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7日在建瓯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建瓯市财政局局长 陈力华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预算草案,请予以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市财政主动融入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发展大局,按照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以及财政预算报告的决议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国、全省经济、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全面超额完成预算任务,财政工作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迈上了新台阶。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2007年预算总收入33429万元,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20595万元。全市财政总收入实际完成41112万元,占预算123 %,比增11529万元,增长39%。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完成26635万元,占预算129.3 %,比增8081万元,增长43.6 %。
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级补助收入34132万元(其中:返还性收入3046万元,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22367万元,专项补助8719万元)以及上年指标结转4731万元、调入资金273万元,减去上解支出3405万元、上解浦南高速税款2944万元和专项指标结转下年9518万元,全市可用财力49904万元。
全市财政支出49719万元,占预算145.9%,比增10204万元,增长25.8%。全市可用财力与当年支出相抵,结余185万元,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全市基金收入19541万元,比增19136万元。增长原因主要是根据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要求,从2007年起土地类基金收入14673万元和育林基金收入2900万元纳入政府基金管理。基金收入加上级专款补助1906万元和上年结余775万元,基金总收入22222万元。基金总支出15869万元,上解支出30万元,滚存结余6323万元。
2007年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发展战略,通过土地出让金、征地补偿金等投入资金6809万元,支持新区、笋竹城基础设施、“三通一平”建设和规模企业发展,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增长。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入库营业税8884万元,增长60.2%,成为财政增收亮点。工业对财政税收贡献不断增强,规模工业完成产值41.4亿元,增长43.1%,入库税收9581万元,增长37.3%,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23.3%,规模工业的发展成为财政收入增长的强力支撑。全年财政收入增幅始终保持在38%以上,财政收入保持又快又好增长,实现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全市财政总收入、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提前三年完成“十一五”财政目标。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分别达到6.5%和4.2 %,比上年分别提高0.9和0.7个百分点。地方级税性收入占地方级财政收入比重83.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二)财政支出关注民生
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持续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着力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支持教育事业。教育支出13065万元,增长25.9%。资金投入向农村义务教育、城乡贫困家庭学生、职业教育倾斜。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及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学杂费1081万元、免费提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245万元、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198.6万元、免收进城农民工子女借读费121.6万元、拨付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133.7万元,惠及学生5.17万人。改善办学条件,完成第三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842万元,新建教学楼1座,学生宿舍4座,学生食堂5座。投入355万元在全市14所农村中学、75所农村小学、168所小学教学点实现现代远程教育。
——支持科技、文化事业。科学技术支出704万元,增长25.3%。扶持星火特色产业农民工培训计划、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等科技项目18项,同时积极支持文化、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文化体育传媒支出580万元。
——完善保障制度。财政社会保障支出10139万元,比增2000万元,增长24.6%。企、事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参保人数13.8万人,累计发放各项社会保险金1.79亿元。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扶持就业再就业经费支出536万元,增长63.9%。累计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220人,426万元。做好再就业重点援助,全市“4050”和服务型企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3776人。新增就业2674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9人;提高重点优抚对象、革命“五老”人员及遗属抚恤补助标准,对重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实行医疗补助;提高低保标准,城市困难居民2918人,农村困难群众14401人享受低保,分别发放低保金245万元和935万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增加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无工作遗属生活补助费;落实1953年底前参军后退伍到企业工作的退休人员待遇;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37.06万,参合率达90.4%;开展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支持计划免疫和免费婚检工作,启动贫困高危孕产妇救助方案;建立三个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机制,健全突发公共应急预案。
——办好惠民实事。兑付石油价格改革补贴资金132.6万元。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贡献奖、扶助金、独生子女法定奖励金等各项制度。启动独生子女意外伤残、死亡扶助、农村二女结扎户和独生子女户家庭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等各项制度,惠及8.32万人。人口与计划生育支出1286万元,增长21.9%。支持城市公益事业,完善市体育中心建设拨付310万元,资助农村老人活动中心及敬老院建设拨付59万元。加大城市保洁、公园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入资金617万元,比增60万元。重点支持人行道改造、南街头天桥工程建设等投入734万元。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计划投资1300万元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1200平方米,己完成投资500万元。投资150万元启动城镇廉租住房建设1700平方米。建立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制度,加大资金筹集力度,落实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积极筹措资金,启动乡镇及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公积金制度,全市参加住房公积金人数1.36万人,比上年增加4005人,全市财政供养人员归集率达98%。积极筹措资金兑现退休干部住房工龄一次性补贴,计划分四年兑现到位。
(三)财政支农力度加大
————继续增加“三农”投入。农林水事务支出4127万元,增长12%。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改造中低产田1.87万亩,投入1517万元;“造福工程”搬迁440人,投入75万元;新建农村沼气池420口,投入51万元;建设村级供水23个,投入166万元,惠及2.5万人;支持“阳光工程”投入43.2万元;扶持农业规模企业23家,新上项目支持270万元,产业化支持30万元,贷款贴息支持348.2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业产业化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实施农村“六大员”政府补贴,落实种粮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直补等政策,及时把种粮农民综合补贴资金1038万元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资金187万元发放到粮农手中。按时完成全市农民补贴网建设,进一步加强了种粮农民补贴管理。支持新农村建设,拨付资金20万元扶持10个重点综合型试点村建设。
(四)财政改革开拓创新
——完善财政体制。实行“划分收支、核定基数,定额缴补、超收全留,超支不补、自求平衡、一定四年”的新一轮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在财力分配上积极向乡镇傾斜,提高人均支出基数标准,乡镇及街道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全部纳入市财政支出范围。合理核定收入基数,乡镇超收全留,对街道新引进企业新增税收实行2:8分成,激发了乡镇、街道发展生产积极性。深化乡镇财政支出改革,在迪口镇实施“乡财县管乡用”试点,实行“收入上划、支出下拨、超收全留、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乡镇财政支出改革。
——推进预算改革。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进一步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强化预算管理与监督,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做好部门预算前期准备,确保2008年部门预算能全面顺利实施。
