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透明 - 更好的社会 - 更好的生活
当前位置: 地方预算 > 广东省 > 文章

河源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时间:2011-08-11 来自:河源市财政局作者:San - 小 + 大

河源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市 五 届 人 大
六次会议文件(5)
 
河源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1年1月17日在河源市第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河源市财政局局长  梁国华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2010年预算执行及2011年预算草案情况,请予审议。
      一、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精神,践行“三反”理念,围绕市委、市政府“抓落实、打硬仗、出战果”和“两个确保”(确保完成既定目标,确保后有追兵)的工作要求,大力贯彻实施财政、金融“双扩张”政策,支持扩大内需,培育“四新”产业,培植壮大财源增强财税增长后劲,全市财政收入保持了稳定较快增长;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健全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市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支实现平衡,并略有结余。
      (一)一般预算收支情况
      1、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支情况。
      2010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1039854万元。其中:全市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0906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11.0%,比上年增收49067万元,同比增长24.3%,对比年初预算超收2477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649663万元,比上年增收97388万元,增长17.6%;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9580万元;调入资金16783万元;上年结余结转收入112922万元。
2010年,全市财政总支出完成941546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928371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75.4%,比上年决算数增支135968万元,增长17.2%;上解省支出10535万元,调出资金250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2390万元。收支相抵后,年末滚存结余98308万元,其中专项结转下年项目支出96215万元,净结余2093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详见表1、表2)
      2、市直财政一般预算收支情况。
      2010年,市直财政总收入完成292224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5169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13.8%,比年初预算超收10337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收21210万元,同比增长33.2%;上级补助收入133040万元,比上年增收30861万元,增长30.2%;上解收入1684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2909万元;调入资金15431万元;上年结余结转收入53991万元。
市直财政总支出完成250828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16617万元,为年初预算的235.7%,比上年决算数增支26194万元,同比增长13.8%;市补助县区支出27622万元;调出资金(划转到水利基金统筹安排)250万元;上解省支出6339万元。收支相抵后,年末滚存结余41396万元,其中专项结转下年项目支出41296万元,净结余100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详见表3、表4)
      (二)基金收支完成情况
      1、全市基金收支情况。
      2010年,全市基金总收入完成219436万元,其中:本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31593万元,上级补助收入51390万元,调入资金290万元,上年结转收入36163万元。2010年,全市基金预算总支出完成167795万元,其中:本级基金支出152364万元,调出资金15431万元。
      全市基金预算收支对比,年末专项结转下年支出51641万元。(详见表5)
      2、市直基金收支情况。
      2010年,市直基金总收入完成127493万元,其中:本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0577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765万元,调入资金290万元,上年结转17666万元。2010年,市直基金预算总支出114967万元,其中:市本级基金支出93696万元,补助县区支出5840万元;调出资金15431万元。
      市直基金预算收支对比,年末专项结转下年支出12526万元。(详见表6)
      (三)财政收支主要特点
      2010年,全市财政收支呈现出高增幅、优质量、惠民生的良好态势,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1.高增幅。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4.3%,比年初确定的增长13%的目标增加11.3个百分点,增幅达到近4年来最好水平,收入总量在全省排名第19位,全面实现了“两个确保”工作目标。
      2.优质量。税收收入增长快于非税增长,2010年地方库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81.1%,近4年来均保持逐年提高态势,充分说明我市财税收入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运行质量不断提升。
      3.惠民生。财政支出与经济协调发展、民生事业协调发展,确保了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和重大项目及民生支出需要,尤其是2010年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达到68.3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73.6%,充分体现了发展惠民、发展为民的宗旨。
      4.财政收支对比2006年实现“四个翻一番”。一是地方一般预算总收入实现翻一番,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104.0亿元,比2006年的50.4亿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9.9%。二是税收收入总量实现翻一番,全市税收总收入完成52.0亿元,比2006年的24.5亿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20.7%,其中:国税税收收入完成25.2亿元,比2006年的11.0亿元增长129.1%,年均增长23.1%;地税税收收入完成24.4亿元,比2006年的12.7亿元增长92.42%,年均增长17.8%。三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翻一番,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1亿元,比2006年的12.5亿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8.8%。四是财政支出规模翻一番,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92.8亿元,比2006年的45.8亿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9.3%。
