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财政局局长 钟力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大会报告湛江市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帮助下,我市各级财政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按照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预算,大力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依法加强收入监管,在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下,我市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了全年预算任务 财政支出在满足政府履行职能和社会稳定发展基本需要的同时,重点保障了改革发展决策措施的落实,较好地发挥了财政的综合保障能力 财政改革、财政管理进一步深化和加强,财政为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各级财税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预算完成情况良好。
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2406万元,为市代编预算的112.37%,比预算超收42106万元 比上年完成数增收78528万元,增长25.84%。2007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94213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8.62%,比调整预算数增加支出74778万元,为调整预算数的109.62%(见表一全市2007年一般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表)。
2007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382406万元,加上省补助收入541108万元(其中:税收返还补助82937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67382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71460万元、农村义务教育补助26522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补助33024万元、缓解县乡困难转移支付补助8829万元、经费划转补助5409万元、其他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480万元、省专款及一次性补助217472万元、专项补助及结算补助27593万元),加上上年结余收入138640万元(其中净结余3972万元)、国债转贷资金上年结余1025万元、调入资金94414万元,2007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为1157593万元,一般预算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2007年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8804万元,比年度预算超收22904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4.69% 比上年完成数增收32229万元,增长21.99%。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0209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2.68%,比上年同期增支95332万元,增长46.11%(见表二市本级2007年一般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表)。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预算155900万元超收22904万元。超收主要安排如下科目: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791万元
2、公共安全及国防支出1568万元
3、教育支出754万元
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58万元
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527万元
6、医疗卫生支出944万元
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39万元
8、农林水事务支出474万元
9、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1847万元。
超收收入主要用于改善民生、保障人员工资发放、机关运转和维护社会稳定、扶持经济建设、增强财政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超收安排已按规定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批。一般预算支出302090万元加补助下级支出83927万元,支出合计为386017万元(如加上上解省支出11469万元、国债转贷支出675万元,2007年市本级财政总支出则完成398161万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128276万元,剔除结转下年支出125276万元,2007年市本级财政总收支相抵,净结余3000万元,结转下年安排。
2007年全市财政预算收入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来源于湛江的财政总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收入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长速度,一般预算收入和财政总收入仅用3年时间就翻了一番。二是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协调增长,分别为259533万元和122873万元,分别增长24.83%、28.04%,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7.87%。三是各县(市、区)的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全部高于市本级,收入占全市的比重为53.24%,比上年提高1.47个百分点 在2006年只有开发区、霞山区超两亿元的基础上,2007年廉江市、赤坎区、雷州市均超两亿元,麻章区首次超亿元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超过全省平均增长水平(28.04%)的县区有6个,其增长率分别为麻章区36.83%、吴川市36.74%、坡头区33.38%、雷州市32.80%、廉江市30.11%、赤坎区28.28%。四是五县(市)的综合增长率全部达到18%以上,连续四年比原体制多拿到省的激励机制转移支付补助。
