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2月24日在永德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永德县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永德县2007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提请县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审查,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7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财政收入预算执行情况。2007年,全县共完成中央、地方两级预算收入8166万元,占年初预算6783万元的120.4%,比上年实绩增2000万元,增长32.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649万元,占年初预算3924万元的118.5%;上划中央两税完成3517万元,占年初预算2859万元的123%。分部门组织收入情况是:国税部门完成收入4645万元,占年初预算3770万元的123.2%,比上年实绩增1311万元,增长39.3%;地税部门完成2518万元,占预算数2160万元的116.6%,比上年实绩增505万元,增长25.1%;财政部门完成1003万元,占年初预算数853万元的117.6%,比上年实绩增184万元,增长22.5%。
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344.56万元,比上年实绩增127.86万元,增长59%。
(二)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全县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2822万元,占年初预算38658万元(年初预算任务25417万元,上级追加指标13241万元)的110.8%,比上年实绩30248万元增12574万元,增长41.57%。
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344.4万元,比上年实绩增117万元,增长53.9%;
(三)全县地方财政收支平衡情况。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43700万元。其中:县乡两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649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8652万元;上年结余399万元。全县地方一般预算总支出43501万元,其中:县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9363万元,乡(镇)级一般预算支出3459万元;上解上级支出658万元,计提预算周转金2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与总支出相抵后,年终结余200万元。
基金平衡情况:全年基金收入344.56万元,支出334.4万元,结余10.16万元。
(四)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2007年,省、市下达我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8411万元。具体使用情况:用于工资发放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正常晋升增资3280万元;解决60年代精简退职补助、五保户及原大队一级部份离职半脱产干部补助不足部分90万元;配套住房公积金394万元;村级干部报酬178万元;配套医疗保险和职工住院费416万元;乡镇运转经费299万元;县级运转经费3138万元;缓解乡镇困难79万元;化解农村义务教育115万元;社会保障支出152万元;解决民生领域和重点事业发展支出370万元。
二、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圆满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2007年,全县财税部门紧紧围绕县人大九届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财税工作目标任务,强化收支管理,完善机制体制创新,提高财政公共服务能力,规范财政监督管理,有力支持了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一)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强化收支管理,财政收支实现跨越式增长。在组织财政收入上,加强与各部门协调,强化税收征管,拓展理财领域,扩大征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2007年,全县实现财政收入8166万元,比2006年增2000万元,先后跨越了7000万元、8000万元大关,地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财力保障。同时,为进一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实际,积极向上级争取补助资金,全年共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8亿元,比2006年增1.1亿元,增长41%,上级补助资金的稳步增长,对缓解全县当年财政困难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全县财政支出由2006年的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4.3亿元,财政支出跨越了4亿元大关。直接争取到未列入财政总决算,通过专户进行单项结算的扶贫、新农村建设、水利、退耕还林、国债、政府信用等专项资金7909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力推动了我县新农村建设。2007年,全县财政支出达5亿元。在支出上,真正实现上级专款兑现率100%,财政刚性支出兑现率100%,社会事业发展配套资金兑现率100%,财政年初县级预算资金兑现率100%。全县财政收支增长的绝对额、增长幅度均为历史最好水平。
(二)树立改革创新理念,完善机制体制创新,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稳步推进部门预算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在扩大部门预算单位的同时,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二是稳步推进“乡财乡用县监管”改革。研究制定出台《乡财乡用县监管改革试点方案》及《实施细则》,建立健全了县对乡(镇)转移支付和乡(镇)财政预决算、开支审批、监督管理制度;三是稳步推进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改革。对全县乡村债务进行了统计、复核、锁定,并积极研究相关政策倾向,上报科学合理的乡村债务,通过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取到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014万元,为我县下步开展化解乡村债务改革试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是稳步推进规范公务员津补贴改革。根据相关政策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相关方案,并报经上级部门审批执行,2007年度符合政策兑现部份已100%兑现。
(三)树立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理念,财政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始终以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为宗旨,认真落实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强化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实施了财政直接补贴农民资金“一折通”发放管理方式,建立了农民补贴信息网。全面兑现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能繁母猪补贴资金2531万元;二是认真落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补助、农村医疗救助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兑现各类保障资金累计1825万元;三是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全面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完善了农村教育扶贫助学机制,扩大贫困生救助范围。