      在2010年我市财政经济面临困难和挑战的形势下,财政收支实现了“四个翻一番”,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有力监督、指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密切沟通、大力支持的结果,是财税部门辛勤工作、奋力拼搏的结果。
(四)2010年财政主要工作
      1.坚持以开展增收节支为主线,努力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2010年,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财政预算收支任务顺利完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财税工作,提出“两个确保”的目标,主要领导对培植壮大财源、依法科学理财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为全市财税工作指明了方向。市政府分管领导亲力亲为,具体部署增收节支工作,确保预算任务完成。全市各级财税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抓落实、打硬仗、出战果”工作部署,大力发扬务实进取、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以增收节支为主题,多管齐下促增收、控支出。在收入组织上,认真分解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制和抓收入工作机制,密切跟踪分析财政收入变化趋势,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收入组织工作的通知》,对财税征管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大对重点税源企业、重点税种和地方零星小税种的征管力度,坚持“抓大不放小”,依法打击偷、逃、骗税行为,大力清欠拖欠税,确保应征尽收和财税稳定增长。在支出管理上,全市财政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既注重保障政权运转的基本需要,又注重通过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保障民生政策落实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支出安排上坚持“保重点、压一般”的理财原则,严格执行“四个减少”和“五个严格控制”的规定,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对各项支出精打细算,讲求实效,增强财政保障重点能力;加大向上级争取资金的力度,力求最大限度缓解资金调动困难;坚持主动向人大汇报预算的执行情况,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财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抓好贯彻落实;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做好审计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2.全力贯彻财政、金融“双扩张”政策,做大做优财源,增强经济发展能力。2010年,全市各级财政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三反”理念,树牢服务经济发展、支持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全力贯彻落实财政、金融“双扩张”政策,加大投入,培育财源,增强后劲。
      一是克服重重困难筹集资金,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市财政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落实重点项目融资工作,努力克服银行放贷额度逐步收紧等困难,千方百计筹集落实资金并及时支付,确保了滨江大道首期、万绿湖大道、桂山大道、西环路首期以及客家文化公园等重大项目在“世客会”前如期交付使用,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同时抓住扩大内需项目建设不放松,足额安排配套资金2.15亿元,推动扩大内需项目加快建设,培植了新的财税收入增长点。
      二是全力支持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推动“四新”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放大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效应,加快完善园区基础建设,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增强园区接纳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巩固和提升园区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统筹安排专项资金、贷款贴息扶持、协助申报项目、扶持自主创新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强企工程”和培育“四新”产业发展。2010年帮助中小企业获得上级扶持项目127个,扶持资金达7.43亿元;帮助36家企业获得省政策贴息补助1684万元,促进了企业扩大投资和再生产;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品牌创建能力。同时贯彻落实各项外贸扶持政策,及时拨付出口企业2010年出口退税“以奖代补”等各项资金;大力支持各类重大招商引资活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推动外向型经济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有效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发展。全面推进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及时足额拨付补贴资金;支持新建和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有力扩大了消费促进了经济增长。
      3.坚持以增加群众福祉为落脚点,统筹兼顾支持社会民生发展。2010年,全市各级财政克服财力紧张等各种困难,加大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力度,保障各项民生政策落到实处,促进了和谐社会稳定,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普遍提高。
      一是大力支持“三农”发展。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13.3亿元,同比增长26.2%。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及时拨付农资综合直补等各项补贴资金。积极扶持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全面落实“千村脱贫”政策,贫困人口由“十五”期末的28.36万人减少到20.3万人。
      二是支持创建教育强市建设文化河源。2010年全市教育文化支出21.3亿元,增长19.0%。全面落实免费农村义务教育和城镇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大力推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提前一年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继续支持大中专院校建设,启动校舍安全工程,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有力改善;及时落实市直义务阶段学校绩效工资政策;完善扶贫助学机制,加大对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和中职助学补助,惠及17286名学生。公共文化设施和基层文化建设得到加强,筹集约1亿元加快市恐龙博物馆、市图书馆、市职工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建设。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大基层文化建设力度,实现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 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筹集3亿多元用于客家文化公园征地拆迁和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了客家文化公园建设步伐。
