及惠州产品国内展销会经费2,406万元,推进我市国内外招商引资活动,扩大我市内销市场份额。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安排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500万元、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600万元,重点扶持带动力强的服务型企业项目,推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
  保障第十三届省运会圆满举办。在总计投入超过50亿元建设省运会场馆和完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的基础上,2010年,落实省运会和省残运会筹备和备战经费等1.16亿元,专项投入3,752万元用于体育馆周围视频监控点租赁及市交通智能指挥中心系统建设,高标准保障了省运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实现了“四个一流”的办赛目标,省运会的举办,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三)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2010年,全市各级财政对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投入达到115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由从“十五”期末的56.3%提高到62.4%。
  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支持医改工作,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并轨,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居民生育保障制度。各级财政对居民医保补助标准从100元提高到130元,全市共补助资金1.2亿元。提高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15元,全市共补助资金2,066万元。
  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市本级财政预算内教育支出4.47亿元,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创建教育强区、教育强镇,实施“智力扶贫”,资助困难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提高山区教师津贴,稳定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我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
  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继续完善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低保救助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安排就业资金1,150万元,大力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等各项促进就业工作;全市落实资金6,168万元,解决企业军转干部等生活保障问题;全市共补助资金4,982万元,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加大文化惠州建设投入。市本级安排2,250万元,保障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新馆和市科技馆正常运作;安排146万元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安排453万元用于农家书屋建设、送戏下乡演出补贴等,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支持完善政策性住房保障体系。落实政策性保障住房的资金投入,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市本级投入3,430万元用于廉租房建设,同时累计在市直单位住房基金借出5,000万元用于滚动建设,保证我市政策性住房建设的顺利推进。
  (四)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加大财政扶贫开发投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将扶贫开发列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市财政从2009年起三年投入2,220万元实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目前已提前到2010年一年完成投入,为我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市本级拨付金龙大道改造资金2.45亿元,促进山区及乡镇改善发展环境,壮大经济实力,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安排省级贫困村公路硬底化改造资金7,043万元,继续解决农村“行路难”问题。
  加大对农村和农民补贴力度。市本级预算内安排9,546万元,着力推进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低产田改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农业保险和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安排776万元对经济薄弱村干部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实施专项补助,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安排1,600万元,促进山区和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帮助水库移民、归难侨等特殊困难群体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财政补贴,兑付补贴资金4,872万元,引导扩大农村消费。
  支持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和安居工程。2010年,市本级安排资金1,674万元,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顺利实施,解决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安排资金1,249万元,确保农村贫困户泥砖房(一般损坏房)改造工程顺利推进,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
  (五)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多项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初步构建了公共财政管理框架。
  一方面,大力推进各项财政改革。部门预算改革,目前已在市、县(区)级全面铺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市直已经将改革推进到所有财政全额供给的基层预算单位,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区、博罗县改革范围也实现全覆盖;政府采购改革,在全省率先推广实施电子政府采购平台,政府采购范围、规模不断扩大;“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继续加强资源性非税收入征管,市直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电子信息化建设全面铺开;积极推进预算指标管理系统、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系统和国库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对财政资金运行及管理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提升支出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加强财政监管,规范财经纪律。一是稳步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深入开展自我绩效评价和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探索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的方式方法,建设绩效评价评审专家库。二是是强化重大工程项目监管。对省3号绿道惠州段、市商贸学校等7个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委派财务总监,监管在建重点工程25项,涉及项目投资24.3亿元。全年核减各项费用66项,核减金额1,628万元。三是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社会团体“小金库”治理工作,有力推动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四是进一步规范产权交易工作。在申请登记、挂牌公示、咨询洽谈、公开竞价等过程中,严谨、细致操作,防止国有、集体资产损失。
