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7-29 来自:作者袁绪程作者:jw - 小 + 大
由于缺少有效的公共参与和公共监督,财政预算不公开不透明,亦由于人民代表大会对财政预算的审议多半流于形式,暗箱或灰箱操作、收入分配不公、公权私用、贪污腐化、社会资源使用不当、老百姓与政府官员关系紧张等等问题难以避免,人民的认同感和政府的公信力难以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公众对各级财政预算的关注与日俱增,从行政开支到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救灾赈款的支出;从国家上万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到最近拉内需、保增长的“四万亿投资”的有效投入,无不关心,街谈巷议,这充分反映了社会公众对国民财富分配的公正性、对如何使用好政府的 “钱袋子”的高度关注,以及对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强烈诉求。它似乎昭示着以公开财政预算为切入点的经济与政治配套改革提上日程。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广东“财政预算公开”的探索又走在了全国前面。在前不久召开的广东第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盯住的是本年度财政预算。“预算不是秘密,应该挂在网上向社会公开”,如何管好政府的“钱袋子”,已成为广东人大代表的心声。早在6年前,广东就首创包括102个部门预算支出、长达605页的“预算大本子” 供人大代表审议。代表们走过了财政预算“没得看”———“看不懂”———“争着看”的审议历程。如今广东的做法已被不少地市争相效仿,甚至发扬光大。
国家财政资金主要源于纳税人,政府如何用,为何用,用向何处?必须对纳税人有一个交代,向纳税人负责,唯一的办法是公开透明。这不仅是政府应尽的义务,而且也是建设民主法治政府,提高执政的合法性和公信力的需要,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因此,切实推进公共财政制度改革,让财政预算公开透明,让更多的人参与监督,让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代表看好人民的“钱袋子”,让人民的钱为人民谋福利,在金融危机和经济不景气的当下尤为重要。
危机催生改革。我们期待财政预算公开成为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配套改革的切入点。
(作者袁绪程,本文原载于《中国改革》2009年第三期卷首语)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