      三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13.2亿元,同比增长14.2%。全市各级财政积极落实城乡低保政策,全市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乡居民实现应保尽保;积极支持新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推动新农村养老保险三年全覆盖;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全面实行市级统筹;积极落实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农村特困救助和复员军人及优抚对象等各项政策;支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贫困残疾人应保尽保。
      四是支持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市医疗卫生支出8.1亿元,同比增长19.5%。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改革进展顺利,改善了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城乡居民就医难、看病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加大力度推进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均筹资达到150元;开展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外资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支持困难和关闭破产企业退休职工免费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五是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定的项目资金。2010年,投入资金37.1亿元,支持落实市政府 “十件实事”和“十项惠民工程”;安排投入创卫、创模、创双拥支出近2亿元;足额及时拨付“世客会”专项资金。
      六是积极支持维稳工作。按照“平安河源”建设的要求,加大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资金投入,切实维护社会的安定稳定;积极做好抗洪救灾工作,及时拨付救灾资金9690万元,确保政府各项抗洪救灾应急和灾后重建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4.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财政工作管理水平。2010年,全市财政在落实财政、金融“双扩张”政策的同时,坚持推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理财水平,主要抓了两大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科学理财水平。围绕主体功能区建设和省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积极做好有关政策研究工作,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做实做细准备工作,为应对生态激励型机制、省直管县试点、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等各项工作赢得主动,作为全省四个省管县试点之一的紫金县已纳入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进展顺利;继续完善市对区的财政管理新体制,促进了市与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乡财县管”和农村会计代理制,村级财务监管更加规范。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不断完善经费标准体系;逐步扩大预算公开的项目范围,财政收支透明度不断提高。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着力加大县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力度,全市覆盖面达91.6%;启动全市财政国库动态监控系统改革试点,上线工作已全面完成;财务集中监管试点、公务卡改革试点扩面,市直88个一级预算单位已全面纳入财务集中监管试点改革范围,市直公务卡改革试点单位达到30个。扎实推进非税收缴改革,市直86个有非税收入的部门已全面纳入改革范围,覆盖面达100%。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采购范围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运行程序更加规范。加大大宗财政性资金绩效评价,资金使用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增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启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试点,提高了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管能力,资产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流程化迈进。
      二是加强财政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加强了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扎实开展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治理和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治理“回头看”工作,深入开展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切实跟踪整改到位,在确保强农惠农资金落到实处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各级对涉农资金的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受到了财政部谢旭人部长及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同时认真开展规范津贴补贴专项检查工作;落实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纠正违规资金1600多万元,补缴税款225万元;加强基层财政管理,采用交叉检查的形式开展对全市基层财政所财政资金和财务管理情况的专项检查,促进了各县区重视和加强基层财政所内部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制度。加强重点项目资金监管,严格实行财务总监制度和全面加强基建财务监管,将审核监督的“关口”前移。加强财政投资评审,推广项目“代建制”,2010年市财政审核项目217个,其中总送审金额11.28亿元,审定额10.04亿元,净核减额1.24亿元,净核减率10.99%。
各位代表,2010年我市财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较好成绩,在总结工作、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虽然全市经济总体运行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财政持续增收的经济基础依然不够牢固,政策性减收因素仍然较多;“保运转、保稳定、惠民生、促发展”的各项刚性支出压力非常大,各项增支因素仍不断在增加,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等,需要地方财政投入大量资金,收支矛盾相当突出。面对较大的财政收支压力,财政支出效益还需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还有待加强,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听取各位代表的意见和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2011年预算收支草案