——巩固票据电子化管理。完善“电子开票,自动核销、全程跟踪、源头控制”,全市243个用票单位全面实施电子化开票,非税收入资金 3.55亿元,增长168.6%,缴交率达99%。
——加强政府采购。积极宣传贯彻《政府采购法》,建立政府采购信息网页,规范公务用车管理,实行定点保险、定点加油、定点维修。组织公开招标140场,完成政府采购预算金额1122.5万元,中标金额1092.3万元,节约资金30.2万元,节约率2.7%。
——深化国资管理。全面启动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暨“非转经”资产统一管理工作。全市纳入“非转经”管理行政事业单位110家,举行公开招租竞标会10场,合同租金259万元,同口径对比增收77.6万元,增长96 %。强化产权交易管理,完成产权交易16项,合同成交金额76.5万元,比公告底价增值22.9万元,增幅42.7%。
(五)财政监管继续加强
——强化会计管理。深入宣传贯彻《会计法》,组织会计知识、财政法律法规知识等竞赛活动,提高会计队伍素质。清理和整顿代理记账业务市场,规范会计核算。做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范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加强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注册会计师、会计从业资格等项考试的组织报考工作。实施高级会计人才建设策略,加快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步伐。积极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推进会计工作法制建设和会计队伍诚信建设。
——推进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全面纳入会计集中核算,新纳入单位54个。全市会计集中核算单位201个,核算资金收入总额5.77亿元,审核支付资金5.62亿元。全市18个乡镇、街道均成立了会计管理中心。
——加强专项检查。深入宣传贯彻《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福建省财政监督条例》,继续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检查,积极开展以民营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为重点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加强税改等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检查和跟踪问效,确保资金及时拨付到位,专款专用。
——开展资产清查。全市(含乡镇)308户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资产清查,清查核实资产总量11.89亿元,全面摸清了“家底”,为逐步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7年财政预算全面超额完成,这是市委、市政府“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战略决策成果的充分体现,也是社会各界对财政工作关心、理解和支持的结果。但我市财政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规模工业总量不够大,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还未有效突破,财政增收的基础不够扎实,财政增支压力大,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及其它财政改革成本负担较重,财力与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还需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公共财政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持续拼搏努力,通过加快发展和改进工作逐步解决困难和问题,也恳请各位代表、委员继续对财政工作给予支持和指导。
二、2008年预算草案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我们按照新的发展目标持续奋进、跃升发展、全面推进海西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的重要一年。财政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节能减排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深化财税改革,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财政科学管理,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绩效;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根据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综合考虑收支增减因素,按照积极稳妥、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留有余地的原则,2008年全市预算安排如下:
财政总收入预算47277万元,增长15%,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30098万元,增长13%。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级补助21886万元,减去上解支出3405万元、上解浦南高速税款4000万元,全市体制财力44579万元。财政支出预算44462万元,增长30.5%,当年结余117万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计划13400万元,相应安排基金支出13400万元。
为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2008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支持突破工业,促进经济发展
综合运用税收、预算、贴息、政府采购等多种工具,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财政宏观调控水平。落实笋竹城工业园区各项优惠政策,全面推进笋竹城建设,培育壮大支柱财源。继续抓好竹木加工、食品加工、汽车销售、汽配加工、机械化工等优势产业培育,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走依靠科技发展道路。支持企业扩大规模,提高产能,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科学发展。加强组织收入,强化对房地产、建筑、工业等重点行业和征收薄弱环节的征管力度,保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二)关注民生民本,构建和谐社会
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关注民心、改善民生,集中新增财力落实好惠民政策,支持构建改善民生长效机制,促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落实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施农村寄宿生宿舍建设工程,基本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按“扩面提标”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企事业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全面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支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财政政策,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程,改善就业环境,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切实落实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不断提高特殊人群的社会救助水平。
(三)注重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认真落实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投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支农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政策,做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各项工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粮食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化解债务和清理核实乡村债务工作。支持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扶持重点综合型试点村建设力度。
(四)深化财政改革,创新管理机制
遵循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推进财政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和完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完善财政预算编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巩固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改革成果,强化非税收入管理;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强公共资源管理;继续推进和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继续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试点,完善乡镇财政体制。
(五)坚持依法理财,规范资金管理
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把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运行的各个环节。加强重点部门检查,配合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和“非转经”管理改革,对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开展专项资金使用监督检查,围绕促进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民惠农政策的落实,对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小企业扶持资金使用等情况开展专项检查。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会议提出的各项工作部署,开拓创新、积极作为,着力支持工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大财政“蛋糕”,为全面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强市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