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各级财税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财源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以项目带动财政收入稳步快速增长;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完善财政管理,增收节支,较好地完成年度财政收支预算。
2007年初,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2007年财政一般收入预算为7600万元,财政一般支出预算为15700万元。由于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和政策性临时补助增加,年初预算可用财力14300万元,县本级财政收入比年初预算增收2405万元,上级补助增加2203万元,调入预算外和其他资金1477万元,上年净结余724万元,实际财力达到21109万元。由于政策性因素和保障五大重点工作增支:如农村义务教育补助增支、新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增支和两次恢复部分市补增支、世遗申报、城镇建设等增支因素的影响,在财力增加的基础上,经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决定,财政一般支出预算调整为20900万元。
2007年,我县财政一般收入10005万元,占年度预算7600万元的131.64%,比上年增收3679万元,增长58.16%。财政一般支出23629万元,占年度预算的87.56%,比上年增支9695万元,增长69.57%,其中本级预算安排支出20818万元,占年度预算20900万元的99.61%,比上年增支8214万元,增长65.17%。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初步结算: 2007年本级财政一般收入10005万元,加上级财政补助14716万元(体制补助1366万元,转移支付8822万元,专项补助4528万元),加上调入资金1277万元,加上年结余2462万元,总收入28460万元。财政一般支出23629万元,加上解上级财政523万元(体制上解376万元,拖欠农村基金会借款上解147万元),总支出24152万元。收支对抵,年终滚存结余4308万元,减结转下年使用的专项支出4099万元,净结余209万元。
在2007年的财政一般收支中,本级预算安排的一般收支项目执行情况详见附表一、表二;上级补助的各项专款支出2811万元,占专项预算6087万元的46.18%,专款结余3147万元,结转下年使用。
在2007年的政府基金收支中,本级预算安排的一般收支项目执行情况详见附表三、表四;上年基金结余433万元,其中:基金专款182万元,2007年基金收入5248万元,县本级基金收入3902万元(土地款收入3811万元),上级补助基金收入1346万元;2007年基金支出4693万元(土地款支出3811万元),县本级基金支出3968万元,上级补助基金支出725万元。年终结余982万元结转下年使用,其中:县本级结余185万元,基金专项结余797万元。
一年来,为确保完成年度收支预算,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经济,培植壮大财源,积极支持财税部门工作。财税部门努力增收节支,基本保证了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金需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
(一)继续发挥财政导向,努力服务经济发展。一是积极主动服务重点项目建设。本着“服务项目建设,就是抓财政增收”的思想,抽调精干力量,主动介入城东新区、江滨路片区、后坑片区、利胜电光源等项目建设前期用地的评估、拆迁工作,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二是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确保征地基金3811万元及时拨付,筹措9597万元支持工业区的征地补偿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安排财政资金1354万元,用于兑现项目优惠政策,扶持重点企业、培植重大税源,确保项目早日投产;筹措财政资金2501万元,用于省道、县道、农村道路建设;筹措财政资金1185万元,支持城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容整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筹措财政资金315万元,支持西部种植茶叶,筹措财政资金2689万元,支持世遗申报工作。三是加强筹资融资工作。发挥“国投”公司、“城投”公司和土地收储中心的作用,选准选好项目,对接金融部门的贷款投向,多方筹集建设资金。目前,二宜楼旅游道路、城建项目和应急贷款等三个项目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贷款6000万元已经到位。积极主动与商业银行联系沟通,认真处置国有资产,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取得收入1382万元,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大三农投入力度。2007年以来,我县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落实惠农惠民政策。一是在取消农业税、特产税、三金五统筹2117万元的基础上,使农民直接受益1858万元,其中: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支出99万元、实行新农村合作医疗312万元、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489万元、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281万元、增加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寄宿生活补贴36万元、职业教育助学补助73万元、种植粮食补贴108万元、石油价格补贴25万元、茶产业化补贴315万元、农村“六大员”补贴120万元等,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本级支农支出2239万元。三是支付乡镇、村组织运转资金1824万元,以及农村道路硬化建设县级配套资金2000万元,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积极应对财政政策,增强我县财政实力。2005年以来,省财政厅为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在财政部的“三奖一补”财政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奖六挂”财政政策。我县财政部门根据财政政策导向,结合我县实际,认真研究对策,认真做好全县财政供养人口信息录入,县级财政报表和我县财政基本需求支出数据上报工作,进入财政部对困难县的补助范围。2007年,得到省财政税收增收奖励673万元,消除财政赤字奖励5万元,并得到一次性困难补助904万元;2007年向上争取无偿资金18671万元,同比增长44.02℅,其中:转移支付补助8037万元、专项补助10634万元。向上级争取有偿调度资金9700万元,有效地缓解了我县的财政困难。
(四)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化解政府金融风险。目前我县政府债务还较多,农村基金会借款、世行和亚行贷款相继进入还款高峰期,每年上级财政都从年终结算扣缴逾期的借款,大大地加重了财政运转困难。为了减少债务对财力的影响,财政部门加大依法清收力度,一年来,清理回收世行贷款、亚行贷款、基金会借款、农业综合开发借款、财政周转金132万元。积极筹措资金2614万元用于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置换国有土地在银行抵押212.90亩,储备土地价值约2亿元。积极应对省财政厅对我县乡镇村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债务核实工作,先后组织财政、审计、教育、农业等部门工作人员200多人次深入各乡镇村进行全面的过滤核实,经省财政厅检查组的审核,确认我县乡镇村及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为13962万元,其中: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为2979万元,有望得到1780万元资金用于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从而减轻我县政府债务,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五)改进资金监管方式,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加强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工作,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对各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有效地减少乱支滥发的行为,达到源头治腐的目的。二是开展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对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的单位分三批纳入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通过电脑开票,有效防止乱收费和虚开发票行为,确保各项收费及时缴存财政专户。三是开展“收支两条线”和罚没收入等专项检查。为加强非税收入的征缴与管理,组成专项检查小组,对有预算外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的单位开展专项检查,规范财经秩序。
(六)规范土地出让管理、完善土地收支制度。今年来认真贯彻土地专项清理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县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以及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摸底。2007年清理签约土地94宗,收回土地款10684.53万元;支出13408.93万元,财政垫付支出2724.40万元,有效地规范土地出让金收支行为。
(七)加强财税队伍建设,改进机关工作作风。财税部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积极开展机关党建三级联创教育活动,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全局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通过行风评议,深入推进廉政建设,不断提高财税部门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造性地完成各项财税工作。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较好地完成财政收支预算,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工业发展处于发展期,税收收入稳定性差。招商引资工作虽然取得较好成效,但大部分处于投产试产阶段,全年地方级一次性税收3763万元,占地方级收入的37.61%,还要靠项目投入产出效益来增加经常性税收收入,才能确保今后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是发展相对较快,但收入总量较小。虽然我县近几年收入增幅比较高,但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仅达到2%左右,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三是收支矛盾突出,资金周转困难。虽然近期经济发展趋势很好,但能体现到财政上的稳定、大宗的财政收入还不多。同时五大重点工作同时展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土楼申遗支出大,还有金上线华安段、良马线金山至马坑路段、农村道路硬化等道路建设除省市补助外,资金缺口近4000万元;2008年我县财政共需偿还西港线华安段建设债务3350万元;县财政还必须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华安工业集中区的路、电、水等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已投建的工业项目早投产、早出效益。
上述问题既有体制、政策上的原因,也有发展相对滞后、历史欠债较多等原因,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加快发展;财政部门管理方式方法上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