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透明 - 更好的社会 - 更好的生活
当前位置: > 文章

是什么让香港特首曾荫权如此节约?

时间:2010-12-24 来自:浙江在线作者:wkun - 小 + 大

                                                           (作者:王学进)

      香港特区政府特首办日前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供了一份统计文件,详细披露了曾荫权从2007年11月至2010年11月之间外出访问的明细安排及开支情况。根据特首办的数据,四年来,曾荫权外访活动共40次,开支总金额为987086港元,其中机票费用为54万元,另有44.7万元为其他支出,节约程度令人惊讶。(2月14日《第一财经日报》)

  曾荫权如此节约,这显然不能归结为个人品质,而是应归结到制度设计。也就是说,在那样的制度设计里,即使换得另一位特首,也会如此节约。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制度设计呢?报道已经说得很明白,即高度透明的财政预算。

  这样的道理并不难懂。这些年,内地各级政府也纷纷在强调要预算公开,且每到“两会”期间,都会向代表委员公布年度预算。但实际情形则不容乐观,不要说普通群众看不懂预算草案,即使代表委员也嚷嚷看不懂。在短短几天会期里,要让代表委员看懂并提出修改意见,事实上办不到,因此,所谓预算草案的审议和表决大多是走过场罢了,代表委员其实很难履行对政府预算的审议权和监督权。

  香港则不然。从政府预算的内容看,香港政府财政预算案的内容远较内地的政府预算报告详尽。以2001-2002年的预算案为例,香港的预算案主要包括:引言、香港经济概况、公共财政和结语四个部分。而且特别注重表述方式的浅显易懂。香港政府财政预算案除文字的表述外,不但辅以许多图表,并配有大量的漫画和插图予以形象化地说明,读来饶有趣味。为了满足民众的知情权,香港政府是千方百计要让民众看懂预算方案,而我们这里是想方设法要让公众看得一头雾水。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往往以政府预算事关国家机密干脆拒绝公布。

  众所周知,内地的政府财政预算是在出炉之后才向社会公布的,包括代表委员在内的所有纳税人根本无权参与预算草案的制定。而香港则不然,是在制定的过程中就阶段性地向社会、向民众咨询,获得反馈后进行修改,如此反复。一般性的公众咨询会提前3—4个月,于前一年年底全面展开。其时,政府开设热线电话、宣传网站、发布广告、举办民意调查、收集市民信函,了解市民对香港经济的看法;政府财金官员,包括财政司司长都会实地考察,走访商户、公司、社团,切身感受经济调整对民生的影响;财年结束前的1个月,财政司司长会提交财政预算案,让立法会议员有足够的时间研读与辩论。预算案发布后,财政司司长又要再度奔波于电台、电视台等公众舆论平台,举办记者招待会,现身各类论坛和会场等公共场所,详解预算案方方面面,明示于公众。

  就在如此这般的咨询互动过程中,民众通过政府部门的解释说明、媒体的充分报道、专业人士的解读等,对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才会了然于胸,然后就能有根有据地对官员行使监督之责。一位香港市民说得好,财政预算的关键不仅在于“向民众公开”,而在于“经民众同意”,因为预算的对象是纳税人的钱,花纳税人的钱理所当然地必须获得纳税人的认可。试想,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哪一个官员还敢滥用纳税人的钱,这样说来,咱们大可不必为曾荫权的节约大惊小怪。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广东省佛山市预算绩效监控改革取得实效

中国预算网

属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本站 .

粤ICP备11052838号-1  |  邮箱: info@budgetofchina.com |  电话:0755 3301 1773  |  联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杭钢富春“中国预算.com”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