      2011年,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呈现恢复性增长,但由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不确定因素较多,财政增收仍有较多困难。同时,中央、省不断出台新的惠民政策,原有政策补助标准和范围不断提高和扩大,财政刚性增支压力大。但是挑战中也蕴藏着机遇。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中央、省“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措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六路一桥”和“创卫”、“创园”投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城市交通更加完善,生活环境更加宜人,工业园区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投资环境更加优化;成功举办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进一步提高河源的知名度;大力培育“四新”产业,近年新引进了中兴通讯、北京汉能等新兴产业项目,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培植了一批新增长点,有效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全市财政将坚定信心,充分发挥财政职能,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培植财源,保障支出,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全市一般预算收支草案。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市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崛起的关键之年,也是财政加强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以下简称“两基”),进一步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以下简称“两化”)的落实之年,做好2011年的财政预算工作意义重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中央宏观政策的变化将对我市财政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也将对财政预算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根据对2011年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的分析预测,按照中央和省、市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2011年财政预算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科学理财、积极进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源培植力度,积极落实节能减排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财政可持续增收;积极稳妥、厉行节约,优化支出结构,将有限的财力重点用于“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等支出,保障城乡教育、医疗改革、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重点支出需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加快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坚持依法理财,全面提升财政工作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经济发展目标,2011年全市财政收支安排是:全市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7.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税收返还补助、转移支付补助、上年结转结余,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为68.2亿元。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011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相应安排68.2亿元。(详见表7)
(二)市直预算收支草案。
      根据2011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综合分析税源增减变化因素,市直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计划比上年完成实绩增长17%,略高于全市的增长。按照“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的要求,今年财政预算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切实用好增量财力。财政预算分为一般预算、预算外收支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三部分。2011年,市直汇总一般预算、预算外、基金预算总收入计划安排30.00亿元,安排支出29.99亿元;收支对比,结余0.01亿元。
      1、一般预算收支计划。
      (1)一般预算收入。(详见表8)
      一般预算总收入计划安排154156万元,比2010年预算收入计划增加25797万元,其中:
      ①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安排91886万元,比2010年完成实绩增收13351万元(2010年完成实绩是85169万元,按新体制转换口径为78535万元),增长17%(按可比口径,下同)。其中:国税部门征收税收地方库收入计划安排24555万元,比2010年完成实绩增收3568万元,增长17%;地税部门征收税收地方库收入计划安排47568万元,比2010年完成实绩增收6912万元,增长17%;财政部门组织收入计划安排19763万元,比2010年完成实绩增收2871万元,增长17.0%,其中:契税和耕地占用税收入计划安排9400万元,比2010年完成实绩增收1377万元,增长17.2%;非税收入计划安排10363万元,比2010年完成实绩增收1494万元,增长16.8%。
      ②上级补助收入计划安排44470万元,其中:税收返还补助11547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14527万元,调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2952万元,其他财力性补助5866万元,专项补助9578万元。
      ③下级上解收入安排800万元。
      ④上年结转收入1100万元。
      ⑤调入资金15900万元。
      (2)一般预算支出。
      一般预算总支出计划安排154155万元,比2010年预算支出计划增加25802万元,其中:
      ①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共安排75528万元,比上年预算增支10035万元。其中:列入一般预算安排68092万元,在预算外安排7272万元,在基金预算安排164万元。
      一是人员经费支出56082万元(另在基金预算安排50万元),比上年增支7518万元。主要是2010年比2009年财政供养人员增加和住房公积金提取比例提高增加支出。
      二是安排单位日常公用经费8254万元(另在预算外安排72万元,基金预算安排11万元),比上年增支774万元。主要是财政供养人员增加和适当提高公用经费标准增加支出。
      三是安排专项支出3889万元(另在预算外安排7200万元,基金预算安排103万元),同比增加1743万元。
      ②公共运转经费共安排17818万元,比2010年年初预算计划增支2225万元。其中:列入一般预算安排11745万元,在预算外安排6073万元。
      ③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安排各类专款90608万元,对比2010年增支23589万元。其中:列入一般预算安排各项专项资金55340万元,在预算外安排项目支出10476万元,在基金预算安排24792万元。在各类专项支出中,民生项目支出67197万元,占专项支出总额的74.16%,比上年增加16010万元,占配套专项支出增量的67.9%。具体按用途分类为:一是用于“三农”项目支出13731万元,主要是增加了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保障经费、“双到”扶贫挂钩村补助、农村环境整治“万村百镇”工程、农房改造、扶持特色农业项目贴息、东江特色水果产业带配套资金、水利规划及普查经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菜篮子”专项资金、乡村公路养护经费等项目支出。二是社会保障支出8291万元,主要增加了拥军优属项目、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流浪乞讨精神病人救治、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残疾人康复经费、市区两江水上居民安置工程、春节慰问经费等项目支出。