2007年,为确保全市财政预算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着重抓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征管促增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2007年,受煤电油运紧张及部分重要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增大,利润增长空间不大和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多的影响,我市财税工作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增收十分困难。为完成年度预算任务,财政部门坚持把组织收入作为中心任务来抓,积极开展税源调查,认真落实各级各部门收入任务和责任,加强收入进度考核,调动依法抓征管、增收入的积极性,挖掘增收潜力,确保了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税务部门组织的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46307万元,增长20.30% 财政部门组织收入达到136099万元,增长37.30%。
一是大力推行现代化征管模式,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行电子缴库,优化征管手段,税收征管力度进一步加强。二是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加大工作考核力度。三是切实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企业、重点工程、重点税种的税收征管,改进征管办法,实行“一站式”服务。四是强化对契税、耕地占用税和其他零散税种的征收管理。其中契税收入完成13749万元,比上年增长37.20% 耕地占用税完成10463万元,比上年增长243.84% 其他税收完成59453万元,增长44.45%。五是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进一步壮大政府财力。继续狠抓土地出让金、市政建设配套费、价格调节基金、市区生活垃圾处理费等收入的征管,积极探索开展国有资产(资源)和公共资源有偿使用的政府非税收入征管工作。2007年市本级土地出让收入11389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收80915万元,增长达245.34% 市政建设配套费收入完成1316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1% 价格调节基金收入2255万元,同比增长55.84% 市区生活垃圾处理费收入13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0.02% 积极推行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铺面招租工作,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铺面租金收入达到1329万元,比上年增长53%。六是加大税费稽查力度,防止税费流失。
(二)抓发展育财源,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2007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把支持经济发展的重心进一步转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来,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省市财政安排科技三项费用1755万元、企业挖潜改造资金3871万元、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547万元,加大对科技和支持企业技术升级的投入。二是积极促进扩大有效需求,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 贯彻落实财政各项外贸扶持政策,包括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发展民营外向型企业、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出口信用保险、境外加工贸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政策。其中及时拨付出口退税“以奖代补”专项资金2920万元、外向型民营企业资金100万元、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129万元、科技兴贸资金37万元、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研发项目资金100万元、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资金135万元、外商投资环境建设资金90万元、兑付外贸进出口奖励专项资金173万元。严格管理省级口岸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确保进出口通关畅顺。三是大力扶持旅游经济,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省市财政安排1048万元专项用于旅游景点建设、旅游扶贫和发展。
(三)抓大事办实事,民生财政理念彰显。
1、立足我市发展实际,积极筹集资金保工资发放,保机构运转,保建设资金落实。
一是积极筹集资金确保县(市、区)财政的正常运作。在引导县(市)利用好省财政激励机制政策的同时,继续积极争取省财政的大力支持,统筹安排资金,确保县(市、区)工资正常发放和基层政权的正常运作。2007年市本级支出中,补助县(市、区)的支出为83927万元,占支出合计386017万元的22%,主要用于解决县(市、区)工资统发及缓解资金调度紧张的困境。
二是合理调度资金,全力实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提高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大大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生活水平。
三是多方筹集资金保障市政建设及基础设施投入资金需要。2007年,市财政继续筹集资金加大对市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在落实好银行贷款的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39617万元,支持我市市政基础设施及重点项目建设,先后建成了金沙湾观海长廊二期、录塘河湿地公园、中澳友谊花园、霞山污水处理厂厂区工程、生活垃圾处理场、赤坎江整治一期等一大批基础设施,以及支持文保片综合治理工程、森林公园生态恢复工程、北站路改扩建工程、霞山污水处理厂管网、体育南路、滨湖公园进园路等工程,启动海滨大道扩建、北出口改造、疏港大道二期和东海岛钢铁项目配套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安排700万元,用于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及建立长效机制。
2、不断推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公共教育优先发展,着力建设教育强市。2007年市级财政共投入教育专项资金11156万元,积极争取省财政补助我市教育专项资金54666万元,落实各项教育公平与发展政策。其中:省、市财政共投入30752万元,从2007年秋季学期起,在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同时免除城镇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我市农村和城镇低保共1,195,030名中小学生受益。省、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2124万元,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任务的完成。市财政安排教育费附加4113万元,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安排资金1309万元改造薄弱学校,安排专项资金2586万元用于市区学校改造工程 安排城市困难家庭子女学费补助180万元,安排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471万元,安排扶持老区薄弱学校改造资金30万元。积极争取省财政“一免一补”两学期专项补助资金共3066万元,教育救灾专项300万元,中等职业学校困难家庭学生补助109万元,教育专项补助经费190万元,民办教育专项资金230万元,提高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中央转移支付资金332万元,省补助困难县教育专项资金30万元。
