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2007年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区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我区财税部门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一二三四五五”发展思路,围绕全年既定目标,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区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算任务。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财政状况进一步改善,财政管理不断规范,理财水平显著提升,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收入情况:全区财政总收入4675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103%,同口径比上年增收(以下简称“增收”)10594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 29.3%。其中:区级收入2467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103.2%,增收6142万元,增长33.1%;中央级收入2207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102.7%,增收4452万元,增长25.3%。区级收入中:工商税收收入21708万元,完成年度预算101 %,增收4622万元,增长27.1%;农业“四税”收入140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100%,增收499万元,增长55.4%;非税收入116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189.1%,增收730万元,增长168.9%。
支出情况:财政总支出29510万元,增支8633万元,增长41.4%,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7938万元,基金预算支出1527万元,支出来源包括本年度财力、省市补助专款、上年结转专款,支出基本围绕年初预算及调整后预算确定的项目执行。
平衡情况:一般预算收入24271万元,加上体制补助收入4165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953万元,减上解省级支出约4325万元,调整预算已安排支出24293万元,实现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详见附表一)。
2007年度决算还在编制中,以上预算收支执行数在决算编制中可能还会有些变动,待决算编成后再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
过去一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预算执行难度仍然很大。我们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为完成预算任务、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财源体系日趋稳固。我们继续坚持加快工业、巩固农业、协调三产的总体思路,加大财政支持经济建设力度,壮大财源总量,提升财源质量,打牢增收基础。一是加大融资力度,全年新增贷款1亿元、续贷1.95亿元用于开发区、乡镇工业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工业发展环境,全区新增投产投建企业87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了26%。二是投入科技三项费用147.5万元、企业出口奖励金86万元、民营企业发展专项88万元、市场开拓专项33万元,有效地扶持企业发展生产和拓展市场空间。三是加大财政支农投入,投入2548万元完成马甲、罗溪片区9000亩中低产田改造和43座山围塘除险加固,投入836万元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投入354万元扶持不适应村发展,改善了农业和农村发展条件,巩固了农业财源。四是积极开展万安片区“退二进三”前期工作,力促房地产项目开工建设,投入120万元重点扶持生态旅游业、商贸物流业、娱乐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有显著提升。
二、财政收入再创新高。我们切实把组织财税收入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各种减收因素,实现了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一是及时将收入任务下达到各乡镇(街道),分解到各征收单位,制定和完善各项奖惩措施,调动了各单位抓收入的积极性。二是加强收入监控,定期召开财税形势分析会,通报情况,沟通信息,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完善财、税及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机制。三是继续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工作思路,集中力量抓税源大户、抓清缴欠税,做好新投产企业理税工作,千方百计挖掘增收潜力。四是加强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等非税收入管理,推行电子票据化改革,严格“收支两条线”和“票款分离”管理,非税收入缴库行为进一步规范。通过努力,全区财政收入再攀新高,年增收首超亿元,增幅继续位居全市前列,税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97.5%,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支出结构更加优化。我们坚持“调整结构、确保重点、压缩一般、加强管理”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一是继续完善工资国库统发制度,保障全区在职干部职工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二是科学合理安排支出,积极调度资金,做好机构运作经费拨款,保障了政权机构正常运转。三是增加对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的投入,保障了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新农合配套资金、城镇低保资金、农村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四是加大政法部门办案经费和“平安洛江”基础设施投入,公共安全支出全年增长42.9%,保障了政法部门维护稳定的经费需要。五是实现财力向卫生、教育等公共事业领域倾斜,保障了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区顺利实施。六是统筹安排预算,集中一定财力办大事办实事,保障了各级惠农政策的落实,推进了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项目的实施。
四、财政改革持续深化。我们遵循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化制度改革,规范财政管理,理财水平明显提高。一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升服务意识,提高采购规模效益,全年采购物品金额2178万元,节约资金242万元,资金节约率10%。二是继续做好“收支两条线”和“票款分离”工作,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基本完成全区各收费端口软件的安装使用。三是进一步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全年处理业务2.7万笔,规范财务报销审批手续520笔。四是改革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全面推行会计从业资格证微机动态管理,全年办理从业资格证160本。五是全面做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细化支出预算分类,明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用途。六是全面推行2008年部门预算改革工作,实施综合预算,将部门预算外资金纳入统一管理,使部门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
