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透明 - 更好的社会 - 更好的生活
当前位置: > 文章

“逼人花钱”的笑话呼唤预算改革

时间:2008-08-29 来自:长江商报作者:许叶 ed.Erin - 小 + 大

国际上较为流行的考核体系是“结果预算”模式,政府不过多干预各部门具体如何使用款项,而是只考核其部门能否达到实际效果。也就是说,预算管理不仅看预算的投入,还要评估预算的产出,相比而言,我们过于重视前者,而在效果考核方面非常薄弱。

  近日,广州海珠区区委书记邓伟强抱怨称:市里曾拨款给区整治一条河涌,区里将余钱上交市财政时,却因还剩一千多万被指“绩效不好”。原广州地铁老总、白云国际机场“掌门人”卢光霖也满腹牢骚:地铁2号线执行概算到结算时省了18个亿,而财政部门却称其没“达概”。(1月21日《新快报》)

  “逼人乱花钱”的逻辑跃然纸上,让人不由得发笑。财政预算被称为一个社会运转的“大动脉”,责任重大,但十数年不变的“只问花钱不看效果”的粗放管理,令执行预算的人感觉“不乱花钱、不把钱花完简直就是蠢材”的时候,这是怎样巨大的一笔浪费?

  一叶知秋,“逼人乱花钱”的财政管理绝不仅仅是广东的问题。据报道,临近年底的时候,很多部门对下属单位发出通知,要他们突击花钱,以完成年初财政部批准的预算支出。否则,就可能核减他们下一年度的预算拨款申请数目。有媒体算过一笔账,在2007年的最后两个月里,中央部门至少要花掉3000多亿元,才能如期完成预算。可见,“逼人乱花钱”的管理弊病,已经成为一种积习。

  问题是,光靠执行预算者的良心,与上级政府“不要乱花”的命令,岂能挡住乱花钱的手?对预算制定者来说,每年各级“两会”时一并制定通过,是最省事的“管理”;对于执行者来说,“突击花钱”无疑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不受约束地干事情,何乐而不为?

  以目前的“抱怨”来看,粗线条、低质量的预算管理,不仅仅是个浪费问题,还派生一系列其他问题。造成两个极端:预算是经每年一次批准生效的,要么需要花钱的地方由于没在预算内坚决不能动,形成“死板”;要么现实中各级官员随意调整预算,法不责众,失去严肃——都导致了“好钢用不到刀刃上”的客观效果。

  这个问题显然正被关注。去年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在去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财经委员会报告指出,修改《预算法》是较集中的代表议案。据权威人士分析,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预算法》修改及关于部门预算编制的新依据,将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在《预算法》修订议程中,将极力避免出现“岁末突击花钱”的情况。

  修订法律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途径是要在全国范围内致力于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只有建立起一种结果导向型的财政资金分配机制,才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专家指出,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考核体系是“结果预算”模式,政府不过多干预各部门具体如何使用款项,而是只考核其部门能否达到实际效果。也就是说,预算管理不仅看预算的投入,还要评估预算的产出。

  现行的《预算法》制定于1994年,10年间,中国的财政收入已经由当年的5218.1亿元增长为去年的5万亿元,增长了10倍。因此,更需要探究一套全新的科学管理模式。虽然这是一项困难重重、非常复杂的工程,但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却是不能回避的瓶颈。

  借各级政府都表示要加强在民生问题上的财政投入之机全面启动这项改革,通过对“大动脉”更严格的预算来规范国家的精细化管理,是中国式发展的重要步骤,改革比不改好,早改比晚改好,果断比犹豫不决好。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广东省佛山市预算绩效监控改革取得实效

中国预算网

属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本站 .

粤ICP备11052838号-1  |  邮箱: info@budgetofchina.com |  电话:0755 3301 1773  |  联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杭钢富春“中国预算.com”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