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12-01 来自:苏振华 南方都市报 2009-03-17 作者:allan - 小 + 大
注意到总理的这一发言,我很是感慨。因为在去年的记者招待会上,我很意外地发现,总理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居然主动提及———“我想讲一个公共财政的问题,这是很少涉及的问题。我们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使公共财政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改善民生和改善生态环境。”并斩钉截铁地表示,“在这5年,我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在这样一个特殊场合,总理的这种主动性发言,我认为是不寻常的。我认为这是总理透露了他的心声,在他心目中,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是最紧要的问题。
中国未来的政府体制改革,涉及的领域非常之多;未来几年政府要应对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局势,非常之复杂, 就业、经济增长、教育、民生问题等等,无不艰巨。应付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必须找到一个好的“抓手”,盯住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我认为就是找准了解决这些系列问题的牛鼻子。
的确,经济增长保8很重要,保8意味着保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很重要,这是民生的根本;三农问题至关重要,提高农民收入政府责无旁贷;反腐败很重要,反腐成败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可是我要说,相对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来说,这些问题其实显得并不重要了。
第一,经济增长率是8还是5,甚至失业人口是100万还是3000万,其实都不是政府关注的最终目标,政府要真正盯住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是人民的同意和拥护。只要人民对政府的行为表示了满意,政治和政府就获得了充分的合法性来源。让人民满意,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第二,实现保就业、经济增长、民生、农民增收、反腐败等系列目标,最有效的方式是实践公共财政体制。
公共财政的如此奇效,是由它的基本属性决定的。公共财政,应该是民主的财政、参与的财政、法治的财政、监督的财政。公共财政要求预算的制定尽可能多地吸收民众的参与,最终体现民众的意志,让财政资金配置到人民所认为的最重要的领域中去。财政的预算必须是清晰的、具体的、向民众公开的,监督部门和民众应该有渠道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过程监督和事后问责。说白了是一句话,政府要花钱,怎么花,由人民来决定。政府的行为,说到底是表现为花民众的钱为民众办事。试想一下,既然这钱怎么花,是人民决定的,而且事后可以问责,那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行为,就不可能会不满意了。即便是经济增长和就业等重要的社会目标没有实现,人民群众也是无话可说的。
公共财政如此重要,因此从去年到今年,总理念兹在兹,尽在于此。但是,各级官员认识到这一点了吗?我看未必。两会前居然传出一个说法,这次会议将不会审议四万亿,这是极不正常的认识。对于手握财权的各级官员来说,他们当然是不乐意交出自己的随意花钱权力的,他们是阻碍公共财政体制推进的阻力所在,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并不容易。我想再援引总理去年的发言,“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终将是要实现的,中国的公共财政体制,是一定会建立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人认识不到这一点,都是会被历史淘汰的。离总理5年完善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已经过去了两年,时不我待,是到了系统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时候了。
(作者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