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绍奇 )
近期,政府为稳定居民菜篮子,采取系列措施。其中一个最主要措施就是减少流动环节的收费,包括公路收费。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措施出台后,各地菜篮子价格应迅速作出反应,开始大幅回落。但惊喜之余,人们也注意到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其实物价不停攀升背后,除了所谓“奸商”囤积居奇、哄抬以外,一个更常态、更难根除的因素却仍然是在政府身上,那就是各级政府为追求财政收益最大化而在流通环节征收各种费用,也就是说,其实物价涨落很大部分是掌控在政府是否愿意收敛和抑制其各种收费行为,是否愿意真正体贴民生,更长远的说,能否对政府各种滥收费行为加以约束,减少流通环节成本。
以流通环节公路收费为例,2007年世界银行专门发布的一份有关中国高速公路的研究报告称,德国目前货车平均每公里过路费是0.15美元,中国是0.12至0.21美元。而在车辆通行费所占人均GDP的比例中,中国以超过2%居首位,超过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分析,在一般社会产品中,我国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而其中的物流成本高于他们三倍。在社会流通领域,美国的流通成本占GDP的9.5%,其他发达国家一般在10%左右,而我国约占20%,高出发达国家近一倍。
据媒体报道,国家审计署2008年公布的2006年度审计数字则更为触目惊心:我国16省(市)在100条(段)公路上违规设置收费站158个,截至2005年底违规收取通行费149亿元;7省(市)提高收费标准,多征收通行费82亿多元;12省(市)的35条经营性公路,由于批准收费期限过长,获取的通行费收入高出投资成本数倍乃至10倍以上。(2010-11-27 14:15来源:华夏时报)
有人作过统计,寿光到北京过路费800元。还有人统计,全世界20多个国家建有收费公路,已建成约14万公里收费公路,其中有10万公里在我国。
政府向公民和企业征收税赋合法性就在于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政府花费纳税人的钱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就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一个重要内容。但所为“市场化”改革幌子下,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首先市场化了,许多政府都成了追求盈利最大化的“公司”。政府修一条路,就设立一个公司、设立一个关卡,然后就是无休止收费,似乎有永远还不完的贷款。
本来,政府通过贷款改善基础设施是要造福于民,收费还贷款,民众也能够理解和接受。可问题就在于,这些收费收到哪里去了,始终是没有做到公开透明,完全脱离了民众监督,更没有受到公共预算约束,到底谁才是最终受益者,民众不得而知,但这些收费负担一旦上去,却永远下不来,成了套在民众头上永远都无法清偿完的债。
因此,如果把政府一切收支都严格纳入到公共预算约束的范畴,做到公开透明,就算有几个“逗你玩”的奸商,依靠政府常态监管和调控也就可以轻易地对付了,无需像目前这样掀起大规模的运动式的立法和执法,民众在物价波动面前也不会如此焦虑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