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财政局局长 李友生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宁都县2007年财政总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总预算草案,请予审议;2008年县本级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财政总预算和县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全县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工作部署和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公共财政建设为核心,切实把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把财政收入的增长转化到社会事业的进步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来,为构建和谐平安宁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一)全县总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405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4.7%,比上年增长30%,净增收5554万元。在财政总收入中,中央级财政收入585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4.8%,比上年增长24.3%,净增收1145万元;省级财政收入43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63%,比上年增长65.2%,净增收170万元;地方级财政收入17771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7.3%,比上年增长31.3%,净增收4239万元。 地方财政收入分项目完成情况:工商税收8170万元,比上年增长37.9%;农业税收1566万元,同比下降1.8%,主要是耕地占用税减收168万元和烟叶税减收18万元所致;企业收入2387万元,同比增长163.1%,主要原因是国资经营收入比上年多入库1327万元;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5163万元,比上年增长5.7%;专项收入486万元,比上年增长119.6%,主要是运管费纳入预算管理新增165万元。
2007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4760万元 , 比上年同期增支15068万元,增长25.2%,剔除上级财政专项追加支出29513万元,县本级财力安排支出为45247万元,完成预算的126.1%,同比增长26.7%。主要支出项目是:一般公共服务8515万元,完成预算的105%,比上年增长44.3%;公共安全2471万元,完成预算的116.6%,比上年增长0.2%;科学技术85万元,农林水事务5068万元,教育事业费12231万元, 分别完成预算的146.2%、120.5%、118.2%,增幅分别为14.9%、46.1%、39.5%,达到了法定要求;医疗卫生2248万元,完成预算的135.4%;社会保障和就业6792万元,完成预算的108.6%;环境保护96万元,完成预算的107.8%;城乡社区事务1740万元,完成预算112.2%;交通运输392万元,完成预算的125%;工业商业金融事务1020万元,完成预算的108.6%。
根据收入完成情况及上级的各项补助收入,2007年全县一般预算可用资金为7620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771万元,中央税收返还1184万元,所得税体制返还35万元,共享税超基数返还343万元,上级补助收入54634万元(其中:专项补助29513万元,转移支付21387万元,三奖一补3734万元),加上年结转2226万元(人均增资100元补助等),减上解上级支出1309万元,减结转下年支出2363万元(人均增资100元补助等)。2006年安排一般预算支出74760万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1万元,用于消化历年财政赤字,历年滚存赤字缩至450万元。
(二)县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根据我县新确定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2007年继续取消了乡镇的财政收入任务,全县实现的财政收入全部为县本级收入,完成情况同上。
2006年全县可用财力45248万元,减补助乡镇支出5590万元,县本级财力39658万元,县本级自有财力安排支出39657万元,县本级当年结余1万元。
县本级实际安排支出完成39657万元(不含上级专项追加) ,同比增支8742万元,增长22%,完成预算的110.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6568万元,完成预算的103.5%;公共安全2471万元,完成预算的116.6%;科学技术85万元,完成预算的146.2%;农林水事务2973万元,完成预算的116.6%;教育事业费12231万元, 完成预算的118.2%;医疗卫生2248万元,完成预算的135.4%;社会保障和就业5867万元,完成预算的106.8%;环境保护96万元,完成预算的107.8%;城乡社区事务1719万元,完成预算113.2%;交通运输277万元,完成预算的115%;工业商业金融事务1020万元,完成预算的108.6%。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紧紧围绕“做大收入蛋糕,狠抓支出管理,加快财政发展”的工作主旋律,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突出重点,服务大局,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尤其在稳定大局、服务全县中心工作、确保法定支出、支持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逐步做大财政蛋糕,财政收入向又好又快的目标迈进。
抓住全县县域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机遇,继续增加财政对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继续通过创新征管机制、强化收入监管、加强分析研究、完善激励约束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收入增量和增幅实现新跨越,2007年,财政总收入突破2亿元大关,达2.4亿,同比增长30%;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771万元,增长31.3%;税收收入完成16750万元,同比增长28.2%,收入的增量和增辐都是近年来最高水平。与兄弟县市比,收入增辐排位同比上升4位,支出总量在全市排第二。
(二)积极落实惠农政策,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大地。
积极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惠民政策,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普照到广大农村、农民,是财政部门年内工作的重头戏。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3852万元,发放农机补贴76万元;发放春秋两季两免一补资金2244万元,受助学生10.5万人次;落实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资金96万元,渔业、林业、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出租车等152户受益;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补贴,落实资金 575万元,为全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再造生态家园做出积极努力。
(三)全力筹措资金,确保民生工程资金全面到位。
一是根据省出台40项和市出台10项公共财政政策,围绕县委打造和谐平安宁都战略,全县财政统筹安排各项民生支出,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安排配套资金2950万元,加上上级补助资金,全县在就业再就业、生活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七个方面50项民生工程上共投入14621万元。并实行专户存储、封闭运行和社会化发放,确保民生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二是积极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在全面落实省市民生政策的前提下,县财政想方设法筹资3878万元,确保全县养老保险基金到位;支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650万元,为2520名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障;支出741万元,确保全县城镇7992名低保对象的生活保障到到落实。三是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政策。县财政足额安排配套资金,并及时按新标准拨付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747万元,安排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资金720万元,安排教育危改资金100万元,有效地改善了学校基础设施,确保了教育事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所需资金。
