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3-02 来自:济南时报作者:wkun - 小 + 大
扩大内需已经成为今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途径,这也是两会期间最受关注的话题。其实,早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政府就在强调刺激内需的重要性,以保持更加平衡的增长态势,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近年来跑得比较慢,是有深层原因的。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扩大内需的潜力主要在中低收入阶层,让百姓有钱花、敢花钱、放心花,才能不断提高消费率水平。
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提高是拉动内需的前提条件。近期,国内不少城市针对低收入群体再次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扶贫标准,而通过个税免征额上调提高中产阶级收入水平更受关注。由于过去我国长期以来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速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速,而且社会财富两极分化严重,造成中国消费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个税调整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个税免征额的上调有利于在社会财富再分配中向中低收入人群倾斜。居民收入的提高,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收入的提高,有利于启动内需,中长期对消费构成利好,对经济转型有一定意义。
有钱了是不是就敢花呢?我国目前储蓄率达到47.7%,大多数老百姓并不是没钱花,而是不敢花,存下钱来要买房,要供子女读书,要为养老、医疗留下“准备金”。当教育收费依旧较高、医疗保证尚需完善、养老制度有待提升、房价过快上涨风险犹存,就算收入增加了,恐怕大家也会更多为明天打算,真正落实到内需上又能有多少?“十一五”我国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有很大进步,但从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指标看,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投入占GDP比重过低,还需加大投入。财政部2011年预算中规定,教育、社保方面的投入增长幅度都高于16%,保障性住房投入也近15%,这远高于8%的GDP预期增速。如果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有充足的投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居有其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就可以让百姓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将一部分储蓄转向消费市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要将居民消费率提高2%—3%。有政协委员提出,这个目标太保守,应每年提高2%,五年提高10%。
有钱了,也敢花了,能不能花得放心、花得舒心,也是消费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又是一年“3·15”,消费环境依然不容乐观。有两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一是《小康》杂志发布的年度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显示,近七成公众对食品“没有安全感”;二是全国政协委员刘佩智作大会发言时透露,三鹿事件后的2009年,我国乳制品进口由12.06万吨猛增到59.7万吨,高端婴幼儿进口奶粉所占份额接近90%。
一个很有钱的人进入高档餐厅,他吃下的可能是用地沟油、工业原料加工的有毒食品。三鹿事件让中国的妈妈们对国产奶粉失去信心,国内乳制品企业把自己的地盘拱手让给国外企业。为什么人家能“干净”地生产乳制品,而我们非要将乳制品做成“毒品”呢?可以说,并不是这些国外乳制品企业有多优秀,而是我们一些企业不讲起码的道德,自己打败了自己。
如此看来,扩大内需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只能说潜力巨大。从国际视角来看,在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金砖四国”,中国的消费率最低,不到50%,其他国家消费率在60%以上;而美国的消费率更是高达80%至100%。
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