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7-18 来自:共识论坛作者:wkun - 小 + 大
(闻见)
一般民主国家,一般公民(纳税人)要了解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决算、政府行政管理财务开支等各种数据,上网点击便可随意流览。从纳税人的回单上,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纳税用途。公开透明是民主的前提,这有利于国民关心国家,监督政府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状态。事实上,这也是每个国家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
在中国,要做到这一点就非常困难。据《南方人物周刊》第34期,刘子超先生写的《吴君亮:财政预算不该是国家秘密》一文,揭示了吴君亮从美国“海归”后创办“中国预算网”的艰难困苦。作为深圳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CEO,吴君亮有一个雄心壮志:“要在中国建立起一个公开透明的、科学进步的公共预算制度。”本来,搜集网上所有关于公共预算的信息,同时也介绍世界各国的预算制度,对于吴君亮来说,并非难事,最多是花一点时间和金钱而已。然而在实际实施时,吴君亮终于尝到了苦果。
这是一个充满沮丧和自我怀疑的过程。因为,长期以来,政府部门的预算都是禁区。这是一个不透明的暗箱,过去,即使是政府给人大做预算报告,预算文本也是机密的。所以,吴君亮想要获得相关信息,困难重重。2007年4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然而直到现在,本应公开的预算资料,许多地方政府仍作为国家机密对待,这个做法没有根本改变。吴君亮根据上述《条例》向政府相关部门发出一封封要求公开财政预算、决算报告的申请。起初,这种执着换来的是清一色的拒绝。最常见的理由就是两个字——“保密”。还有部分政府部门以“与申请人无关”、“不属于可公开范围”等理由予以回绝。
毫无疑问,本该公开的信息却要保密,无非就是想要实施专权,对集聚起来的纳税人的巨额金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要么就是想要掩盖什么,担心公示以后受到公众质疑。人民群众广泛诟病的各级地方政府的巨大的行政管理经费,为什么不敢公之于众?不就是因为政府机构臃肿,成员庞大,耗费之巨,“三公”消费等腐败开支惊人么?!其实,这样的“国家秘密”就是官场腐败的“兴奋剂”,就是引发社会动乱和民族灾难的导火索!
由于上行下效,现如今,村、乡两级财政或城市各类基层单位的财务帐目普遍非常混乱,做假帐、私设小金库、假发票(或白条收据)、假税单屡禁不止。正因为各级财务不予公开,所以,贪赃枉法、(公款)行贿送礼盛行,乡民百姓怨声载道,群体事件频发。这种状况与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显然是不协调不相称的。治腐不力,何以治国?!作为开明的有作为的政府,不应该让这种现象继续下去了!
照理,吴君亮要做的事情,各级政府本该自行完成。各级政府应该自觉地把自己纳于全民的监督之中。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政府清明廉政,做到决策高效、服务高效、管理高效、执法高效,成为全体公民真正欢迎的政府。
但愿这样的“国家秘密”成为永久的过去。我们要让中国快速进入高度民主、政治昌明、科技先进、经济强盛的国家行列!只不知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这一天何时才能到来?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