全面兑现“两免一补”资金1568万元,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资金589万元,进一步缓解贫困中小学生上学难问题,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和巩固率,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四是加大抗灾和救济抚恤投入,积极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五是积极落实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资金需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艾工作的经费保障,提高政法部门装备水平,改善办案条件,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树立依法行政理念,规范财政资金监管,财政依法理财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始终坚持改革与发展并行,管理与监督并举,认真按照财经纪律办事,接受人大监督,真正为政府管好家、理好财。一是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年初在扩大部门预算单位的同时,拓宽各单位财政收支预算领域,把所有可预见性财力全部打入年初可用财力安排支出,进一步提高了部门预算的透明度,保障了部门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执行,逐步改善了预算与执行结果偏差大的状况;二是认真贯彻执行政府采购法。积极探索采购新模式,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了采购资金的节约率。2007年,全县累计完成政府采购841批次,涉及采购金额1760万元,节约资金88万元,节约资金率达5%;三是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对财政资金的日常检查、财务抽查、重点检查有机结合,特别在专项资金使用上适时进行跟踪问效,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四是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行为。认真执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积极开展会计法宣传和会计法执法检查活动,为全县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财务管理、加快财政改革步伐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实现依法理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我县财政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财政收支实现了夸越式增长,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这是县委正确领导和县人大、政协依法民主监督的结果,也是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的结果。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全县财政增收速度较快,但从总量上看,由于财源结构单一,全县收入基数小,财力弱、负债多、包袱重、压力大,突出反映在入不敷出。许多应当投入的投不了,许多该办的事没钱办,财政支出需求刚性增强,需要财政支出保障的支出不断增加,公共服务压力逐年增大,财政吃饭与建设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在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发扬成绩,克服不足, 通过深化财政改革,加快财政发展,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努力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三、2008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2008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前启后的一年,也是我县发展和改革十分关键的一年。做好2008年的财税工作,对于保持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实施好“十一五”规划至关重要。结合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上对财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县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科学财政、和谐财政、民生财政”的目标要求,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以规范化为原则,以信息化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公共服务、公平公正、均衡合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四个理念”,提高顾全大局、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依法理财治财“四种能力”,完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财政调控机制、改善民生的财政保障机制、平衡发展的财政协调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防范风险的财政管理机制“四大机制”,进一步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阳光理财和为民理财的能力与水平,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我县建设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发展之路,促进我县财政工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结合我县实际,建议2008年全县财政收支预算安排如下:
(一)预算收入安排。根据今年的税源情况和相关财税政策,全县财政收入预算建议安排9116万元;比2007年实绩增950万元,增长11.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42万元,比上年实绩增593万元,增长13%;上划中央“两税”收入3874万元,比上年实绩增357万元,增长10%。
分部门安排建议为:国税部门511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465万元,增长10%;地税部门28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282万元,增长11%;财政部门1206万元,比上年实绩增203万元,增长20%。
(二)预算支出安排。根据今年的税收计划和现行财政体制测算,全县可用财力28534万元。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全县一般预算支出建议安排28534万元(县本级一般预算支出25772万元,乡镇级一般预算支出2762万元)。其中:个人刚性支出17571万元;公用支出2822万元;专款支出8061万元,总预备费80万元。(具体分类支出详见附表)
(三)全县地方预算收支平衡情况。2008年,全县可用财力2853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4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3092万元,上年结余200万元。根据支出需要,全县应需支出30300万元,预算缺口资金1766万元。
2008年全县财政预算草案,体现了“统筹兼顾、积极稳妥、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的原则。财政收入增幅按照GDP的增速来安排,是考虑到全县国民经济发展走势较好,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坚持依法治税、保持财政收入适当增长,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财政支出安排上,坚持在保工资、保运转、促发展的前提下,着力向三农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公共事业倾斜,用于解决公共领域群众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体现有保有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原则,贯彻“财政收支平衡,不编赤字预算”的预算编制方针,是积极进取和稳妥的。
四、顺势而谋,扎实工作,全面完成2008年财政工作任务