  2010年,全市财政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部分税源波动性较大;在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所占比重仍然偏高,非税收入比重比去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民生支出标准和各项事业发展标准的逐年提高,可支配财力难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化解收支矛盾压力较大;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给予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二、2011年预算草案
  收入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国内投资消费增长受限,将影响相关主体税种收入增长。房地产调控政策对财税收入产生的冲击将继续显现,预计2011年财税收入难以实现较高增幅,将基本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此外,国家和省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收费管理更加规范,非税收入也难以大幅增长。
  支出方面,贯彻国家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各项决策,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重大民生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文化、体育、保障性住房、交通、节能环保等重点支出,都需要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压力不断加大。
  2011年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必须从调整财政支出存量结构、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挖掘潜力和提升效益,预算要继续按照公用经费、项目经费零增长的要求来编制。
  按照国务院和财政部对编制2011年预算的要求,2011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促进一保持”中心工作,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和增收节支的方针,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减一般性财政支出,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事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加强财政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着力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安排建议。
  《国务院关于编制2011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要求:“收入预算要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留有余地,与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适应。支出预算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向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倾斜,严格控制公用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要求,结合2011年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及我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并综合考虑我市物价水平等因素,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拟按140.1亿元安排,按可比口径,比2010年快报数增长13%。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税收返还补助、转移支付补助、上年结转结余、调入资金,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为207.5亿元。按《预算法》的规定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一般预算支出相应安排207.5亿元,比2010年快报数增长12%(详见附件一)。
 (二)2011年市本级一般预算草案。
  2011年市本级财政预算收支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积极稳妥,科学安排预算收支。(2)坚持应征尽收,依法加强收入征管。(3)坚持量入为出,确保收支平衡、略有结余。(4)坚持厉行节约,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5)坚持有保有压,集中财力确保重点支出需要。(6)坚持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2011年市本级财政预算收入。
  2011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拟安排640,293万元,包括:(1)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511,562万元,按可比口径,增收10,812万元,增长2.2%;来源有两项:来源于市区的本级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396,562万元,按可比口径,增收42,488万元,增长12%;来源于大亚湾的特定大项目上划收入拟安排115,000万元,按可比口径,减收31,676万元,下降21.6%。(2)省固定补助(包括转移性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专款一次性补助)90,185万元。(3)县(区)专项上解收入38,546万元。
  2.2011年市本级财政预算支出。
  充分考虑各项预算支出政策,2011年市本级财政总支出相应安排640,293万元,包括:(1)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拟安排493,812万元;(2)补助县(区)支出80,897万元(上述两项含大亚湾特定大项目安排的还本付息支出等各项支出115,000万元);(3)县(区)专项拨补46,344万元;(4)上解省支出17,040万元;(5)调出资金2,200万元。
  2011年市本级财力为554,785万元,按可比口径,比2010年增加10,506万元,增长2.2%。其中:(1)来源于市区的财力439,785万元,按可比口径,比2010年增加43,182万元,增长10.9%。2011年来源于市区的新增财力主要用于:2010年市直机关工作人员提高津补贴增加经费,新增财政供养人员增加的个人经费和公用经费,安排仲恺高新区既得利益基数及超收分成,增加产业转移工业园扶持资金。(2)来源于大亚湾特定大项目的财力115,00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2010年减少31,676万元,下降21.6%。这项财力封闭运行,全部用于还本付息、大亚湾分成等支出,财力来源减少,还本付息等支出相应减少,缺口部分转国土收入等渠道安排。
