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财政局局长 夏晓燕
各位代表: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区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报告全区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安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全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按照区委的工作部署,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团结奋进,力求实效,经过上下共同努力,顺利实现全年财政收支预算。
预计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0.5亿元,较上年增收5.44亿元,增长36%。其中:上划中央收入7亿元,增长38%;地方财政收入13.5亿元,较上年增收3.48亿元,增长35%,为人代会确定目标任务的117.4%。
预计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加上财政体制补助和市专项,减去各项上解,可用财力13.36亿元。其中:当年分成财力9.18亿元,市专项和补助4.05亿元,上年结余0.13亿元。全年预算支出13.34亿元(其中区本级支出9.29亿元,具体支出项目详见附表),结余200万元,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目前财政决算正在编制过程中,最终执行情况将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
一、区域经济实力快速提升,财政收入任务全面完成
在全市进一步规范税收属地征管的前提下,我区顺应形势,加大项目推进,强化招商引资,提高征管力度,瞄准关键环节,细化过程管理,贴近税户服务,确保目标实现。
(一)加强收入组织领导。年初将全区的财政收入任务分解下达至各相关责任部门,做到目标早分解、任务早落实、工作早启动。每月定期组织工商、财税部门召开税收分析会,组织街道等责任单位召开任务督办会,查找薄弱环节,做好护税协税工作,实现收入均衡入库。
(二)加大产业扶持投入。围绕区域产业规划,以“五个十”为抓手,加大财政投入,吸引和带动社会各方面的投资,重点做好项目推进和产业培育。全年预算安排科技园、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区域产业扶持资金98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安排会展节庆专项资金600万元、各类专项招商资金550万元。举办系列节庆、会展和招商宣传活动,为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金融、文化体育和会展产业聚集人气、营造氛围。
(三)强化重点税源管理。积极开展房屋租赁税收、异地经营企业税收专项清理检查工作;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细排税源计划,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确保税款及时入库。预计全年税收规模超百万元的企业达146户,企业纳税总额为15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73%;预计全年科技园、中央商务区入驻企业纳税总额8000万元,较上年增收5800万元,增长3.6倍,区域重点税源企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二、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依据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按照“有保有压,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整合存量,合理配置增量,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一)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稳定工作得到保障
全年安排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0636万元,确保政府各项行政职能的履行。压缩各项行政性成本开支,积极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加大信访调解和涉及公众利益事务管理等支出,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开展“质量兴区”、“消费放心城区”创建活动、建设“菜篮子”放心工程、实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安排公共安全支出4819万元,确保依法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成效。不断完善“大调解”机制,组织开展民意调查和舆情收集反馈工作,提高发现和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的能力。
(二)重点项目建设和城市管理投入不断加大
全年用于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投入16000万元,通过争取省市专项资金、银行融资及土地运作资金,有效保障重点项目拆迁、环境整合改造、城市综合管理等支出需要。顺利完成70幢房屋平改坡、立面出新,北部整合区相关地块拆迁。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洲泰路、果园路、民安路、雨润路、茶亭东街、云锦路一期拓宽改造、明园绿化带建设工程及60万平方米小区出新。继续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拆违控违、美化亮化以及农桥泵站水利建设。着力强化河西中部地区日常管理,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切实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完善功能、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不断加大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全年财政教育投入14126万元,其中用于教师人员经费9200万元、校舍建设2000万元、教学设备1130万元、名特优教师引进和培训180万元。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增加学校生均公用经费,逐步落实扶贫助学资金,改善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环境,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快公共卫生的建设步伐,全年财政安排5913万元,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区级医政中心建设、区中医院整体搬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改造。开展了“五小行业”专项整治,用于流行病防治、儿童计划免疫和妇女卫生保健等公共卫生支出529万元。
(四)群众利益得到切实维护
建设和谐社会,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始终是政府考虑的一件大事。安排社区建设资金2400万元,积极改造社区用房、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和明星、特色社区创建,加强社区教育、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安排资金350 万元,用于河西中部社区商业配套和公共交通补助。安排再就业资金1200万元,用于下岗就业培训、劳动力市场建设、社区保安和流动人口协管员等支出。继续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安排502万元城市和农村困难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安排344万元失地农民、支边、下放、插队等人员困难补助资金。开展“春风行动”,加大对边缘户、大重病、残疾人、困难家庭学生、老龄人群的救助。安排资金20万元,设立环卫外聘保洁员大病大灾救助基金。安排184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市低保人员医疗救助资金。安排资金69万元,建立生猪和家禽防疫及补贴制度,实施犬类专项管理。
三、财政改革创新继续深化,管理监督力度切实增强
(一)规范单位财务收支行为,强化财政监督管理措施
进一步加强财政性资金管理力度,对街道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合并街道预算内外账户,统一账表体系。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制定《建邺区建设(拆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对建设资金支付流向和资金支出规模等情况进行监控。规范预算单位收支行为,对银行开户、往来款项、津补贴发放、非税收入收缴、政府采购等工作进行检查。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对机关工作人员津贴补贴实行统一发放。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监督水平
履行国有企业出资人职责,规范企业经济行为,制定《建邺区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试行)》,对国有企业运营中24类重大事项规定其核准审批或备案管理程序。围绕提高国有
企业运行效率,分类下达国有企业经济考核指标,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拓展筹资融资渠道,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今年是我区“项目推进年”,重点工程规模大、资金需求集中、投入时间要求紧迫,为更好的服务全区建设,坚持“诚信、规范、廉洁、高效”原则,按照市场化运作思路,积极开展筹融资工作,全年政府性项目融资规模15亿元。有力保障了水西门大街西延、区医政中心建设,市政预制厂、轧钢厂、明园项目拆迁,茶亭东街拓宽改造和科技园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