2008年,我们将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和县人大本次会议确定的财税工作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公共财政建设进程,做到生财、聚财、用财齐抓并举,不断增强财政增收的可持续性、收支结构的合理性、管理行为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切实保障重点、努力解决难点、加强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财政公共服务能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坚持发展主题,壮大财政实力。围绕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扶持蔗糖、烤烟、泡核桃等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优势农产品、矿电、生物制药等产业集群建设,打牢财源基础,实现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实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落实招商引资财税优惠政策,简化办事程序,努力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按照“十一五”财源建设规划,在保持财政直接投资力度的同时,更多的运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综合运用好财政补助、贴息、资本金注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担保等手段,拓宽固定资产投资渠道。积极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好在建施孟二级路、大雪山水库、城南开发、市镇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夯实我县交通、水利、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二)强化收入征管,提高保障能力。要始终抓紧组织收入不放松,认真落实促进增收的各项税费政策,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一是要强化税收收入征管。进一步服务好国有、民营、个私等企业,加强企业财务监督,加大对税收的征管力度。继续清理各项减免税政策,制止随意和盲目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开辟和增加新的税收增长点,规范税收秩序,努力做到应收尽收,提高税收征管理效率;二是要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征管。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一大来源,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也是规范津贴、补贴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稳步推进我县津贴、补贴规范工作,要在全面摸清各单位非税收入“家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应的征收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全面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在继续加大现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同时,强化资源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充分发挥其在组织收入、做大财政“蛋糕”中的作用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作用,促进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要加快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按照“以票管收,收缴分离”的原则,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确保各项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和财政专户;三是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分析研究上级财政扶持政策倾向,上报科学合理的项目,力争上级给予立项扶持,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从而提高地方财政保障能力。
(三)优化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完善公共机构和人员经费保障机制。对公共机构公用经费及人员经费实行定额标准,体现均等化,保障公务活动正常开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补贴规范工作,确保改革政策落实到位;二是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村及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贫困生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教育扶贫助学机制,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巩固率;三是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实施好对农民的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综合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各项资金按时足额兑付到农民手中;四是要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补助制度;五是加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加强社会保障资金,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六是积极支持社会稳定工作。落实县级政法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积极支持开展禁毒和防艾工作开展,确保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和抗灾救灾资金安排,有效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坚持改革创新,规范财政管理。一是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所有预算单位实行部门预算,县乡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全部纳入国库统一集中支付;二是全面实施“乡财乡用县监管”改革。按照三权不变的原则,细化县对乡(镇)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加大县对乡(镇)财政预决算、开支审批、监督管理;三是积极推进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扩大执行区域,政府采购执行部门由县级纵向到乡镇,将乡镇所有在政府采购范围内的采购行为,全部纳入政府采购;四是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落实乡村债务化解试点改革工作,建立健全偿债激励机制,努力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坚决制止乡村新举债;探索“村帐乡管村用”,规范村级资金管理;积极研究教育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校财局管,进一步规范教育资金管理。
(五)坚持依法理财,维护财经秩序。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预算法》、《政府采购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做到依法监督,构建规范的、法制的财政监督机制。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定期不定期对财政性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抽查,特别是要加强对二次分配资金的跟踪问效,确保各项资金安全、完整、及时高效地发挥使用效益。增强部门和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自觉性,维护财经秩序,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今年的财政工作任务,对于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依法民主监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