三是医疗卫生支出6974万元,主要是增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市慢性病医院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社区卫生中心建设及运转经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药物制度配套资金、食品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检测经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奖代补”资金等项目支出。四是教育支出16965万元,主要是增加了河源理工学校二期工程建设、市委党校教研大楼建设、市卫生学校新校区贷款贴息、市特殊学校建设、高中阶段教育建设项目贷款偿贷资金、中职教育助学金、义务教育补助资金、义务教育安保经费、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补助、市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项目支出。五是科技支出1913万元,主要是增加了通讯设备制造企业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补助资金、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高新技术创业发展资金、市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科学技术奖励基金、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支出。六是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463万元,主要是增加了图书馆建设资金、电视台演播厅设备购置、农家书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艺精品创作专项资金等项目支出。七是环保支出3200万元,主要是增加了市属污水处理厂运转经费。八是是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偿贷支出12660万元。九是公共安全支出705万元。十是旅游推介及招商引资支出690万元,主要是增加了旅游宣传促销经费项目支出。十一是政策性补贴支出503万元,主要是增加了粮食储备费用、食品油储备费用、食品油轮换进出差价、成品粮储备费用、成品粮轮换进出差价等项目支出。十二是消化历史债务4520万元。十三是其他支出16993万元,主要是增加了市区交通指示牌及无障碍设施、特殊信访专项资金、市级供销社发展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专项资金、上市融资奖励专项资金、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奖励资金、河源电厂项目用地费用、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经费、“三鸟”临时批发市场差额补贴经费、市区财政体制改革补助源城区资金等项目支出。
      ④省专项补助支出9578万元。
      ⑤预留预备费600万元。
      ⑥专项上解省支出7000万元,其中:出口退税超基数上解3000万元,支援新疆西藏建设上解142万元,其他上解支出3858万元。
      ⑦调出资金1800万元。
      一般预算收支对比,结余1万元。
      2、预算外收支计划。
      (1)预算外收入。
      预算外总收入计划安排47843万元。
      ①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3943万元,其中:公检法司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3549万元;教育收费收入20394万元。
      ②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计划安排5600万元,其中:统筹公安垄断性经营收入3600万元,土地交易经营服务性收费收入2000万元。
      ③专项收入计划安排2300万元(生活污水处理费)。
      ④城建规费收入计划安排1000万元(生活垃圾处理费)。
      ⑤其他收入15000万元。
      (2)预算外支出。
      预算外总支出计划安排47815万元,具体项目如下:
      ①部门预算单位支出7272万元。
      ②政府公共经费6073万元。其中:消防保障专经费400万元,公务费750万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物业管理经费1000万元,会议费700万元,接待费2500万元,行政办公网络线租及维护经费563万元,政务内网网络租赁及维护项目经费80万元,出国(境)经费50万元,食品药品监督及打假专项经费30万元。
      ③安排各项专项资金10476万元。
      ④城市维护和建设支出3000万元。
      ⑤学校收费收入安排支出20394万元。
      ⑥其他支出600万元。
      预算外收支对比,结余28万元。
      3、基金预算收支计划。(详见表9)
      (1)基金预算收入计划。
      基金预算总收入计划安排97965万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90000万元(含市土地储备中心土地出让收入80000万元,市高新区土地出让收入10000万元),城市公用事业费附加收入4800万元,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收入20万元,文化建设事业费收入95万元,育林基金收入50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300万元,福利彩票公益金收入900万元,调入资金1800万元。
      (2)基金预算支出计划。
基金预算总支出计划安排97942万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和城市公用事业费附加支出94780万元(包括土地出让成本支出34000万元,城市维护和建设支出23000万元,专项支出21880万元,调出资金15900万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支出1800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300万元;育林基金支出50万元;文化建设事业费支出95万元;散装水泥专项资金20万元;福利彩票公益金支出897万元。
基金预算收支对比,结余23万。
      三、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全面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根据2011年政府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为确保全面完成2011年财政预算任务,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更加注重发挥财政科学调控作用,积极培植壮大财源,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三反”理念,按照中央“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总要求,运用财政政策手段,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好势头,促进科学发展。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加快产业升级,突出支持和培育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和低碳经济发展,突出支持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支持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落实各项民营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在经济调控方面,积极筹集资金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投入,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灵活运用财政贴息、吸引民间和社会投资等多渠道投入方式,推动我市科技、文化、教育、交通、环保等关键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另外,为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确保经济财政稳定发展,要着力采取措施严格控制政府新增债务,加大债务清理和清偿力度。同时完善财政应急管理,增强快速反应、应急调控、稳定经济发展能力。在收入分配方面,贯彻扩大内需的方针,加大财政支农惠农力度,积极贯彻落实家电和摩托车下乡、农机下乡等政策,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运用财政杠杆,大力支持农产品生产,保障基本生活必须品供应。