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6-26 来自:上海商报作者:wkun - 小 + 大
有报道称,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及国家发改委计划在6月至9月间清理2万亿-3万亿元人民币约合3080亿-4630亿美元 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尽管部分权威人士对此消息真实性表示质疑,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急剧膨胀,潜在风险不断上升,银行业恐广受波及,严重威胁着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
无论经济怎么增长,无论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持续多久,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缺钱”的呼声总是很高,而且越来越高。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公共财政建设,使地方政府创设预算外收入的机会日益减少,地方政府的生财之道开始主要依靠三种方式:一是对虽然法定所有权归国家,但位于本辖区的土地或矿产资源行使产权;二是通过举债等各种金融运作,扩大本级政府可支配资金;三是设法争取更多的上级转移支付。
就举债而言,地方政府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债务,包括地方政府实体(尤其是融资平台)的借款、债券发行、对承包商和个人的欠款,以及乡镇政府代乡镇企业所承担的债务。除去上级批准或授权的负债,还有许多不能公开的负债。我国《预算法》第3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担保法》第8条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但是地方政府为了生财,并且上下级政府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各种“违法债务”也就难以消除,“青羊模式”、“打捆贷款”等都是例证。这也是地方政府债务数据,自产生以来就一直缺乏统一和公开的重要原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究竟有多大?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准确数字。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知道自己负债几何,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随着过去3年间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债务大幅增长,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但是就连这一贷款规模,来自央行、证监会的数据也存在很大落差,让人们不知所从。央行6月1日发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10 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各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基本不超过30%,按照去年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来算,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控制在14.376万亿元的范围,保守估算超过10万亿。而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末,全国共有各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9828家,贷款余额约9.09万亿元,占全部人民币贷款余额的19.16%。
如果以银监会数据为基准,加上地方政府其他负债,地方政府总负债大概占到去年GDP的30%以上,规模超过12万亿。而2010年全年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仅为4.1万亿元,加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收入3.2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只有7.3万亿元,负债几乎为收入的2倍。
从统计中也可以看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最大的债务主体,也就成为最大的潜在风险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隐含的风险,本质上讲是信用违约风险。是否具有债务按期偿还能力,成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当前欧债危机中的欧洲政府所面临的相同问题。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建设性债务暴涨出现在2008年下半年之后,以3到5年的平台平均还款期计算,融资平台真正的还债高峰将出现在2012年至2013年左右,加之地方政府换届等因素影响,在未来两年,一些“本届借钱下任还、借了新钱还旧钱”的平台风险或有所加剧。此外,由于当前相当数量的平台贷款是以抵押质押为主,而土地抵押又占有相当比例,很多还款主要依靠土地出让收益,在今后一段时间楼市低迷的情况下,如果土地出让收益出现缩水,这些信贷资产的质量和平台的债务还付能力都有可能大打折扣。
在全国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县级平台约占70%,相比财力相对雄厚的省、市一级政府,县级平台的债务风险更加严重。在当前偏紧的流动性调控下,银行对县一级信贷投放将明显收紧,财力紧张的县级政府融资平台“借贷还钱”的运营模式空间日趋狭窄,这类平台无疑将面临资金链趋紧的压力。
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如果不能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话,极有可能形成“中国式”次贷。唯一不同的是,“美国式”次贷是把钱借给没有还款能力的个人,而“中国式”次贷是把钱借给没有还款能力的地方政府,一旦出现债务违约,其所产生的后果是毁灭性的。因此,尽快找到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务处置途径,成为当务之急。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