五、财政监管得到加强。我们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加大制度落实情况检查力度,全区财经秩序逐步规范。一是开展《财政监督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查出违规资金700多万元,督促单位进行整改。二是开展对全区124个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全面完成了我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摸清了“家底”。三是开展“小金库”专项清理检查工作,124个单位完成了自查自纠,重点抽查了林业局、教育局等8个单位,保障了全区统一福利补贴政策的执行,促进了各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四是严格按照省市财政监督检查要求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区属有关单位2007年度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抽查,规范了单位财务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五是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乡村债务核实工作,逐笔清理登记乡镇、村级、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经核实,全区乡村级债务7501万元,农村义务教育债务1192万元。
各位代表,过去的十年,是洛江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十年,也是财政收支规模迅猛增长、财政保障水平大为提高、财政改革全面推进的十年。十年来,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财政总收入是1997年的16倍,年均递增31.9%,增幅年年位居全市各县(市、区)前列;财政保障能力大为提高,区财政自行兑现了中央、省、市数次增资政策,确保教育、科技、农业等支出的依法投入,保障了各项涉农改革政策的落实;财政改革有效推进,进行了政府采购、预算编制、财政监督、会计集中核算、收支两条线、票款分离等改革,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经过十年的发展与改革,财政工作站到了新的起点,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仍然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支柱财源缺乏,外向型经济占比大,政策影响因素较多;二是收入总量还很小,政策性增资和新项目增支多,收支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三是一些单位和部门执行人大批复的预算严肃性还不强,行政支出增长仍得不到有效控制。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逐步健全公共财政职能着力加以解决。
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
按照区委2008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今年我区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施“一二三四五五”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培植财源,强化收入征管,确保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力保“三农”、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教育、科学、文化和维护社会稳定等重点民生支出;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不断深化财政改革,依法理财,进一步提高保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安排如下:
一、收入预算
收入预算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基本相适应。
财政总收入5.8亿元,增收11654万元,增长25.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06亿元,增收6360万元,增长26.2%。基金收入0.7亿元。
(说明:2008年土地出让金及“三险”基金并入预算内基金管理;为便于上下级、县(市、区)财政收入可比,2008年财政收入按新口径上报人大通过并进行统计,同时对2007年收入基数进行同口径调整。新口径:即“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预算收入,用“一般预算收入”取代区级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另行统计。收入具体项目见附表二)
二、支出预算
支出预算遵循以下原则:一保运转,二保法定,三保民生,收支平衡,不列赤字预算;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合理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实事;继续坚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量力而行,反对铺张浪费。
以一般预算收入30631万元测算,扣减上解省级支出5796万元,加上体制补助4165万元,可用总财力预计29000万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相应安排支出29000万元(财力计算情况见附表三)。
2008年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项目安排情况见附表四):
(一)人员及机构运转经费18557万元
一般公共服务4616万元;国防73万元;公共安全904万元;教育6719万元;科学技术77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104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3071万元;医疗卫生952万元;环境保护77万元;城乡社区事务386万元;农林水事务841万元;交通运输56万元;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51万元;其他支出630万元。
(二)专项经费10443万元
1、教育专项1200万元。其中:学校建设245万元、城教费100万元、助学金37万元、学杂费减免350万元、继续教育50万元、探亲费5万元、运动会6万元、教研10万元、技能教师聘用20万元、教师绩效考评50万元、进修学校专项20万元、提前退休医保金5.5万元、班主任补贴11万元、教师节30万元、校园综治10万元、课改25万元、双高普九15万元、优秀骨干教师津贴18万元、其他192.5万元。
2、计生专项304万元。其中:实施“二女”户安居工程13.5万元(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计生奖励扶助、节育贡献奖13.5万元(为民办实事项目)、提高低保金标准30.5万元、流动人口工作经费30万元、宣传教育经费20万元、独生二女法定奖励26.5万元、专项治理10万元、服务站药品及耗材15万元、奖惩兑现10万元、基层计生人员工资54.52万元、生育关怀活动10万元、检查接待16万元、协会经费13万元、自愿放弃生育权5万元、其他专项36.48万元。
3、科技三项费用418万元。其中:生产力促进中心50万元、研发基金100万元、创新基金16万元、扶持民营企业发展80万元、科技强警100万元(为民办实事项目)、其他专项72万元。
4、科普经费18万元。
5、预备费870万元。
6、支农专项918万元。其中:农村公厕50万元、农体协5万元、检疫设施地方配套10万元、罗溪森林派出所20万元、公众责任险22万元(为民办实事项目)、农房保险20万元(为民办实事项目)、沼气工程20万元(为民办实事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区级配套75万元、服务农业50万元、农业保障50万元、其他支农专项67万元、特色农业基地45万元、水利设施专项25万元、动物疫苗33万元、林业专项80万元、防汛救灾50万元、粮食种子安全储备8万元、化肥冬储备贴息7万元、八峰水库前期经费50万元、创建示范村90万元、水库除险加固65万元(为民办实事项目)、食品放心工程30万元(为民办实事项目)、龙眼专项12万元、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专项34万元。
