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网友以贴图形式曝光了深圳市住宅租赁管理服务中心工资表,其员工年薪最高达68万元,最低25万元,人均年薪近30万元,并称其为“史上最牛公务员工资”。当日晚,住宅租赁管理服务中心回应称,中心员工工资今年被纳入财政部门预算,被“晒”的工资表仅是内部讨论草案,早已被中心领导否决。(《南方日报》12月23日)
数据显示,2009年深圳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每月4263元;而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此前自曝的2009年收入为14万。深圳市住宅租赁管理服务中心一个小小的处级单位,人均年薪便近30万元,6倍于当地平均工资,2倍于部长工资,这样的“工资单”显然不仅“很牛”,而且“牛气冲天”。
以所谓“内部讨论草案”、“已被领导否决”等说辞,来搪塞舆论、否认这份“最牛公务员工资单”的真实性,无疑显得十分苍白。如此精确详细的工资单——不仅详列“职务工资”、“级别工资”、“特区津贴”等各项工资数据,并且每项数据均精确到个位数、具体每个人,如何可能仅仅只是“讨论草案”?退一步讲,即使该工资单确实是“内部讨论草案”,但它能被堂而皇之地拿出来讨论的事实本身,就经足够说明背后问题的严重性——类似这样的“最牛工资”,显然并不是第一次被讨论,也不是第一次被执行,其在现实中肯定是早有“蓝本”的。
“最牛工资单”既是权力福利的生动见证,也是权力贪婪的鲜明写照,而归根到底,其实还是权力不羁的社会生态秩序的再一次诠释——对于那些从事公共公益服务的公共权力,我们的社会太缺乏羁縻、约束它的能力和手段了,在很大程度上,其实都是在任其信马由缰、纵横驰骋。最终,公权也就彻底异化变质了——“公共”变成了“私分”、“公益”变成了“私利”。
比如,深圳市住宅租赁管理服务中心,一面是担负当地保障性住房租赁、维修等公共管理事务的政府下属部门,一面却同时又是所谓的“经费自筹类事业单位”。这意味着,该中心实际上拥有某种企业的经营性质、是可以自我赚钱牟利的。而“羊毛出在羊身上”,结果必然是,该中心人均30万元的年薪,最终还得由那些保障性住房的使用者来承担。我们知道,保障性住房的使用者,原本正是那些买不起商品房的中低收入者,那么,让这样的中低收入者来供给“人均30万元的年薪”,保障性住房还谈何保障、“事业单位”又谈何“事业”?
更糟糕的还有,深圳市住宅租赁管理服务中心不仅“经费自筹”,而且这些经费在此前根本没有全面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这实际上也就是说,该中心的经费使用,不仅游离于立法监管之外、没有人大监督,而且也没有来自政府自身内部的监督,至于社会公众监督,当然更无从谈起了。倚仗着手中权力、打着“公益事业”的旗号,“自筹经费”、自谋暴利,最后,钱怎么花又毫无外部监督,“最牛工资单”岂能不应运而生?
宪政法治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必须把权力被关进笼子里”。如果权力没有被关进笼子里、不羁地游荡在外,甚至反过来将公民权利关进了笼子里,那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上述“最牛公务员工资单”,或许就是一个鲜活的证明,并且我深信,只要“把权力被关进笼子里”的理想未能实现,类似这样的工资单或者其他的“××单”,势必“只有更牛,没有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