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2007年全市财政安排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139875万元,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市级财政安排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307万元,实现应保尽保,惠及全市15.1万低保对象 安排资金592万元,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费补助标准 加大对社会保险投入,积极参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强社保基金监管 研究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将全市困难企业退休人员1.9万人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切实解决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 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改革,全市居民参保人数为22.22万人,居全省之首。合理分配省、市安排的再就业专项资金2534万元,促进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继续实施智力扶贫、农村青年劳动力、退役士兵免费技能培训政策。
三是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全市财政医疗卫生支出60529万元,建立和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省、市财政安排“新农合”引导资金达17557万元,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和监管机制,努力巩固和提高覆盖率、提高筹资水平、提高保障水平 安排基层公共卫生配套经费85万元,农村卫生院建设资金170万元,农村卫生院信息化建设资金450万元,农村卫生“一无三配套”专款100万元,“平价服务”、“十元门诊”专项经费30万元,农村改水改厕资金600万元,疾病预防控制专项经费219万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配套资金277万元,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逐步提高农村的卫生预防疾病条件,建立和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四是支持加快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大市。全市财政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1969万元。其中,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 331万元,用于举办“金色航程文艺晚会”“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霞赤两地“开心广场”演出、“小戏小品汇演、艺术精品展演”、“送戏下乡活动”、“雷剧唱腔研讨”、“纪念粤剧名家孔雀屏艺术人生周年晚会”,“万众一心抗洪赈灾汇演”等,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安排专项资金43万元,用于全市文化市场整治 安排专项资金173万元,用于重点文物维护、雷州石狗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安排专项资金85万元用于市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购书经费,提供文化阅读产品 安排专项资金23万元,用于社科联、文联、市地志办编印《探索与开拓》、《湛江社科志》、《湛江年鉴》、《湛江大事记》等 安排专项资金283万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电视台动力用电、节目编播、《行风热线》、湛江广播徐闻转播台播出经费等,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和功能的充分发挥。
五是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全市财政环境保护支出9230万元。其中:安排排污费3100万元,污水处理费716万元,强化污染控制和整治 安排环境监测与监察经费185万元,防止污染事态发生。
3、注重促进财政政策公正公平,进一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007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始终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心,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进步,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全市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80342万元,有力支持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事业发展。
一是全力做好财政支持防汛救灾复产工作。市财政紧急安排重灾区防汛经费360万元,同时下达中央及省级财政农业救灾资金共5500万元,保障和改善灾区人民生产生活。二是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激励约束市县财政加大支农投入,确保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三农”公共性、公益性领域。落实种粮直补资金2433万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5997万元、综合直补资金84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10万元、能繁母猪补贴资金706万元、生猪良种补贴资金80万元。安排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1294万元、农村机电排灌工程资金1716万元、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资金4398万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条件。三是积极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安排省、市农村危房改造资金7875万元,完成2007年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安排资金586万元支持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市级预算安排资金2000万元,争取省财政养路费切块资金14111万元,有效解决我市县通镇二级公路、乡道硬底化、危桥改造等公路交通建设项目资金需求 争取省财政安排农村道路建设补助资金1200万元,台风“帕布”公路水毁修复资金1500万元,有力扶持了地方交通事业发展。四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继续安排农村税费改革及免征农业税补助,继续安排资金1000万元实施农村“两委”干部补贴政策。五是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力度。中央、省、市三级财政下达资金388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8.16万亩,紧锣密鼓地开展我市2007年农综产业化项目中央、省级财政有偿资金3092万元的委托贷款发放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管理。
