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1日在界首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界首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界首市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预算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我市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三年打基础,五年快发展”的战略部署,抢抓机遇,努力工作,实现了“经济发展,财力增长;支出有序,效率提高;运行平稳,进度均衡;阳光操作,执行良好”的财政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各项收支预算,保证了全市工资按时发放、增资足额兑现、机关正常运转,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尽到了应尽的职责。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全市2007年收入预算为23600万元,其中中央收入13080万元,省级收入54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9975万元。一般预算支出为34214万元,上解支出679万元,支出合计34893万元。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实际完成28123万元(不含省级收入),占预算的122 %,同比增长46.9 %,增收8975万元。其中:中央收入15984万元,占预算的122.2 %,同比增长45.7 %,增收5208万元;地方收入12038万元,占预算的120.7 %,同比增长47.2 %,增收3862万元。全市财政支出实际完成56738万元,占年初预算的162.6%,同比增长38.2%,增支15687万元。预算平衡情况: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2038万元;上级补助收入45818万元(其中:税收返还性补助5027万元;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30295万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10496万元);加上上年滚存结余234万元;当年实际可用财力为58090万元。财政支出56738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56066万元;上解支出6万元;专项经费结转支出666万元)。收支相抵,当年财政滚存结余1352万元。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预期目标。
(二)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企业改制、园区建设为突破口,通过三年持续投入,打造基础,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夯实了财政增收的根基。2007年,仅“一园四区”就实现产值49.5亿元,实现税收1.69亿元,拉动全市工业经济33.8个百分点。国税、地税、财政三家严格征管,密切配合,堵塞漏洞,应收尽收,实现了国民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的良好互动。据统计,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分别完成18540万元、1909万元、279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2%、23%和28%,成为财政增收的主力军。契税、耕地占用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势头,“两税”合计入库1185万元,较上年增长78.2%,增收520万元。全市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年度收入预算,《安徽日报》、《阜阳日报》分别于2007年11月14日、11月21日对我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运行质量逐渐好转作了报道。我市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8123万元,同比增长46.9 %,超过全省平均增幅20.2个百分点,增收8975万元。收入总量位居全省第33位,较上年上升5个位次,收入增幅位居全省第8位。
可用财力大幅攀升。2007年,我们抓住我市被列为全省扩权试点县市的契机,多次跑省进厅,实事求是地反映我市财政困难,争取省财政加大对我市的转移支付力度,取得明显成效。省财政厅与我市年终结算表显示,省对我市的一般预算补助由上年的32440万元调增到45818万元,增长41.2%,净增补助收入13378万元(其中:体制补助由上年的14111万元调增到25448万元,净增补助11337万元,增长80.3%)。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市地方财政收入由上年的8176万元增长到12038万元,净增收入3862万元。两者相加,今年我市地方可用财力较上年净增加17240万元。可用财力的大幅攀升,拓展了市财政调控和回旋的余地。
支出进度明显加快。2007年,全市财政支出完成5673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支15687万元,同比增长38.2%,超过全省平均增幅8.5个百分点,增长幅度由上年的全省第51位上升到第29位,支出增幅前移22个位次。支出进度加快体现在:一是全市财政供给人员工资由月底发放改为月初发放,并且足额兑现公务员增资7776万元,全市财供人员月均增资286元。在公务员工资兑现时,按同一尺度、政策公平原则,市财政和人事部门密切配合,拉平了市乡工资差距,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同酬”,受到广大乡镇干部和教师的好评。二是及时足额拨付省追加的各种专项资金1.1亿元,增强了专项资金拨付的时效性,保证了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鼎力支持我市园区建设和城市建设,保证重点项目需要,全年支付建设性资金约1.75亿元。其中预算内投入1144万元;通过“招、拍、挂”等方式出让土地13宗,面积430亩,获土地收益1亿元;通过开行、徽行贷款及其他方式筹措建设性资金6000多万元,支持了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发展。
重点支出得到保障。教育支出15255万元,较上年增长41.4%,增支4466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030万元,较上年增长36.1%,增支3989万元;医疗卫生支出2391万元,较上年增长175%,增支1521万元;环境保护支出1025万元,较上年增长8.1倍,增支912万元;交通运输支出1144万元,较上年增长2.8倍,增支839万元。
集中财力支持“三农”。为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覆盖范围,着力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市财政全年用于农林水支出4152万元,较上年增长38.9%,增支1163万元。拨付新农村建设资金270万元,科技富民强县资金252万元,生态示范资金112万元,“万村千乡”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阳光工程”培训资金等300余万元。市财政还通过涉农补贴“一卡通”兑付16项涉农补贴资金4011.8万元,较好地落实了惠农惠民政策,荣获全省涉农补贴改革“二等奖”。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土地治理项目资金977万元,治理中低产田1.9万亩,新修机耕路12公里,新打机井340眼,新建桥涵210座,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5万亩。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增150元。