  在2011年市本级财政支出安排中,根据省市人大有关规定和要求,市财政落实省、市人大议案26件,安排资金16,218万元。
  2011年,市财政投入民生方面的支出293,193万元,按可比口径增加31,623万元,增长12.1%,民生投入占来源于市区的本级新增可支配财力43,182万元的73.2%。民生投入占2011年市本级支出459,709万元(剔除大项目支出115,000万元)的比重为63.8%,比2010年提高2.4个百分点。、
  一般预算支出主要项目安排情况如下:
  (1)农林水事务支出安排30,634万元,增长12.9%(按可比口径,下同)。主要包括: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奖励资金800万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600万元,扶持革命老区建设专项资金35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150万元,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资金230万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专项经费315万元,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资金300万元,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专项资金400万元,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补助经费130万元,农村沼气建设专项资金200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发展资金150万元,松材线虫防治经费150万元,森林防火资金150万元,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配套资金200万元,市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1,120万元,东江水源林建设议案资金166万元,绿色通道建设资金150万元,西枝江水源林建设资金150万元,林权制度改革经费200万元,小型水库管理人员市级补助经费260万元,水库移民专项资金835万元,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797万元,水资源费安排水库水资源保护规划192万元,堤围防护费安排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还本付息3,500万元、其他专项支出3,066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市级配套资金200万元,农村安居工程专项资金1,144万元,林场体制改革财政补助经费1,422万元,潼湖生态修复专项200万元,全国水利普查工作经费200万元。
  (2)公共安全支出安排65,460万元,增长9.6%。主要包括:“平安惠州”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租赁费(后端)1,698万元,惠城区公安分局派出所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租赁费(前端)2,453万元,公安专线租赁费347万元,市公安局办公办案补助经费2,150万元,惠城区公安分局保障经费1,730万元,看守所在押人员给养及补助费620万元,“东江亮剑”车辆消耗费180万元,协警专项经费1,005万元,流动人口协管员经费240万元,市强制戒毒所收戒人员医疗、伙食补助经费402万元,劳教人员生活费用172万元,合同制消防员、消防协管员经费341万元,消防专项业务费410万元,市交警支队办公办案经费补助1,100万元,路面监控联防协管员补助经费1,199万元,交通设施建设经费1,580万元,交警专用车辆养护费650万元,交通视频系统后台建设经费200万元,法院案件审判及执行专项经费325万元,市公安局网侦系统升级扩容建设经费842万元,市公安局“工作执法一网考”工作经费400万元,市公安局技侦综合后台系统(CDS系统)建设经费458万元。
  (3)教育支出安排35,215万元,增长12.2%。主要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2,000万元,山区教师提高津补贴补助经费1,600万元,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配套资金1,280万元,免收城镇义务教育书杂费1,050万元,中等职业学校免费教育经费480万元,全市特困家庭学生补助经费200万元,普教、职教专项经费1,800万元,基础教育贷款贴息120万元,西藏班补助费229万元,在职免费教育经费480万元,高考奖励经费137万元,新体校设施、设备维护及物业管理经费补助380万元,体校业余训练经费280万元,教师继续教育经费200万元,教育拔尖人才十百千万工程经费200万元,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总结赛经费200万元,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配套经费365万元,全市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260万元,惠阳高级中学经费补助300万元,智力扶贫经费245万元。
  另外,通过土地收益安排华罗庚中学建设还贷资金3,500万元,融资安排市技师学院建设资金5,000万元。
  (4)科学技术支出安排11,163万元,增长14.8%。主要包括:扶持三大集团的科技发展基金3,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资金1,500万元,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500万元,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全民创业发展资金500万元,自主创新专项资金1,000万元,知识产权专项资金1,000万元,市级工程研发中心市奖励资金360万元,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400万元,专业镇市级配套资金180万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80万元。
  (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安排5,273万元,增长12.4%。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作协等10个团体创作业务经费100万元,开播客家方言制作经费30万元,博物馆及图书馆运作经费282万元,歌舞剧团送戏下乡及政府性演出经费200万元,农村、企业、社区电影放映活动经费110万元。另基金安排文化事业建设费专项经费700万元。
  (6)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安排53,357万元,增长10.8%。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经费1,100万元,市直企业军转干部生活补贴经费1,300万元,企业处级、机关下海人员及职能局改制人员退休补贴经费3,800万元,国有企业关闭破产补助专项资金500万元,随军家属、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和随军家属待业生活生活补助经费400万元,复员退伍军人优待经费1,000万元,市高级人才津贴、安家费及住房补贴400万元,就业补助资金300万元,市地税局社保费征收经费1,900万元,社保网络维护经费630万元,优抚对象补助及慰问经费290万元,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费300万元,双拥慰问经费410万元,社救对象春节慰问经费180万元,孤残儿童最低养育经费170万元,市直企业离休干部生活补贴400万元,高龄老年人补贴经费300万元。
  (7)医疗卫生支出安排38,599万元,增长12.8%。主要包括: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费7,480万元,乡基层卫生建设经费(含培训费)450万元,农村卫生医疗站医生、护士补贴经费420万元,养老医疗保险等系统运行维护经费460万元,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单位缴费8,000万元,市直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费补助235万元,机关离休干部医疗费1,000万元,公安干警特殊医疗补助200万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1,800万元,基层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补助500万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经费450万元。