在支持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关注城市弱势群体。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职工安置工作。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5672万元用于破产或改制国有企业职工安置。二是继续做好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实行石油价格补贴的发放工作,全年拨付省石油价格补贴1.6亿元。三是动用446万元价格调节基金对市辖区现有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发放价格上涨补贴,帮助减轻因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给弱势群体生活带来的负担。
(四)抓改革求创新,公共财政体制更趋完善。
我市部门预算改革日趋成熟完善,并向纵深推进。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新科目编制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向县级推进,11个县(市、区)全部开展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市本级财务核算集中监管范围扩大到176个。政府采购范围、规模进一步扩大。2007年度全市实际采购(剔除工程类采购)金额为39062万元,同比增长10%,节约资金4654万元,节约率为11.9%。扩大非税收入纳入“收支两条线”范围,新增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事业单位18个,增加非税收入3729万元上缴财政 大力推进非税收入征管信息化工作,从10月份正式启用非税收入征管电子化系统,成为全省第二批非税系统建设上线最早的地级市。全面开展145个市级财政支出项目11.79亿元的绩效评价工作。结合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充实完善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存量数据库,积极推进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格实行财政资金报账制。对不符合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支农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在全省率先实施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报账制,得到省财政厅的高度评价。全面实行村财镇管,开展镇财县管试点,提高县乡财政理财水平。广泛开展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宣传,促进全市企业会计质量的提高。
(五)抓监督强管理,理财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认真落实市委提出的“十项纪律”要求,开展对市行政事业单位公有房屋土地处置情况、市本级机关统一公务员岗位津贴制度执行情况、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情况、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和“白单”报销情况的全面检查。二是不断加强各类专项资金监督检查。重点开展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的重要资金的监督检查。三是积极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规范了财经秩序。四是继续实行财务总监、项目招投标和投资评审制,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监管力度。2007年市财政审核项目523个,其中送审造价63459万元,审定造价50170万元,核减率为20.94%,节省财政资金13289万元。
各位代表,2007年的财政工作成绩来之不易,这归根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的关心厚爱,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财政运行中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和财源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财政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财源结构不优,地方收入增长乏力 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反弹,可用财力不足 政府性债务比较沉重,财政运行潜伏着风险 政策性支出增长快,特别是兑现公务员津贴补贴支出压力大 财政实力仍不够强,县乡财政比较困难,自我保障能力不强 各项政策性配套资金多,收支矛盾日显突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8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2008年,我市国民经济预计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为财政收入保持稳步快速增长奠定基础。但是财政仍面临许多减收增支因素。在收入方面,国家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口退税和进出口关税政策的调整,将对我市外贸出口以及企业经济效益造成影响,从而制约相关税收收入的增长 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短期内造成财政收入较大减收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国家减征利息个人所得税,影响财政收入减少 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电力供应紧张,将制约工业企业现有产能效应的完全发挥,可能导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增幅有所回落。在支出方面,按照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的要求,各级财政需不断加大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投入力度,扶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环境优化。同时,地方性补贴政策的实施、教育文化、环保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必须要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支出增长呈刚性。因此,2008年财政收支矛盾仍将十分突出,抓好增收节支仍是财政工作的主要内容,财政预算安排要更科学、更理性,更要求分清轻重缓急,把财政资金用在最困难的地方、最需要的群体,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
(一)2008年全市一般预算草案