稳步实施民生工程。按照“政策公开,程序透明,支付到人,打卡发放”的原则,我市稳步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全年投入民生工程资金7324万元,完成计划的107.7%,本级配套1057.6万元,完成计划的114.3%。农村低保户4722户11260人按年均380元标准享受低保补助428.1万元;农村五保户4714人享受资金补助和实物补贴569万元,其中:集中供养人员年人均补助1550元,分散供养人员年人均补助1200元;198名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按每人每月160元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费42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式启动,各乡镇缴入专户资金520万元,参合比例达83%,省预拨资金972万元,市财政预拨100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5万人,缴纳参保金298万元,市财政配套52万元;享受城乡医疗救助879人, 支付救助金138.9 万元; 重大传染病人和艾滋病人救治救助451人,支付救治救助资金274万元;拨付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资金和贫困生补助资金2569.8万元,保证了教育工作需要;对391名农村计生家庭奖扶对象兑付奖补资金25.6万元;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工程类项目也都按计划扎实有序地进行着建设,各项任务落实较好。
努力消化历史债务。我市目前正处于偿债高峰期,认真处理好债务问题,是打造“诚信政府”形象,做优发展环境的需要。2007年,我市共偿还各类债务9626万元。其中:(1)园区建设借款本息1300万元;(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金1000万元;(3)省国源信托公司借款本息1300万元;(4)世行肉牛贷款318万元;(5)污水处理厂国债本息784万元;(6)离休干部“两费”陈欠905万元;(7)省财政工资性借款730万元;(8)各类工程款及乡镇占地补偿、化债维稳等800万元;(9)偿还世行农村卫生项目贷款163万元;(10)偿还省财政超借款2326万元。2005年,我市被省财政列为全省化解县乡债务试点县市时,共有各类债务72006万元,通过清理核实、“打假挤水”,逐年消化,三年来,共核减消化债务36600万元,化债率达50.8%。现在债务余额已控制到35406万元(含粮食企业亏损挂帐13736万元),债务负担逐年减轻。根据我市化债实绩,省财政奖补我市化债补助资金200万元。
量财办事勤俭节约。一是确立我市财政过紧日子、苦日子的思想。全市干部职工月均办公费仍维持在30元的低水平,并努力压减行政成本,减少不必要开支。在财经领导小组的集体领导下,财政局坚持每月监控单位存款余额,分析其支出需求和具体工作量,将各单位支出报告及时汇总提交财经领导小组研究,对经批准的重大支出项目由有关科室和二级机构跟踪查看其落实情况和有无浪费现象,及时纠正违规违纪行为。并创办了《界首财政信息》和“界首财政网站”,宣传勤俭办事、节约理财的理念。二是积极抓好政府采购工作。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等方式,全年共组织集中采购532次,采购预算资金3383万元,实际支出2868万元,通过集中采购,压减支出515万元,资金节约率达15.2%。三是加强窗口监督。全年通过会计核算中心退回不合格票据187张,压减消费性支出和不合理开支近50万元。
深入推进财政改革。一是完善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按照“分配科学,支出高效,管理严格,服务规范”的要求,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加大了综合预算的管理力度,增强了预算的透明度和科学性。二是继续深化“省直管县”、“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局在认真测算、反复调研、不断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和《界首市乡镇财政工作考核奖励办法》,调动了乡镇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改革后仅乡镇组织的契税、耕地占用税收入就比上年增收200多万元,体制改革给乡镇财政带来了活力。三是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我市及时调整了界首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界首市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按时上报阜阳市人民政府,通过审批。村级区划调整工作和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核实工作已顺利完成。
2007年,我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以公共财政为框架的财政支出改革步伐加快,各方面要求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呼声很高,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我市财政收入总量偏小且结构不够合理,可用财力不足,建设性资金短缺,事业保障水平仍然不高;随着民生工程扩面提标、增加项目,地方财政配套的压力越来越大;市乡两级债务负担依然十分沉重,化债维稳工作任重道远;乡镇财政发展不均衡,自我发展、自求平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监督存在“缺位”现象,财政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在改革发展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8年财政工作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财政收支平衡的原则,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安排如下:
(一)全市财政预算草案
现在提交大会审议的全市财政收入预算为35000万元,较上年实绩增长25%,其中:中央收入200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5000万元,以上含代编的乡镇财政收入预算。
市代编的全市当年一般预算支出为51329万元,上解支出6万元,支出合计51335万元。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地方财政收入15000万元,省补助收入34983万元,加上滚存结余1352万元,可用财力为51335万元,收支相抵,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情况:
税收收入14000万元;
非税收入1000万元
(二)一般预算支出安排情况:
一般公共服务8618万元;
公共安全2242万元;
教育15322万元;
科学技术797万元;
文化体育与传媒379万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15032万元;
医疗卫生1637万元;
环境保护240万元;
城乡社区事务1308万元;
农林水事务3322万元;
交通运输510万元;
