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透明 - 更好的社会 - 更好的生活
当前位置: > 文章

如何阻止公共财政体制大倒退?

时间:2011-02-20 来自:每日经济新闻作者:wkun - 小 + 大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是建立数字国家、公民国家的前提,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进步缓慢、倒退迅速,离市场化所需要的高效体制距离遥远。

 

    无论是财政效率、民生拨款、还是公众与媒体监督,前提是详尽而透明的财务数据。目前公布的预决算数据无法提高财政使用效率、无助于公众与媒体监督,最终无助于建立法治与科学、公民社会体制下的财政体系。政府的民生拨款被歪曲为善政,而不是现代政府的应尽之责。

 

    公共财政数据过于粗疏,参考价值不大。

 

    打开财政部的网站,点开政务信息中的财政数据一栏,年度预决算、月度财政收支情况尽在其中。打开2009年财政收决算表,公别列入税收收入、非税收入、最终是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没有人有能够从这份表格中得出明确的结论,只有一个住房令人奇怪的结果,2009年决算数比预算数增加2681.3亿元,但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决算与预算相同,为9500亿元,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可见收入增加多少支出也就相应增加多少。

 

    财政收支情况比表述详尽,但也有限。以2010年财政收支情况为例,文中指出,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重点支持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主要支出项目情况如下:教育支出12450亿元,比上年增加2012亿元,增长19.3%;医疗卫生支出4745亿元,比上年增加751亿元,增长18.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081亿元,比上年增加1475亿元,增长19.4%;住房保障支出2358亿元,比上年增加553亿元,增长30.7%。

 

    没有人能够了解,在教育支出有多少用于教师工资、有多少用于校舍建设、有多少用于学生补贴、给予清退的民办教师多少补偿,有多少用于公款吃喝,有多少用于教育官员的汽车消费,而地方配套的资金又有多少,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监督这样的一份报告,懂财政的两会委员都不行,更不必说不懂财政的两会委员。

 

    地方建设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努力,在财政部的主导下飞速倒退。

 

    连续多年致力于推行公共财政的吴君亮先生团队,经过仔细核查后指出,领改革风气之先的广深等地财政公开大倒退,2009年广州有114个部门财政预算由财政局公布在财政局网站上,而到了2010年就只有21个部门主动公布,不要说详尽,个个帐本如同天书。无独有偶,深圳92个政府部门,在2010年只有30个主动公开了财政预算,而其中又只有18个部门公布的财政预算情况较详细。

 

    广州市财政局对此的回应是,根据财政部去年公布的规定,如果部门不公开预算,作为财政部门也没有什么措施可以采取。因此,通过媒体来监督是一种不错的途径。“财爷”张杰明也不止一次公开解释过为什么“倒退”的问题:2009年并没有制度规范部门预算公开时,广州市财政局在公开114个部门预算前也正式请示过,但没有得到明确答复,后来就自己公开了。但2010年财政部明确规定,大预算由财政部门公开,部门预算由各部门自己公开,所以就只能“按规定做”。

 

    本应鼓励广州市的做法,作为推进公共财政体制的契机,不料却成为枪打出头鸟的悲剧。

 

    2010年3月25日,财政部公布了中央预算的“十二张预算表”。 中央部委中,国土资源部公布最早——3月30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2010年部门预算”。这是我国政府决定“三年内公开中央部门预算”后,第一个公开部门预算的中央部委。按照财政部统一部署,各中央预算执行部门要在全国“两会”结束后15天内公开该部门的政府预算。次日,财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在各自的门户网站公布了2010年部门收支预算总表和部门2010年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4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预算表。仔细分析各部门的预收支表,可谓惜墨如金,让人一头雾水:既没有类款项的细分,又没有对于大项的具体说明。就是财政部2010年的财政收支预算总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总表同样十分简略,还好有一些文字说明,但公众同样无法了解,住房保障支出3,275.00万元,用于几个人,改善了多少。

 

    给一张表格、一个含糊的数据比彻底不给数据好,但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只有含糊的数据,只能说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悲哀。在改革者先行先试之后,不是趁势而上,反而强迫改革者与其他部门、其他不愿公布的滞后者看齐,这是改革的懈怠。

 

    财政部有详尽的数据,地方政府有各自的数据,公诸于众即可,就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一大步,何必遮遮掩掩?

 

    公众对于统计数据的质疑、对于公款消费的愤怒、对于财政收入的不满,所有这一切都是纳税人意识觉醒的标志,公民社会已然破土,想以模糊的数据蒙混过关,只有三个结果,一是部门与公众的不信任加深,二是所有值得使用的数据都在民间诞生,三是隐形的债务负担、隐形的企业成本永远被藏在冰山之下。

 

    注:面对钟南山对亚运帐目的质疑,一度是改革领军人物的广州财政局长打起太极,看来财政部等有关方面教导有方。

    上午在京,参加银行业协会的消费者保护会议,消费者与银行要达在共识,难。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广东省佛山市预算绩效监控改革取得实效

中国预算网

属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本站 .

粤ICP备11052838号-1  |  邮箱: info@budgetofchina.com |  电话:0755 3301 1773  |  联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杭钢富春“中国预算.com”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