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5日在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十堰市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全市财政工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市经济工作中心和年度预算目标,强化收入征管、支出控管,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管理,促进了全年预算的较好实现,一般预算收入超额完成预算,财政支出基本保证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和重点支出,促进了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2007年,城区一般预算收入89856万元,占预算85600万元的105%,比上年收入77084万元增长16.6%。
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增值税19394万元,比上年下降2.6%;营业税22539万元,比上年增长12.5%;企业所得税7288万元,比上年增长3.4%;个人所得税3238万元,比上年下降0.8%;城镇土地使用税6328万元,比上年增长99.4%;契税4385万元,比上年增长29.3%(具体分项收入情况详见附表)。
一般预算支出情况:2007年城区一般预算支出174241万元,比上年支出155159万元增长12.3 %。按预算口径,剔除预算执行过程中新增转移支付7041万元,专项拨款19301万元,支持城区新型工业化政策性兑现支出2800万元,上年结转支出2790万元,调入资金211万元,五项合计32143万元,本级一般预算可比口径支出为142098万元,占预算141800万元的100.2%。(注:具体分项支出情况详见附表。)
一般预算平衡情况:按省对市财政体制算账,2007年城区一般预算平衡情况是:总收入来源200051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9856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06597万元(包括:税收返还36667万元,转移支付34004万元,省拨专款19301万元,结算补助16625万元),上年结余3387万元,调入资金211万元。总支出199961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74241 万元,体制上交23299万元,结算上交2421万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90万元。
2007年县(市)一般预算收入66036万元,占年初任务60900万元的108.4%,比上年收入54914万元增长20.3%,各县(市)均全面超额完成了一般预算收入任务,且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
汇总县(市)情况,2007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155892万元,占预算146500元的106.4%,比上年收入131998万元增长18.1%。根据省对市、县财政体制匡算,2007年全市一般预算实现了分级收支平衡目标。
以上数字是初步的预算收支执行数,待年度决算编成后还会有些小的变化,到时再专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一年来,为确保完成预算,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收入征管,一般预算收入超额完成预算
一年来,随着全市经济增长步伐的加快,财政与经济工作逐步向好的方面转化,但东风板块交纳税收减少、非即期收入下降等因素对预算的正常执行影响较大。在此情况下,各级人大加强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督导检查,经常深入财税部门和重点企业视察税源和收入进度等情况,推动了工作开展;各级政府加强了对财税工作的领导,经常组织协调财税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税务部门在强化税收征管,认真执行增值税抵扣和土地使用税调整等政策的同时,强化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和专项稽查,严格实行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确保了主体税种收入的稳定,促进了税收征管质量和即期收入入库率的提高。财政部门狠抓非税收入征管,全面推行“以票管费”和“票款分离”制度,强化征管和稽查,确保了非税收入稳定增长。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全年一般预算收入超额完成预算,来之不易。
(二)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财政部门积极落实国家财税政策,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级预算共安排涉农资金5713万元,比上年增长52.1%;中央、省各项惠农支农政策补助资金3.04亿元已全部落实到位,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新型工业化发展。市级预算共安排科技创新、技改补助等资金1670万元,比上年增长21%,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企业技术改造。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启动重点工业企业“双亿工程”的实施。支持城区新型工业化,凡涉及到财政方面的支持政策已全部按要求落实到位。支持中央、省属企业分离社会职能工作,支持东风双星重组、市属国企改制和困难企业职工安置等,促进了企业改制工作的稳步推进和经营机制转换,维护了社会稳定。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财政资金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支持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市本级预算安排和向上争取等多种筹资方式,支持了城区山地整理项目工作的开展。市级招商引资和项目前期费支出增加,支持和服务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认真落实服务业发展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扶持政策,促进了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市级预算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360万元,支持了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和旅游业发展。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政府十件实事建设。积极构建筹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支持了市博物馆、游泳馆、武当路综合改造以及“大学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了城市功能,优化了投资环境。此外,政府“十件实事”涉及财政筹资部分已全部按要求落实到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市级财政对县(市)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其中2007年市级预算安排资金20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乡村道路建设。
(三)加强支出管理,提高了财政对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
财政支出重点向社会事业倾斜,加大了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投入,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机制改革,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提高了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财政补助标准,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政策。稳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社区卫生建设专项补助经费,支持城区7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制改革。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惠民医院挂牌运行。全市各级财政配套资金943万元,支持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范围,完善了城乡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了对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的监管,确保了各项社会保障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安全运行。落实城镇廉租房住房保障资金,完善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实施基本生活消费品上涨财政补贴制度,确保城镇低保家庭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推进农村特困救助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过渡工作,全市已有近12万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促进就业再就业财税优惠政策,推进再就业援助制度,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重点项目和法定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农业、科技、教育等支出已按政策和市级财力情况安排,公检法司、计划生育、社会综合治理等支出都按照规定予以保障。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认真执行工资调整、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调整相关低收入群体等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了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发放的监督约束机制。
(四)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按照公平和规范的要求,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顺利推进,全市统一按新科目编制和执行2007年预算。部门预算改革取得进展。2007年,市直按“两上两下”程序编制和执行部门预算的单位达246家,县(市)区部门预算改革工作全部达到省定考核目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进。市本级实现了预算单位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全部纳入集中支付系统,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逐步健全;县(市)区预算单位全部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并逐步向乡镇一级延伸;稳步推进公务卡结算支付方式试点。政府采购机制不断健全。以健全监督机制,规范采购行为为重点,推动政府采购规模和效益的不断提高,全市政府采购规模达到7.76亿元,节约资金5523万元,节支率7.1%。非税收入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机制改革,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确保了各项非税收入足额及时上交专户和国库。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扎实推进。按要求应公示的财政专项资金、部门预算、相关财政政策制度等,已全部上网公示。积极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五)做好财政政策和资金的争取工作,增加了政府可用财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政策和资金的争取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将其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来,财政部门在做好基础工作、把握重点、搞好测算的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财政政策、项目、资金的争取工作。经过全市上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各类财力性补助增加较多。初步统计,2007年,全市已到位转移支付、专款补助资金36.91亿元,比上年增加6.33亿元,增长20.7%。从市本级情况看,东风两个总部迁址对市级财政利益影响的补偿争取工作取得成效,各项财政帮扶政策全部争取到位,其中武汉市从2007年起,每年通过省财政结算定额补助十堰市5000万元,省财政每年定额转移支付1000万元。
(六)严格依法理财,规范财政管理行为