2008年我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为民理财、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财原则,依法强化收入监管,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自主创新,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政策,着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深化各项财政改革,努力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为我市朝着“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迈进作出新的贡献。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2008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8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计划按424500 万元安排,比上年收入数382406万元增长11 %。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省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农村税费改革补助、调资补助、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等补助及上年结余,减去上缴省款后,全市预算内可支配财力预计为706109万元,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008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计划相应安排706109万元。
(二)2008年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我市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2008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原则是:(1)坚持推动科学发展的原则。(2)坚持推动城乡协调的原则。(3)坚持依法理财、增收节支、量入为出的原则。(4)坚持确保政权运转、改革和社会稳定等重点支出的原则。(5)坚持民生为重的原则。(6)坚持维护预算完整性、部门支出实行预算制的原则。(7)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预算编制要体现绩效性,项目支出要体现绩效性,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及其效果的财政监督和评价,将项目评价结果作为项目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8)坚持促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原则。(9)坚持廉洁理财的原则。
1、2008年市本级财政收入
按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计算,2008年市本级财政可用财力预计为348777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98500万元,比2007年完成数178804万元增加19696万元,增长11%。比2007年年初预算数增加42600万元,增长27.33% 加上省税收返还补助54664万元,调资等其他补助9951万元,县(市、区)体制上解收入1900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3794万元,减去上解省支出13332万元,市本级预算内可支配财力为272577万元。加上预算外资金收入76200万元。2008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内外可安排财力为348777万元,比2007年的288516万元增加60261万元,增长20.89%,其中预算内收入增加50797万元,增长22.9%,预算外收入增加9464万元,增长14.18%。
2、2008年市本级财政支出
根据2008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348777万元,市本级财政支出相应安排348777万元(未含省追加专款及一次性补助、专项拨补),比上年预算数增长20.8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26049万元,安排补助县区支出 46528万元,预算外支出安排 76200万元。
根据2008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和2008年预算安排的原则,结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遵循“先吃饭,后建设”和保重点、保民生原则的基础上,2008年新增财力60261万元主要安排以下新增项目:(1)教育与文化体育传媒支出增加13037万元 (2)社会保障支出增加4011万元 (3)2008年市级调整津贴补贴标准及实行年终3个月奖金需增加经费11588万元 (4)2007年调整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增加支出6000万元 (5)增人、增资及保证社会稳定、政府正常运作支出增加7000万元(含第四人民医院经费272万元,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办社会职能机构移交等2898万元) (6)2008年行政事业单位普调一级工资增加支出850万元 (7)农林水事务支出增加3943万元(含堤围费收入安排3000万元) (8)企业改革、解困和粮食企业补贴、消化挂帐、科技投入等支出增加2656万元 (9)城乡社区环境卫生支出增加2251万元 (10)市政建设还贷资金支出增加924万元 (11)市对县区补助支出增加2899万元 (12)行政中心筹建工作项目经费及湛江商务大厦项目建设用地转让费用2480万元等。
根据《预算法》规定,为确保财政收支平衡,按照可支配财力,今年新增项目主要用于保运作、保重点、保稳定以及增加民生投入等项目,预算内外资金总支出为348777万元,与可支配财力相等。
2008年市本级财政支出安排主要项目:
1、安排补助县区支出46528万元,比去年预算数增长6.6%。其中安排转移支付补助7295万元,税收返还补助15956万元,困难及调资补助4090万元,计生“四术”和农村免费节育经费、专项经费、农村计划生育奖励金等1146万元 “强村富民”活动考核奖励金1000万元,农村合作医疗经费补助4511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补助3386万元,种粮农民直接补贴633万元,原廉江卷烟厂划转基数及化解历史债务补助1092万元,契税超基数霞山、赤坎区分成2452万元,港务局、铁路中学移交学校补助863万元。
2、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10898万元,比去年预算数增长58.2%。其中安排促进再就业经费700万元,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1145万元,企业离休干部提高生活补贴补助2077万元,企业离休干部医疗统筹、包干经费759万元,粮食改革职工安置专项资金304万元,解决九大行政公司遗留问题资金670万元,老区建设资金200万元,城镇退役士兵安置费200万元,残疾人康复经费100万元,移交地方安置的无军籍退休职工生活补贴188万元,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补助482万元,驻湛师以上部队随军家属生活补贴346万元,自然灾害救济费150万元,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补助286万元,落实国家优抚对象和部分军队退役人员“五个文件”政策1626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资金1100万元,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资金164万元。