  (8)节能环保支出安排13,089万元,增长14.3%。主要包括:节能专项资金400万元,减排专项资金100万元,排污费1,500万元,污水处理费8,200万元,污染源视频在线监控运营费200万元,生态示范村奖励环保专项资金75万元。
  (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安排18,744万元,增长9.9%。主要包括:市区公共场地除四害经费100万元,环境卫生治理专项业务费1,184万元,城管专项整治经费490万元,西湖景区取消主门票经费补助160万元。另基金安排市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费2,660万元,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经费1,500万元,市区市场化管理和新接管清扫保洁经费1,350万元,道路桥梁设施养护维修1,500万元,路灯电费及维护费3,400万元。
  (10)交通运输支出安排27,965万元,增长11.6%。主要包括:通自然村公路硬底化改造资金2,000万元,农村公路完善交通安全设施专项资金600万元,农村公路维修养护资金700万元,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专项经费200万元,省转移支付安排交通道路维护专项资金13,968万元。
  (1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安排66,242万元,增长9.4%。用于保障政权机关正常运转,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国土资源等事务支出安排5,068万元,增长10.7%。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治理资金300万元,人工鱼礁议案资金288万元
  (12)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安排2,582万元,增长11.9%。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专项资金500万元,技术改造专项资金400万元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安排2,275万元,增长8.3%。主要包括:惠州产品网上展销会经费299万元,旅游宣传促销经费200万元。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安排1,000万元,增长429%。包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1,000万元。
  (13)预备费安排6,000万元。
  (14)补助县(区)支出安排89,088万元主要包括:惠东县财政困难补助800万元,龙门县财政困难补助950万元,乡镇财政激励型政策奖励资金800万元,惠城区中心镇城建税返还支出900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市级配套资金1,502万元,原潼湖、杨村华侨农场改制专项补助457万元,平安和谐社区办公补助经费500万元,惠阳高级中学补助300万元,大亚湾大项目分成收入(24%部分)经费27,600万元,基层建设补助经费600万元,市区共享收入惠城区、仲恺高新区超收奖励资金3,800万元,仲恺高新区既得利益基数5,463万元,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扶持资金6,000万元,中海炼化惠州项目产业扶持资金7,600万元。
  (三)2011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草案。
  2011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000,000万元,比2010年快报数增长00.0%;加上转移性收入00,000万元,基金收入总计为000,000万元;基金支出安排000,000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转0,000万元(详见附件一、二)。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抓好今年的工作十分关键和重要。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在“十二五”起始之年开好局、起好步。2011年重点落实“五个注重”
  (一)注重挖掘增收潜力,确保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
  一是加强收入征管,继续实行财税部门联席会议、领导班子成员分片抓收入、财政运行情况通报等制度措施,加强与税务部门沟通联系,齐心协力抓好收入工作;二是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国家重大社会经济政策措施对财政收支的影响,妥善应对国家实施资源税改革、增值税扩围等税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地区收入运行分析,进一步提高财政收支预测水平;三加强非税管理,逐步扩大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全面清理应缴未缴的各项非税收入,堵漏增收。四继续细化分解财政收入目标,层层抓好监督考核,形成各部门、各单位共促财政增收的良好局面,提高财税征收的执行力。五加强对重点行业、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和服务。密切跟踪“中海炼油”等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做好纳税服务工作,力争大企业税收稳定持续增长。
  二)注重提升支出效益,提高民生支出和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保障水平。
  一方面,要坚持资金存量与增量相结合,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是继续落实厉行节约各项规定,落实市直单位行政经费节约考核任务。2011年公务接待经费、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支出不超过2009年按规定比例压缩后的经费预算规模。二是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拓展绩效目标管理覆盖范围,对于绩效目标审核不通过的项目原则上不列入预算安排。三是推进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财政扶持资金竞争性分配工作,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优化资金存量结构,加大资金清理、整合力度,挖掘潜力。
  另一方面,要坚持改善民生,进一步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一是集中财力办大事、谋发展。确保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和省“三促进一保持”等各项中心工作的资金需求,保证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和人大、政协议案等重点支出需要,把财力更多地用于解决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二是坚持改善民生,重点向农业、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着力解决好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进一步加强对直接落实到个人的补贴资金及直接补助到民生项目上各项支出的监督管理,确保各项民生政策落实。
