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透明 - 更好的社会 - 更好的生活
当前位置: > 文章

关于涟水县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时间:2008-04-09 来自:www.lszwgk.gov.cn作者:本站 - 小 + 大

2007年12月22日在涟水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财政局局长 朱怀宝­­­­­­­­­­­­­­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涟水县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全县财政收入任务为7.2亿元,预计完成7.93亿元,同口径财政收入超10亿元。完成预算的110%,比上年增长52.5%。其中:国税部门完成3.66亿元,增长50.1%;地税部门完成2.41亿元,增长63.1%;财政部门完成0.85亿元,增长38.2%;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收入库1.01亿元,增长15.9%
2007
年全县财政预计支出7.74亿元(剔除省市专项指标支出),比上年增长2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支出23795万元;科教文卫支出31690万元;社会保障支出6621万元;环境保护支出503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456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6331万元;工交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2589万元;其他支出440万元。基金支出10826万元。在上级财政有力支持下,预计2007年县级财政收支平衡。


      2007年,财税部门紧紧围绕淮安争一流,苏北争上游,全省争进位的目标定位,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知责思为,拼搏奋进,较好完成了县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财政工作呈现收入增长较快、重点支出保障较好、财政改革有序推进的良好局面。

   (一)主动服务发展,推进工业兴县战略

     一是全力推动项目建设。筹集安排3.95亿元,其中预算内安排3000万元,支持经济开发区建设。安排400万元,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村级创业点建设,为项目进入搭建平台。二是主动服务企业发展。安排招商引资企业技改性奖励2000万元。争取省财政财源建设专项资金302万元,比上年增长21%,扶持今世缘、妙通纺织、嘉诚化工、丰禾化工等财源建设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为全县28户企业包装申报项目43个,争取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技改贴息、新产品开发、节能及循环经济等项目资金878万元,比上年增长20%。争取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200万元,扶持信用担保公司发展。积极参与企事业单位改制,做好12户改制企业改制经费审核工作,并出台加强改制经费管理意见。

     (二)全力组织收入,加快财政增收步伐

      2007,全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的成果进一步体现到财政增收上来。预计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亿元,增长47.2%。财税部门自加压力,强化征管,努力应收尽收。加强对重点企业、主体税种的动态监控。重点企业税收增长较快,预计全县排名前30位企业入库税收4.22亿元,增长72%,其中今世缘集团入库税收2.42亿元,增长93.6%。主体税种完成情况较好,提供了财政收入的主要增量,其中消费税实现11536万元,增长94%;增值税实现22834万元,增长28%;企业所得税实现8135万元,增长141.8%;营业税实现8961万元,增长58%;契税实现3263万元,增长80%。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带动了相关税收的增加,预计建筑房地产业入库税收1.38亿元,增长129%。各乡镇积极培植财源,大力组织收入,全县各乡镇预计实现财政收入2.1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7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8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69%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标扩面,全县3.65万人纳入低保。筹集资金1315万元,提高五保老人供养标准,对全县14所敬老院进行改扩建,全面完成农村关爱工程,五保老人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二是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筹集资金255万元,将全县5.54万名非职工城镇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初步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参合农民增至76.6万人。实施大病救助1123人。安排农村公共卫生资金182万元,改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条件。三是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认真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投入专项资金150万元,为3800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培训,3610人实现再就业。筹集安排4109万元,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全县14.5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中受益。按每人1500元的标准,对4563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发放助学金698万元。抓住省支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政策机遇,争取省财政以奖代补经费4213万元,占应化债额的90 %,奖补比例为全省最高,化解学校负债5138万元,并一举解决了全县退休教师陈欠医药费问题,为全县77所农村中小学卸下沉重的债务包袱。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按每人每年600元的补助标准,对全县198150周岁以上补助对象发放奖励扶助资金120万元。

   (四)加大财政投入,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一是认真落实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通过一折通发放水稻直补、农资增支综合补贴等涉农补贴4583万元,落实良种、渔林、城乡公交油价等补贴388万元。支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7万人、农民创业培训15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000人。发放小额扶贫贷款3920万元。投入474万元,全面推开农业保险。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争取省财政补助资金1200万元,对全县30个经济薄弱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安排经费250万元,支持农民规划居住点建设。向上争取农业综合开发、三期世行、黄河故道整治项目资金2231万元。新建农桥118座。实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优化试点改革,争取省财政项目资金4238万元,实施四大类22项支农打包项目。其中,投入887万元,支持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三是完善村级三项资金管理,为村级运转提供经费保障。出台《关于规范和加强村级三项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将村级三项资金纳入县级预算管理,统一村干部报酬标准,明确界定支出范围,完善支出审批程序,按行政村进行明细核算。通过一折通发放村干部报酬1053万元、分散五保户供养金450万元,直接偿还村级债务692万元。