3、安排教育与文化体育传媒支出20121万元,比去年预算数增长184%。其中:全市免费义务教育市级负担经费3231万元,市区学校改造专项资金1000万元,市二中搬迁经费补助300万元,改造薄弱学校及改善办学条件资金3294万元,市委党校教室建设资金150万元,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市级负担经费3494万元,培才、港城中学改制财政增加经费2919万元,全市新增高中学位增加经费5000万元,“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配套资金73万元,奥运会获奖运动员奖金、训练补助、慰问经费100万元,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经费100万元,农村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250万元,群众文化艺术中心筹建经费100万元。
4、安排科技投入支出1500万元,比去年预算数增长20%。其中科技投入资金1425万元,科普活动经费75万元。
5、安排城乡社区环境卫生支出12391万元,比去年预算数增长22.2%。
6、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11308万元(含堤围费收入安排支出3000万元),比去年预算数增长53.5%。其中:水利资金4060万元(含城市防洪及水利工程前期费400万元,市江海堤围建设议案资金200万元,雷州青年运河灌区改造工程配套资金500万元,省机电排灌工程议案配套资金500万元),抗旱饮水配套资金700万元,水库移民补助700万元,解决小型水库安全隐患配套资金150万元,青年运河管理局水管体制改革经费900万元,北部湾沿海渔民转产转业议案资金200万元,农业机械化议案资金100万元,禽畜等动物疾病防治专项经费350万元、生猪饲养及保险520万元、农海产品安全检测专项经费100万元,农业产业链基地建设及招商引资经费280万元,市区红树林绿化工程及维护经费100万元,农村安居工程专项配套资金1180万元,其他中央、省项目配套资金1298万元。
7、安排专项支出13450万元,比去年预算数增长5.5%。其中排污费支出3100万元,教育费附加支出4700万元,污水处理费支出4300万元,有线电视收视费支出1350万元。
8、安排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15643万元,比去年预算数增长15.2%。其中安排储备粮油利息费用及差价补贴包干经费2108万元,消化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及储备粮库建设维修资金762万元,“山洽会”专项经费600万元,港口建设专项资金8700万元,循环经济及节能减排经费160万元,安全生产专项经费598万元,市政公交专项补助3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60万元,工业发展协调及扶持外贸企业出口、重点项目跟踪经费等700万元,维稳经费150万元。
9、安排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87281万元,比去年预算数增长16.9%。其中: 市级调整津贴补贴标准及实行年终3个月奖金需增加经费11588万元,行政事业单位普调一级工资增加支出850万元,调整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增加支出6000万元,增人增支及公用经费增加7000万元(含第四人民医院经费272万元,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办社会职能机构移交等2898万元),湛江日报社广告费收入列收列支3300万元,住房改革补贴支出1000万元。
10、安排其他资本性支出及其他支出项目28807万元,比去年预算数增长15.88%。其中人防指挥所建设资金744万元,市司法局劳教所、戒毒劳教所建设资金350万元,强制戒毒人员生活费补助425万元,市公安局特护监区设备购置费200万元,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经费300万元,市档案馆建设资金300万元,交通建设支出2620万元,黎湛铁路二线工程征地拆迁费用1000万元,海湾大桥建设资金500万元,市政建设国债转贷还本付息603万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资金862万元,地方公路及乡村道路建设配套资金2000万元,耕地开垦列收列支500万元,行政中心筹建工作项目经费2000万元,征收部门征收经费9500万元,卫生改厕经费450万元,市本级驻地部队机关干部生活补贴563万元,消防站建设配套补助资金350万元,湛江商务大厦项目建设用地转让费用480万元,航班补助500万元。
(三)2008年市本级部门预算草案
按照编制部门预算的原则和方法,2008年市级部门预算由189个部门组成,列入部门预算的支出总计为205282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06729万元。
三、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努力完成2008年财政预算任务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之年,圆满完成2008年的财政预算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2008年的总体目标,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努力完成全年财政工作目标任务。
(一)突出科学发展,推动经济财政又好又快发展。
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高度重视培植财源工作,培育壮大税源经济,为建立基础稳固、支柱有力、后续强劲、持续增长的财源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经济财政可持续发展。灵活运用财税杠杆,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做优做强企业、做大做新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落实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加大对重点节能工程、节能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准确把握宏观调控与稳健财政政策,重点支持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支撑作用明显、对财政贡献大的财源项目。大力支持工业园区建设,研究落实好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为招商引资和园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继续完善市对县区的激励型财政政策和体制,实现市与县区在经济财政上的共赢。