  (三)注重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集中财力投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突出重点,创新方式,为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杠杆手段和财力保障。一是支持扩大内外需求。继续支持实施“家电下乡”及开展“万巷千街”市场工程试点等,支持开拓国内市场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各项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对程序完备、符合规定的积极财政政策各项资金,采取滚动预算等方式及早安排拨付。二是推动自主创新。加大投入引导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形成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利益导向;全面落实各项科技创新优惠政策,支持完善科技投入、风险投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配套政策措施。三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投入支持先进制造业和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高端产业发展,引导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推动产业转移,落实好市财政投入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扶持资金;支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是支持绿色发展。支持“833”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和水质、空气和土壤保护;支持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开展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支持碳汇林业发展,提高森林覆盖率。
  (四)注重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要求,落实财政强农惠农政策,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一是促进农民增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继续落实种粮直补、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补贴政策,支持农村沼气建设,落实政策性农业、渔业保险、能繁母猪保险等补助资金;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二是促进农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和低效园地山坡地改造新造耕地工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及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支持解决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资金整合,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促进扶贫开发。加大对“双到”工作投入力度,确保“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支持实施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落实各级财政对村级办公经费2万元/年补助政策,并把欠发达地区贫困村干部补贴提高到人均每月不低于1000元。
  (五)注重抓好财政“两基”建设,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更加注重抓基层打基础,为我市财政长期健康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一是夯实财政管理基础。深入推进细化预算编制、加强基础数据采集、细化政府收支科目体系、加快“金财工程”建设、开展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试点、改进预算执行分析和加快预算支出执行进度等各项基础工作。二是加强基层工作指导。继续大规模开展乡镇财政干部和农村财会人员培训。充分发挥基层财政部门作用,充实完善基层财政特别是乡镇财政职能,不断提高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的水平,进一步发挥基层财政就近监管的作用。三是强化财政支出管理。把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预算监督更好地结合起来,注重财政管理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财务核算集中监管、绩效评价、资产管理和财政监督等各项改革,扩大公务卡改革试点范围,力争覆盖70%以上的一级预算单位。四是创新财政监管机制。要树立财政“大监督”理念,建立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建立完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监督管理机制,促进监督关口迁移;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审计和社会的监督,积极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提高财政工作透明度。
  各位代表:2011年,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统一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我市财政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更高标准的惠民之州和科学发展的幸福惠州作出新的贡献!

相 关 链 接

  可支配财力。指各级政府掌握的预算内资金中,可由政府统筹安排、集中支配用于履行政府职能的部分。现行省的的计算方法为:本年收入+返还性收入+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上解。
  预算结余。指各级总预算年终决算时总收入大于总支出而出现的收支差额。其内容包括:(1)本年度支出中因各种原因需结转下年使用的部分;(2)该年度由于增收节支而形成的净结余。
  预算结转。指当年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项目,由于客观原因未能在本年度列支,需要结转到下一年度继续安排。
  预备费。指各级预算中不规定具体用途的当年后备基金。主要用于解决在预算执行中发生的某些临时急需和事先难以预料的开支需要。《预算法》规定,预备费应按各级支出预算总额的1-3%比例设置。
  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省政府决定从2011年1月1日起调整我省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涉及体制调整的变动有两项。一是理顺所得税分配关系。省级继续保留中央返还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电力、通信和烟草行业重点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作为省级固定收入,其余现行属于省级固定收入的企业所得税和利息所得税收入,以及属于市县固定收入的企业所得税,纳入省市共享所得税范围。二是提高共享收入分享比例。保持目前“四税”范围不变,将省级与市县对“四税”分享比例由“四六”调整为“五五”。上述两项调整都坚持“存量不动,增量调整”的保既得利益的原则。按照我市及市直2011年预算收入的增长情况测算,预计2011年全市减收一般预算收入8.15亿元,增加省对我市税收返还7.16亿元,实际减少财力0.99亿元,其中:市直一般预算收入减收2.66亿元,增加税收返还2.38亿元,实际减少财力0.28亿元。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实施后,相应调整了2011年一般预算收入口径,按可比口径对比时,已将2010年的快报数按照新体制的口径转化。

 

本文出处链接:http://zwgk.gd.gov.cn/007187648/201106/t20110614_189829.html

上一篇:政府信息公开收费的一些看法

下一篇:关于雨花台区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中国预算网

属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本站 .

粤ICP备11052838号-1  |  邮箱: info@budgetofchina.com |  电话:0755 3301 1773  |  联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杭钢富春“中国预算.com”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