(四)发挥职能优势,争取财政资金工作结硕果。
2007年,我们仍然把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当做实现支持全县生产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来抓。充分利用我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财政省管县的契机,主动出击,主动争取,我们多次到省厅和市局汇报、争取,仅就我县财力性补助就达2.52亿元,绝对额列全市第一。同时,经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全年共争取到位财政无偿性资金2.95亿元,同比增长30.3%,比上年净增6878万元。财政资金的大规模到位,有力地缓解了我县财力紧张的状况,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进步。
(五)统筹资金顾大局,全县中心工作得到有力保障。
近几年,我们开展财政工作始终坚持从全县大局出发,注意算大账,算政治账,时刻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县财政财力极其紧张的情况下,积极统筹资金,全力支持全县各项事业和重点工作顺利进行。一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化经营、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二是规范土地收入管理,确保我县重点工程、文化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顺利推进。
(六)锐意进取,立足创新,财政改革与发展驶入快车道。
一是政府采购规模大幅提高,节支效果明显。年内共组织政府采购393次,实际完成采购金额2916万元,增长40.8%,节约资金402万元,综合节支率达12.1%。二是会计集中核算效率更为快捷、规范。县直全年新纳入集中核算单位共58个,累计纳入集中核算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达96个,每位工作人员平均承担9个核算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任务。三是“乡财县管”改革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乡镇支出在“保工资、保社保、保法定、保运转、保重点”的原则监督指导下,工资发放、政权运转、重点建设等得到有力保障。财政逐步规范化运行,财政资金效益进一步提高。四是部门预算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在上年部门预算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改革试点的部门数量达到十个,涉及的单位达70多个,改革面达到50%以上。五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准备工作进展顺利。根据财政改革的要求,以及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我县2008年上半将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试点。为此,我们进一步完善和细化部门预算,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扩大会计集中核算范围,为明年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作准备。六是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数据转换得到顺利实施。经过2006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转换过度,2007年开始按新科目体系编制财政预算和财政决算,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顺利完成。
各位代表,2007年财政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县人大的监督指导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当前,财政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全县财政收入规模仍然偏小,与周边县相比差距较大,加上工业基础还很薄弱,收入缺乏大的新的增长点,收入实现大跨步增长有困难;二是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财政支出压力进一步加大,需地方财政配套的项目增多,配套资金额度越来越大,一些刚性支出如民生工程政策性增资、公务员津贴补贴制度的实施等,给县财政带来很大支出压力;三是县乡债务还很沉重,特别是乡镇债务没有能够得到根本缓解;五是财政改革和财政监督亟待加强,支出绩效还需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8年县财政总预算和县本级预算草案
根据省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对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2008年我县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宁都”发展战略,在更高的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公共财政体系为核心,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更加注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宁都经济社会事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根据2008年我县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我们编制了2008年县财政总预算和县本级预算草案,现在提交大会审议。
(一)2008年财政总预算草案
200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预算为2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6.4%。地方级财政收入20330万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工商各税10274万元;农业税收1900万元;企业收入2910万元;其他类收入4750万元;专项收入500万元。
按现行的财政体制测算, 2008年全县当年可用财力为47038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财力26882万元,县级自有财力20156万元。2008年财政总预算支出安排47038万元,当年预算收支平衡,保留历年滚存赤字450万元。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8737万元,公共安全2620万元,教育事业费13180万元,科学技术86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547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6802万元,医疗卫生2448万元,环境保护96万元,城乡社区事务1825万元,农林水事务5375万元,交通运输411万元,工业商业金融事务1056万元,其他支出4055万元。
(二)2008年县本级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新调整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2008年对乡镇继续不下达收入任务,全县财政收入计划全部作县本级收入。
按新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测算,2008年县本级预算财力为41448万元。2008年县本级预算支出安排41448万元,预算收支平衡。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6790万元,公共安全2620万元,教育事业费13180万元,科学技术86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415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5878万元,医疗卫生2448万元,环境保护96万元,城乡社区事务1804万元,农林水事务3280万元,交通运输296万元,工业商业金融事务1056万元,其他支出3699万元。
以上是县代编总预算,待各乡镇人代会审批预算上报后,再汇编2008年县财政总预算,报县人大常委会备案。
三、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完成全年财政工作任务
2008年财政工作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改革攻坚和自主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各方面,都需财政给予大力支持。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加强管理,深化改革,进一步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一)协调组织收入,又好又快地做大财政经济“蛋糕”。