(二)突出依法征管,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2008年,我市财政仍然面临较多减收增支因素,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收支监管,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收支管理体系,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持把收入组织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完善征管机制,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征管质量。全面落实好财税收入计划,抓好税源调查分析。继续坚持预算执行分析制度、财税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财税部门沟通,实行财税库行联网,完善综合治税网络。切实加强税收征管,挖掘增收潜力,做好协税护税工作,严格依法征收,依率计征,确保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加快扩大非税征管改革范围,提升信息化征管水平。不断拓宽收入领域,积极盘活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加强行政事业资产运营收益的管理。加大财税稽查力度,努力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三)突出民生财政,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充分发挥财政二次分配作用,努力构建“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科学调控”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和调控社会资源向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和领域倾斜,提高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等民生领域的保障能力,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认真落实种粮直补、综合直补、农机补贴、能繁母猪饲养和保险补贴、政策性农(渔)业保险补贴等惠农政策。支持农村道路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农村安居工程、饮水解困工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覆盖率和保障水平。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扩大免费义务教育范围,推进城镇免费义务教育,对农村户籍和城镇家庭困难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教育助学金。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再就业。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大力支持农村乡镇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建立财政应急保障机制。
(四)突出管理创新,深化财政改革。
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相结合,提高预算科学性,增加预算透明度。国库集中支付延伸到所有县区,并将全部预算单位纳入改革范围。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进一步健全采购代理机构之间、供应商之间竞争的“两个竞争机制”和采购人、供应商、采购代理机构、监管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的“一个制约机制”。进一步把非税收入形成的可用财力统一纳入政府预算体系,扩大非税收入电子信息化征管系统试点范围。完善绩效评价机制,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向上延伸到中央、省专项资金,向下延伸到县(市、区)专项资金,积极探索扩大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覆盖范围。建立健全事前申报绩效目标,事中、事后进行绩效评价的财政支出全过程“跟踪问效”机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从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向开展单位部门综合评价过渡,开展和推进绩效预算试点工作。提高行政事业资产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村财镇管,试行乡财县管。扩大财政投资项目招投标范围,凡是符合条件的财政安排项目一律实行招投标。对条件不成熟,尚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领域逐步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扩大报账制应用范围。
(五)突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健全财政监督管理机制,努力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逐步建立起事前参与预警、事中跟踪防范、事后审核问效的多层次、全方位“大监督”格局。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力度。继续贯彻落实“十项纪律”。加强和促进财政监督检查与审计监督、纪检监察监督、社会监督的结合,吸取财政资金运作管理中存在的经验教训,及时纠正整改。认真执行各项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根据实际进行修订完善。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招投标和公示制度,积极运用财政改革手段,通过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报账制、资产管理等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因财政资金管理缺位而产生的腐败。强化对征收机关收支监管,严肃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继续开展对财政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围绕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的民生支出资金开展检查。认真把好基建审核关。贯彻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对财政资金管理中出现问题的责任追究,对有关财政违法行为,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其他相关规定处理。
(六)突出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认真组织开展对政府债务的清理清查工作。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加大清欠力度,回收各种借款,逐步减少和消化现有债务规模,防止各方面潜在风险向财政转移和积聚。对已经形成的政府债务,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明确责任,制定偿债计划,因地制宜先易后难,采取措施逐步化解。各级财政原则上不得举新债,防止超越财力搞建设而形成新的债务。对确有必要的特殊情况,也必须按照适度、从紧的原则,报经上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才能立项。严禁各级财政部门对外提供经济担保或进行财产抵押。努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力争建立起结构优化、功能合理、规模适度、良性运行的政府债务体系和控制约束机制,确保政府债务良性运行。
各位代表:2008年的财政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的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监督支持下,全力以赴完成大会确定的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