   (五)深化财政改革,财政管理不断规范

     一是完善部门预算改革。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编制范围,规范编制程序,提高了编制质量。改革公用经费安排办法,根据预算单位类别及在职人数,对办公费、交通费、邮电费按相应标准分档安排。二是积极应对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从今年起,省财政对县级财政进行直接管理,实行指标直下、资金直拨、结算直办、报表直报、管理直达。我们认真研究政策,积极主动应对,与省财政加强沟通联系,全力争取支持,确保工作顺利衔接和财政平稳运行,2007年省财政共拨付我县往来资金9亿元,保证了各项重点支出需要,为我县财政正常运转提供了有力支持。三是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将全县八个场圃纳入国有农场税费改革范围,对4007名享受补贴对象发放补贴512万元,促进了国有农场职工减负增收。

   (六)加强财政监管,资金使用效益显著提高

     认真贯彻《江苏省财政监督办法》,规范和加强财政资金监管。进一步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将土地出让收支纳入地方基金预算,支出一律通过地方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予以安排,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深化,预计全年实现集中支付资金7.74亿元,其中直接支付6.3亿元,直接支付率82%,提高了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强化对三农、社保等项目资金监管,实行全程跟踪问效,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检查相结合,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促进了惠民政策有效落实。出台县级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规范差旅费管理,促进公用支出标准化。建立内控机制,组织财政资金安全性专项检查,防范财务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开展了非税收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及惠农资金专项检查,落实了整改措施,提高了财政监管水平。

         2007年,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全体财税干部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收入结构不合理,地方可用财力少;乡镇财政收入总量偏小,质量不高;有限的财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积极应对,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意见,我县2008年财政收支任务建议安排如下:

   (一)收入安排

        2008全县财政收入任务建议为8.2亿元(不含基金收入),同口径增长19.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亿元,增长21.2%。国税部门收入任务4.15亿元,增长13.2%;地税部门收入任务2.95亿元,同口径增长28.6%;财政部门收入任务1.1亿元,同口径增长22.2%

          2008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等基金收入任务建议为1.3亿元,增长20.3%

   (二)支出安排

        2008年预算内安排支出建议为84300万元,增长8.9%。具体安排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支出25204万元,增长5.9%;科教文卫支出33914万元,增长7%;社会保障支出7876万元,增长19%;环境保护支出520万元,增长3.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 6006万元,增长10.1%;农林水事务支出6905万元,增长9.1%;工交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2683万元,增长3.6%;其他支出492万元,增长11.8%;预备费700万元。

        2008年基金支出13000万元,增长20.3%

   (三)收支平衡情况

       2008年按实现财政收入82000万元测算,通过实施财政综合预算,总财力达到84300万元,预算收支保持平衡。


     三、扎实工作,确保完成2008年财政预算任务


     各位代表,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财政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县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县委九届四次全会、县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全力服务于教育立县、工业兴县、人才强县、和谐建县战略;积极培植财源,全力组织收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把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保障的重点;创新管理机制,加强财政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08年将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力支持发展,千方百计培植壮大财源

     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努力培植经济增长点。预算内安排财源建设资金6700万元,同比增加1300万元。其中,开发区建设安排3500万元,增加500万元,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安排400万元,鼓励乡镇工业集中区、村级创业点建设,为项目集聚、群众创业搭建平台;安排2800万元,增加800万元,用于招商引资企业技改性奖励,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在政策取向上,优先扶持能有效增加地方财力的含税项目和产业。把服务的重点倾向于利税大户,积极为重点税源企业向上争取财源建设、技改贴息、新产品开发等专项资金。设立专项资金,对税收增幅高、财政贡献大的税源企业予以奖励,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创建国家、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予以奖励,鼓励企业推进品牌建设,提升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支持现有骨干企业发展,实行分工帮办,帮助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支持融资平台建设,扶持信用担保企业发展,对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投入实行奖励,缓解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落实民营经济发展财税扶持政策,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改善税收结构,增加地方可用财力。围绕市委市政府乡镇财政工作目标,制定促进乡镇财源建设、财政增收的政策措施。完善考核奖惩办法,将乡镇新增税源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并提高分值和权重,鼓励乡镇积极培植新兴税源,增强乡镇财政自我保障能力。

