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透明 - 更好的社会 - 更好的生活
当前位置: > 文章

"口袋预算"不只关乎预算

时间:2011-06-22 来自:青年时报作者:wkun - 小 + 大

    “口袋预算”的产生,不只是一个预算透明问题,甚至也不只是一个预算管理体制问题。其背后还是一个行政体制深入改革、政府职能全面转化的问题

    每年财政部在编制国家预算时,会给国家发改委切出一笔投资资金,用于基本建设等领域,但编制预算时,财政部并不清楚这笔钱将用于哪些项目。而全国人大在批准当年预算案时,也看不到这笔钱的具体支出去向。在中国,这笔由发改委负责的预算分配被称之为“口袋预算”。据悉,2011年此类“口袋预算”投资总额达到3826亿。

    众所周知,预算的本义乃“预先筹划计算”,对于政府公共预算来说,“事先充分公开、付诸公议”又是基本要求。而所谓的“口袋预算”,事先既不清楚去向,又无从公开审议,无疑颠覆了公共预算的本质属性。

    “口袋预算”再次暴露了目前我国财政预算编制、审议透明程度不高的现实,但若进一步深究下去,又会发现,“口袋预算”的产生,其实不只是一个预算透明问题,甚至也不只是一个预算管理体制问题。其背后还是一个行政体制深入改革、政府职能全面转化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与中央部委“口袋预算”相对应的,往往是地方政府同样高度“口袋化”的“跑部钱进”生态——为了能从“口袋预算”中为本地多掏来一些钱,地方政府不得不频繁向相关中央部门进行“跑部”公关。据原国家审计长李金华此前透露,“2005年,中央转移支付有一半以上(超过4千亿)没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完全脱离了人大的监督,甚至脱离了政府的监督”。显然,这种脱离监督的转移支付资金,实质也是一种“口袋预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除了预算管理本身之外,也与目前中央地方之间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合理的财税体制相关——财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而事权却大量集中地方政府。于是,“口袋预算”事实上便成了平衡这种不合理关系的工具。

    另一方面,更深一层观察,诸如发改委这样的中央部门,所以能支配数千亿投资资金的“口袋预算”,实际上也与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化滞后相关——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已倡导多年,但在很大程度上,目前我国政府仍然不是一个全面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比如,像“建设投资”这类原本应由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的事项,依然常常要通过政府“行政审批”等管制方式来解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依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政府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意味着,直接参与市场“投资建设”,其实并非政府本职。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口袋预算”,不只需要“透明”,更需要站在政府职能转化的高度,进行大规模压缩——尽可能地将之从政府的“有形之手”,交还给市场的“无形之手”。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广东省佛山市预算绩效监控改革取得实效

中国预算网

属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本站 .

粤ICP备11052838号-1  |  邮箱: info@budgetofchina.com |  电话:0755 3301 1773  |  联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杭钢富春“中国预算.com”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