2007年,财政收支运行情况良好,全面完成了区人大通过的收支预算任务。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全区财政工作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一是随着区域经济步入优化发展期,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面临挑战,区域经济支柱产业还较单一、阶段性特征明显,亟需以现代服务业税收倍增计划为目标,不断完善财政收入长效增长机制;二是随着区域社会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百姓对公共服务、社会事务管理的要求逐步提高,财政支出刚性需求压力继续加大,亟需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述情况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大产业培育,狠抓增收节支,强化财政管理,切实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8年在国家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下,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均衡性将更加显现。在全市“一城三区”和跨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区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按照区委工作部署,2008年财政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区经济社会事业能快则快、好上又好发展主题,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着力解决民生民本问题;加快产业培育,在税源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做大做优财政“蛋糕”;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着力推进财政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推动区域建设、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财政收入安排和财力情况
为保障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幅确定为16%,在进一步夯实税源基础的前提下,体现适度增长,地方财政收入目标为15.66亿元。
按照现行的财政体制预计2008年财力增长8%,全年区本级可用财力为10亿元。
二、支出预算安排意见
根据财力情况,按照《预算法》规定的收支平衡原则,2008年财政预算支出安排10亿元,具体支出项目详见附表。在总预算柜架范围内,体现三个方面的重点:一是侧重对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事业和民生方面的保障;二是侧重对公共基础建设的投入;三是侧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培育的投入。
全面完成2008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发展承前启后关键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站在新城建设高位发展的起点上,着眼于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推进财政改革和体制创新,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保障。
一、进一步增强财政经济观,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处理好“应收尽收”与涵养税源关系,推动税源建设走可持续协调发展道路。
(一)加大财政投入,培植新增税源
认真落实《建邺区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建邺区关于对有突出贡献个人奖励办法》、《建邺区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税源企业。全力推进新城科技园、江东商业文化中心建设,积极营造中央商务区商业商务氛围。
(二)强化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结构
抢抓全市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机遇,积极融入长三角都市经济圈,快速推进区域人才、金融、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建设步伐。瞄准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企业,以税源落地为目标,扎实做好项目招商。大力引进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入驻,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三)坚持依法行政,大力组织收入
认真做好收入分析和预测,密切掌握收入动态,及时分析税源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掌握收入组织工作主动权。坚持依法治税,继续强化税源分级分类管理,对重点税源企业建立分户档案,实施重点环节全过程管理;对房地产、建筑业税收实行分项目管理;对会展、演出、赛事及房屋租赁等零散税源实施动态管理。认真研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财税改革政策,及时把握国家财税改革方向。按照税收属地管理的原则,不断夯实征管基础,提高管理质量,确保应收尽收。
二、进一步增强公共财政观,推动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公共财政的要求,遵循“有保、有压、有控”原则,进一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强化财政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行政管理和社会维稳方面。安排公共服务支出20000万元,用于政府行政运转,各项社会事务管理等。安排5100万元,用于维护区域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安排环境建设资金8000万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养护、环境整治、城市亮化。安排区政设施搬迁资金5000万元,安排社区建设资金1400万元。
(三)在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方面。安排教育支出13000 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入1000万元,教育设备投入500万元。安排医疗卫生支出6000万元,主要用于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运行以及设备投入。安排文化体育等支出1300万元,主要用于新区宣传、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安排科学支出4200万元,其中1000万元用于“数字建邺”建设、3000万元用于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和鼓励技术创新。
(四)在社会保障方面。安排资金5000万元,其中各类困难救助资金、居民医疗保险等3000万元、安排再就业支出1500万元,加大对和谐社会建设投入,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三、进一步增强财政绩效观,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近几年区域经济总量越来越大,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但全区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今后一段时期全区基础设施配套、区政设施搬迁、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需要财力保障的事项还很多,为此全区上下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勤俭意识,确保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不断强化预算约束,严格预算执行,在部门预算编制中进一步完善分类定额标准,积极推进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发放。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及专项政策资金实施绩效评价,对项目投资预算与资金拨付实施动态管理。围绕区域发展和项目建设,加强国资管理、资本运作和土地运作,不断提高资金平衡精算能力。
四、进一步增强财政改革观,开拓财政管理工作新局面
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逐步实现工资统发、大额财政性支出国库集中支付。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逐步实现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管理和资产管理的有效衔接。加强政府性负债规模控制,积极构建财政收入增长和财政支出结构对比分析模型,继续深化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辅助决策为一体的金财工程建设,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各位代表:2008年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做好财政工作至关重要。在区委的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下,在政协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将创新思路,加快发展,正确处理经济与财政、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确保完成全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努力开创我区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