7、新农村建设200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15万元。
8、社会保障专项969万元。其中: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600万元(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新型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300万元(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廉租房保障资金10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0万元、再就业补助金14万元、城镇贫困家庭医疗救助35万元。
9、民生工程680.2万元。其中: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20万元、造福工程100万元、五保老人安居房14万元(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自来水工程135万元(为民办实事项目)、马甲消防站建设119万元(为民办实事项目)、马甲虹山卫生院综合楼55万元(为民办实事项目)、侨居造福工程87.2万元(为民办实事项目)、社区全民健身点建设20万元(为民办实事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万元、通建制村主干公路提级改造50万元、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经费60万元(含农业污染普查10万元)。
10、公共安全专项78万元。其中:综治创安经费19万元;依法治区、普法经费9万元;平安洛江专项30万元;科技强警20万元。
11、公务接待费200万元。
12、慰问费80万元。
13、党建经费60万元。
14、宣传专项70万元。其中:电视宣传15万元、新闻图片宣传2万元、《泉州晚报》精彩洛江20万元。
15、筹融资专项70万元。
16、项目前期经费60万元。
17、市场开拓专项30万元。
18、出口奖励120万元。
19、乡镇超收分成600万元。
20、出访费用60万元。
21、办案费400万元。
22、粮食风险基金60万元。
23、精神文明建设18.5万元(其中:节日活动费11万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万元。
24、乡镇零星补助50万元。
25、文体专项18万元。
26、少数民族事务补助5万元。
27、安全生产专项10万元。
28、三产发展专项120万元。
29、办公室修缮30万元。
30、排污费40万元。
31、创建双拥模范区专项20万元。
32、家园清洁专项30万元(为民办实事项目)、免疫专项13万元、免费婚检20万元。
33、设备购置专项300万元。
34、环境监测与监察经费20万元。
35、副食品风险基金40万元。
36、城建维护专项160万元。其中:安吉大道绿化维护25万元、城管经费30万元、交通设施维护专项30万元。
37、两江流域水资源保护26万元。
38、农运会专项100万元。
39、修志专项30万元。
40、节能减排专项50万元。
41、创卫复检专项30万元。
42、争创第十届省级文明城区工作先进区专项20万元。
43、行政服务中心270万元。
44、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40万元。
45、预留增人增资1000万元。
46、偿债专项500万元,其中:国债转贷专项37万元。
奋发有为,努力完成2008年财政预算任务
2008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对于促进我区经济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要着眼于经济和财政的持续、协调、同步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大力推动税源建设,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一要继续贯彻“工业立区”战略,支持园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工业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二要大力培育后续稳固税源,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发展楼宇经济,适度加大对科技型、外向型、增长型企业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快资源整合,提升传统商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区域财政实力。三要密切关注待建、在建项目以及辖区内闲置地块的开发情况,推进重点项目上马,掌握项目的工程进度和纳税情况,强化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促进全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二、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构筑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提高财政对政权建设、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保障能力,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做到“五保、两压、一倾斜”。“五保”就是保工资发放、保机关正常运转、保社会稳定、保法定支出和保财政平衡;“两压”就是要压缩行政性支出、压缩无预算支出,对一般性开支严格控制和压缩,减少预算追加,坚决制止铺张浪费,降低政府运行成本;“一倾斜”就是向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倾斜,努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问题,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财政改革步伐,推动财政管理体制创新
一要加速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研究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从机制上防止截留、挤占和挪用财政资金行为,推行水电费及电话费集中支付试点工作,逐步实施零余额账户管理。二要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将部门预算编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加强日常积累和研究,着力解决定额标准、项目论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三要继续完善政府采购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切实提高政府采购工作的透明度和政府采购支出的节约率;四要结合市与区县财政体制调整,按照“合理界定事权、财随事走”的原则,完善区乡财政管理体制,增强体制的透明度,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增收创收的积极性。
四、依法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要进一步规范财政财务管理,在加强对财政资金收缴、分配、使用监督的同时,从过去侧重事后监督、突击检查转到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并重,对财政资金运行实行全程跟踪监督。二要加强会计行业监督管理,有重点地开展《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大力整顿会计秩序。三要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考核制度,加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力度,注重绩效评价结果的运行。四要积极加强建设专项资金的预算跟踪,严控政府负债规模,逐步完善偿债基金制度,有效防范财政风险,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和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全区各级财税部门要牢固树立发展意识,一如既往地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完成好人代会通过的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把洛江建设成为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