   (二)着力改善民生,构建惠及百姓的和谐财政

     重点支持实施群众关心的各项民生工程,让全县百万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财政收入增长中得到实惠。一是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完善一折通发放机制,确保各项涉农补贴落实到位。投入20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4.98万亩、营造农田林网1000亩。投入1200万元,新建农桥130座。将39个经济薄弱村纳入省财政整村推进实施范围。继续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实用技术和创业培训。调整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乡村两级组织正常运转。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安排企业养老保险金配套经费790万元、民政优抚经费27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80万元和350万元。安排城乡低保配套经费357万元,比上年增加149万元,将3.8万名城乡特困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安排580万元,确保场圃退休农工、困难企业伤残军人、困难企业五六十年代退职人员等特殊群体基本生活补助发放。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安排小额担保基金100万元,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再就业人员创业。积极筹措廉租房建设资金,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健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确保纳入保障范围的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三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增加经费投入,打造宜居环境。安排门票补贴资金,免费开放五岛公园。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安排专项资金,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安排农村基本公共卫生经费273万元,增加91万元。安排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经费877万元,增加403万元,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从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70元,补偿率平均提高10%。安排农村大病救助经费136万元,增加116万元,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患大病农民提供救助。安排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配套资金554万元。安排资金1213万元,确保离休干部、离休干部遗属、困难企业退休职工、企业军转干、二等乙级伤残军人等群体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支持实施惠民医疗工程,让低保对象、特困职工等低收入群体享有惠民医疗服务。安排专项经费300万元,支持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

   (三)依法加强征管,保持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围绕财政增收目标,分解落实收入任务,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征收部门积极性。加强财政、国税、地税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纳税户信息监控网络,纳税申报、评估、稽查多管齐下,确保税收应收尽收、足额入库。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制定考核奖励办法,对超额完成非税收入任务的部门实行超收奖励。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契税征管水平,确保契税收入在连续三年翻番基础上继续保持高幅增长,全年力争突破5000万元。建立财政季报制度,深入分析收入形势,全面把握财政运行情况。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省对县新一轮财政体制调整、省对县转移支付体制调整、企业所得税率调整等重大政策变化对我县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影响,加强政策研究,积极向上争取,及时采取有利于我县经济发展、增强可用财力的应对措施。

   (四)强化预算约束,着力打造阳光财政

     严格执行预算,增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杜绝盲目性,编细编实预算,力求编执一致,打造刚性预算。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规范预算编制程序,打造透明预算。核定预算内外收支规模,建立定员定额标准体系,打造标准预算。简化资金拨付程序,利用财政集中支付平台,加强对项目资金监督管理,打造责任预算。规范预算追加程序,实行定期集中会办制度。确立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念,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大力提倡创建节约型机关,坚持节俭办各项事业,着力缓解收支矛盾。

   (五)创新管理机制,努力建设绩效财政

     稳步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考评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核心、以结果为导向的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新模式。转变理财思路,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完善资金拨付管理,对小项目实行以奖代补,先实施,后拨付,根据实际成效及工作进展,决定资金投向和投入金额。对大项目实行跟踪管理,按序时进度拨付资金。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管理,出台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成立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办公室,对全县项目资金实行扎口管理,直接支付,规范运作。将涉及财政资金的项目统一纳入财政监管范围,全程跟踪管理,对项目合同、付款协议、资金拨付手续等全面建档备案,密切跟踪财政资金运行流向,从源头上加强监管,杜绝跑冒滴漏。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分步将改革实施到位,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收缴分离,财政统管,促进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增强政府调控能力。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政服务水平

     新的一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着力建设一流队伍,树立一流形象,创造一流业绩。一是激发队伍活力。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使财政干部充满激情和活力,求真务实,奋发有为。二是增强理财能力。系统地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加强财政干部政治业务学习,努力创建学习型机关,着力提高财政干部生财聚财理财能力。三是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内控制度体系,着力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用制度来管人管事管钱。四是提升服务水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主动服务意识,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全力服务于发展大局。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落实,努力推动财政工作实现新跨越。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代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务实奋进,锐意进取,把各项财政工作做得更好,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涟水作出贡献。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广东省佛山市预算绩效监控改革取得实效

中国预算网

属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本站 .

粤ICP备11052838号-1  |  邮箱: info@budgetofchina.com |  电话:0755 3301 1773  |  联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杭钢富春“中国预算.com”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