扎扎实实把依法理财、规范管理、严格监督贯穿到财政工作各环节。一是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严格预算约束,规范支出管理。二是贯彻《会计法》,开展会计执法检查,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信息质量明显提高。三是认真贯彻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认真开展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并完善监管办法,为今后加强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奠定了基础。四是建立跟踪问效的财政监督机制。重点监督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强化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五是全面实施“五五”财政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2007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为正常,但也面临一些矛盾和困难,主要有:一是财政收入增幅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市本级收入增长缓慢、后劲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二是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财政支出特别是个人支出的刚性增长,以及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又对财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支出压力越来越大。三是公共财政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尚待提高。四是政府债务较多,各种风险有向财政转移和积聚的趋势等。对此,我们将认真研究应对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十堰市2008年预算安排
2008年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和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深化财政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增收节支,依法理财,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述工作思路,2008年预算安排的重点是:
一是收入计划的安排要积极,继续提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切实增强组织收入效能,继续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是增加财政支农投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确保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保正常运转、保社会稳定,保证关系民生等方面的支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积极落实教育、科学、农业支出政策。
五是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六是量入为出,确保收支平衡。
根据上述预算安排的思路和重点,2008年预算(草案)安排情况是:
2008年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安排及平衡情况:城区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安排10060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89856万元增长12%。预算平衡情况为:收入总计189910 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0600万元,税收返还36657万元,财政体制基数返还882万元,原体制补助652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5000万元,其它补助6000万元,转移支付40119万元);支出总计18991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63900万元,原体制上解支出23299万元,结算上解2711万元),当年预算做到收支平衡。
2008年县(市)一般预算收入计划7400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66036万元增长12%。
汇总县(市)情况,2008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安排174600万元,比上年收入155892万元增长12%,高于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2个百分点。按《预算法》有关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规定,全市当年一般预算做到分级收支平衡。
三、把握形势,开拓进取,努力完成2008年预算
2008年是我市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将按照市委要求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围绕完成年度预算,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支持经济发展,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建立县乡财政管理新模式,稳步推进化解乡村债务等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整合各类涉农政策、资金和项目,发挥财政资金粘合社会资金的功能,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从农民最关注、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入手,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能源和生态环境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支持新型工业化进程。认真落实《支持城区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规定》,加快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通过财政政策引导,采取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等多种手段,支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双亿工程”,培育规模以上企业集群,做大工业总量壮大支柱产业。通过统筹安排工业发展、技改、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抓好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和企业改组、改制工作,支持企业转换机制,加快发展。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继续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支持第三产业发展。支持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支持现代物流、商贸等行业发展,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对财政增收的贡献率。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财税政策,支持承接产业转移。
(二)关注民情民生,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按国家政策要求,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和城市低保补助的及时足额发放,努力改善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问题。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开展,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在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拓宽农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支持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认真抓好城市低保和“分类施保”工作,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支持农村特困救助对象过渡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范围。加强对社保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增值和按时足额发放。加强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区基本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继续支持惠民医院完善运行机制,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加快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加大改善人居环境投入。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落实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及生态补偿等相关财政政策。合理运用财税调控手段,管好用好城市维护和建设资金,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两免一补”资金的落实到位;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和救济力度;促进科技进步,建立健全以政府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新体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推广和科技普及。
(三)狠抓增收节支,努力完成年度预算
在增收上,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格控制减免税,严厉打击偷逃骗税,大力清缴欠税;清理和规范非税收入,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强化土地出让收支监管,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在节支上,切实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和“两个务必”的要求,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特别是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改革完善公务活动接待制度,严格差旅费和会议费管理,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关注政策变化,努力用好政策。认真研究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增值税扩大抵扣等政策对支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情况,确保预算收入目标的实现;关注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划分、水源地保护等区域性优惠政策,做好政策、项目、资金的争取工作,支持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四)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一是深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努力提高项目预算编制质量,强化绩效预算管理,做好2008年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工作。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公务卡结算方式,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流量和范围;加强政府采购预算项目审核,强化政府采购监管,依法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新模式,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步伐,为财政改革和公共财政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有机结合。三是加强政府债务监管,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五)加强财政监督,规范财政运行机制
一是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财政收支监督、会计监督、内部监督等规章制度,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二是进一步推进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建立和完善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长效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机制。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财政监督体系,把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四是加强会计信息的监督,深入开展《会计法》实施情况检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五是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和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进一步完善各项重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六)落实会议决议,确保预算圆满完成
认真贯彻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财政工作的决议,主动接受监督,及时办理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和议案,虚心接受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让全市人民放心、满意。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把握机遇,务实创新,开拓进取,为全面完成2008年预算和财政工作的各项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