密切关注价格上涨对民生的影响,及时落实各项财政补贴政策,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二)更加注重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全力落实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各项政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保障民生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的具体要求。当前,通胀压力较大,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改善民生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2011年,全市财政要积极统筹财力,更加注重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加快基本公共均等化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一是确保市委、市政府“十件实事”落到实处,在确保各项资金及时到位的同时,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把为民大实事办好,办实。二是大力支持“三农”发展。积极推进“双到”扶贫开发,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补贴,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支持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保障基层政权运转。三是全力推进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积极落实支持教育文化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和助学保障机制;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巩固“两相当”成果;支持发展学前教育;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改善教育办学条件,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全面推进创建教育强市。加大文化投入力度,支持文化河源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支持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重点工作;继续支持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支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五是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认真落实城乡低保、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补助、困难群体救助等民生政策,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年全覆盖。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帮助困难就业对象实现稳定就业。六是继续增加对环保设施建设、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公益林投入,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七是推进城镇经济适应房和廉租房建设,努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积极落实住房货币化政策,解决干部住房货币补助问题。八是支持“平安河源”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更加注重抓好财税征管,保持财政收入的有效增长,进一步增强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确保完成全年预算收支计划是2011年全市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市财政必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千方百计做好财政收支监管,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收支管理体系,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16%的目标,实现“两个确保”的工作要求。一是认真落实各项财政增收措施,继续落实好分工分片抓收入、财政运行情况通报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强化预算执行分析和重点税源监测,推进财税部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妥善做好“两税”职能划转工作,促进财政增收。二是不断拓宽收入领域,增强财政调控能力,继续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确保应收尽收;注重经营城市,努力盘活土地等资源资产,增加财政收入。三是加强支出管理,努力节约各项开支。严格预算执行,从严控制追加支出,强化预算约束管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行政事业经费增长,对各项支出精打细算,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将有限的财力用于保障优先重点支出需求,确保有限财力发挥最大效益。
      (四)更加注重财政管理工作,全面提升“两基”、“两化”工作水平。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以深化财政改革为动力,切实提升财政“两基”、“两化”工作水平。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积极配合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加快建立市与高新区财政管理制度;继续完善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推进财政支出改革。创新部门预算编制方法,全面实行零基预算和逐步推行绩效预算,推进预算公开,提高透明度。完善财政资金审核拨付程序,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面和资金支付范围。完善国库动态监管改革系统建设。扩大财务集中监管、公务卡改革试点范围,都力争覆盖50%的一级预算单位。指导有条件的县区开展公务卡改革试点。按照“先试点、后扩大”的原则,加快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改革,实现资产动态管理。二是强化基础管理工作,积极构建财政“大监督”格局。健全财政监督控制体系,探索建立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推进监督关口前移,利用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过程监督,发挥监督的预警和防范作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财政基础管理工作、会计和财务监督检查,从源头上堵塞财政资金管理漏洞。指导县区财政强化财政监督机制建设,强化涉农资金监管。抓好强农惠农资金清查“回头看”工作。扩大财政支出评价范围,对重点项目实行支出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运用到预算资金安排上来。完善政府采购监管机制,全面提高政府采购监督水平。加快推进“金财工程”建设,为财政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附件1附件:2010年决算和2011年预算表

 

 

本文出处链接:http://www.heyuan.gov.cn/X/2011-07-06/Article_3896_1.shtml

上一篇:政府信息公开收费的一些看法

下一篇:关于雨花台区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中国预算网

属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本站 .

粤ICP备11052838号-1  |  邮箱: info@budgetofchina.com |  电话:0755 3301 1773  |  联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杭钢富春“中国预算.com”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