一是加强财源建设,拓展收入空间。加大支农投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效,财政增收。大力支持工业园区建设,研究落实好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为招商引资和园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大力促进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高三产对财税增长的贡献率;二是加强收入征管,不断提高收入质量。认真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收入征管,严格依法组织收入,抓住重点税源,开辟新增税源,管好零星税源。加大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征收力度,加强监督检查,规范收入秩序。挖掘非税收入潜力,积极运行“以票控费”系统,提高非税收入管理水平和效率。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努力使财政收入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财政经济“蛋糕”又好又快地变大。
(二)强化支出管理,确保法定重点支出需求和社会事业发展。
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着力实现均衡支出,优先保工资和津贴补贴,加大对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及困难弱势群体的支持和帮扶力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教育、科学、农业支出按法定要求增长。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低收入群体就医条件。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增加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增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认真落实退耕还林补助政策,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提高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水平,统筹财力,保障机关正常运转,确保我县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顺利进行,促进社会稳定。
(三)加大民生投入,着力构建民生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投入的长效机制。在民生资金安排上,既做到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确保民生政策能够持续长久地执行,又做到尽力而为,有所作为,坚持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农村、基层和社会事业倾斜,及时解决与群众利益迫切相关的民生问题。2008年,省将在40项民生政策的基础上,新增50亿元,在生活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公共安全等八个方面实施60项民生政策。我县将打足财力,在年初预算中足额安排应负担的配套资金,确保省60项公共财政政策全面落实。二是健全资金管理机制。规范资金拨付程序,对政策性强、关系重大的民生专项资金,按要求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对低保、惠农等发放到户(人)的补助资金,实行直接存款或“一卡通”发放。三是严格工作督查机制。密切跟踪民生资金的落实、使用、管理情况。
(四)积极服务“三农”,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支撑。继续认真落实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综合补贴、农机补贴和良种补贴,完善办法,简化程序,规范操作,确保农民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确保农民得到实惠。认真落实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资金。继续做好“两免一补”工作,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加强资金监管,确保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受益,筹措资金加大农村大病救助力度,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增加投入,支持解决农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力度,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村级经费管理体制,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足额安排五保户供养经费,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实现应保尽保。
(五)深化公共财政改革,不断加强财政管理。
加快财政改革步伐,是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重要保障。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的要求,2007年要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积极推行县级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国库集中支付试点,使其规范高效运作。改革预算编制,全面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结合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改革,改进编制方法,细化预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政府采购、乡财县管、会计集中核算等改革。积极实施政府投资评审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金财工程”,使理财更加现代化和简洁化。
(五)加强和改进财政监督,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要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坚持“票款分离、收缴分离、罚缴分离”,严格票据领购、核销办法,做好源头控制。二要加强对收入质量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预算收入情况的监督,确保财政收入严格按照规范的收入科目、规定的渠道和入库级次及时足额入库,对违反非税收入管理规定特别是搞虚收空转的,要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分处罚条例》严肃处理。三要稳步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有针对性地选择财政支出项目开展绩效评价,逐步提高绩效评价质量。四要加强会计管理,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五要继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特别是加强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全面澄清行政事业单位“家底”,为巩固收入分配秩序改革、公务员工资改革和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发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
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始终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基本保障。当前财政改革与发展任务很重,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财政干部队伍。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主动服务于县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进一步增强学习意识,倡导学习之风;增强创新意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增强进取意识,强化求真务实之风;增强服务意识,树立文明服务之风;增强廉政意识,树立廉洁从政之风。着力把财政机关建设成为体现公仆形象的窗口、为民服务的窗口。
各位代表,2008年的财政工作任务依然繁重,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信心,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努力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促进我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