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352万元;
其他支出1570万元。
2008年我市支出预算较上年支出预算增长47.1%,增加支出16436万元。这是建立在我市地方收入稳定增长,省对我市的体制补助有所增加的基础上的。虽然我市今年的支出预算较上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我们要看到,由于我市财政受基础差、底子薄、负担重、起点低等多种因素制约,财政供需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我市办公经费综合定额标准仍然处于全省最低水平;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公务员津补贴等面向个人的福利待遇有的执行标准偏低,有的还未执行;园区建设、经济发展“嗷嗷待哺”;民生工程需要资金配套;化债维稳需要财力支撑。短时期内,我市财政仍要面对“僧多粥少”、“捉襟见肘”这样一种事实。因此,全市广大干部职工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过紧日子、过苦日子的思想,努力增收节支,多措并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市预算收支平衡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2008年财政工作要点
(一)依法理财,强化征管,确保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
要严格执行国家税收政策,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各项征管措施,强力支持综合治税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税行为,确保财税收入稳定增长。要全面落实财税收入目标管理,加强财税日常工作协调,做到信息互通,征管互动,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努力促进财政收入均衡入库。要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强非税收入征管,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增加可支配财力总量,为实现全年财政平稳健康运行创造条件。
(二)围绕打造发展平台,加大支持市域经济发展力度
要认真研究深化政府投融资机制的具体措施,大力整合财政资源,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成立担保中心,拓展筹资融资渠道,经营城市、经营土地,掌控土地交易市场,提高土地出让效益,通过“招、拍、挂”等形式集聚更多的建设性财力,倾力打造发展平台,继续加大对“一园四区”以及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城市面积,提高承载能力,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界首,培植新兴骨干财源,夯实财政增收基础,推进“工业强市、产业立市”进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用好用足支持市域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促进我市传统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加快发展。研究推进现有骨干税源企业内的产业分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提高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能力。
(三)科学安排财力,支持重点社会事业发展
财政部门要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的顺序,在确保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经费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机关正常运转、确保社会稳定的财力需求基础上,统筹安排财力,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道路交通、民生工程等领域的投入,重点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政策的落实。把大力支持“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稳定和完善支农惠农政策,继续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运行质量
财政管理是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要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督、规范财政管理,推进法治财政建设,做到依法、依规、依程序办事,提高理财透明度,建设阳光财政。继续深化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支付,保证部门和单位履行其职能的基本支出需求,提高资金支付效率和安全性。逐步建立支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完善支农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拓展采购范围,扩大采购规模,加强对采购活动的监管,规范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注重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突出做好监管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相结合的监管制度,实现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有机融合。
(五)狠抓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以机关效能建设和“岗位大练兵”为契机,狠抓队伍建设,为各项财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一是进一步强化团结意识,努力形成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氛围。二是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继续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努力建设创新型机关学习型机关。三是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财政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扎实推进财政系统效能建设。五是进一步学习宣传财政法律、法规,推进财政管理和各项财政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加强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建设,切实提高财政服务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努力增加收入,节约支出,加强监管,提高效率,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十八项民生工程,努力推进社会和谐和各项事业发展,坚定信念,团结进取,努力完成全年预算收支任务和各项财政工作,为我市奋力崛起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