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透明 - 更好的社会 - 更好的生活
当前位置: 地方预算 > 文章

关于西藏自治区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时间:2008-04-08 来自: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 2008-2-20作者:本站 - 小 + 大

 
各位代表:
 
    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西藏自治区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自治区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人大的监督指导下,西藏自治区财政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和七届三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职能,深化财税改革,强化预算管理,狠抓增收节支,为确保西藏自治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西藏自治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自治区八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西藏自治区2007年财政预算为:一般预算安排的总财力为2,031,394.5万元。同口径比较(下同),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354,202万元,增长31%。其中:中央补助收入1,378,32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17,508万元,上年结转收入535,560.5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31,394.5万元。基金预算收支25,259万元。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根据财力变化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经自治区八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33次会议同意,财政一般预算收支调整为2,920,800.1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调整为25,465万元。
 
    预算执行结果,西藏自治区财政总财力预计为3,587,188万元。西藏自治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1,404万元,为预算的171.40%,比上年增加55,797万元,增长38.32%;西藏自治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753,682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4.86%,比上年决算数增加751,713万元,增长37.55%。上解支出2,367万元,消化自治区本级滚存赤字18,147万元,收支相抵并扣除结转下年支出812,992万元后,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结束了西藏自治区长达15年的财政赤字历史。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2,908万元(含中央补助收入2,883万元),动用上年结余7,041万元;基金预算支出预计完成39,949万元。
 
    以上预算执行结果截止日期是2007年12月31日。地方财政决算汇总后,预计会略有变化。
 
    2007年西藏自治区财政预算执行及财政工作的主要情况是:
 
     (一)财政实力不断壮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随着中央财政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和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地方财政总财力快速增长,为履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职能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和财力支撑。2007年,中央对西藏自治区的财力补助预计达到2,850,223.5万元,比上年增加842,363.5万元,增长41.9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各项税收收入实现116,798万元,比上年增加28,312万元,增长32.0%;政府非税收入完成84,606万元,比上年增加27,485万元,增长48.12%。当年总财力比上年净增900,147万元,增长41.84%。随着地方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各级财政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2007年,财政对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服务的支出达到804,808万元,比上年增加191,120万元,增长31.14%;对政权运转、公共安全等公共管理的支出达到792,742万元,比上年增加217,570万元,增长37.83%;对基层的财力倾斜力度不断加大,自治区对下的转移支付资金总额达到200,941万元,比上年增加55,941万元,增长38.6%。基本公共支出应保尽保,较好地解决了“越位”和“缺位”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逐步实现,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收入筹集体系、公共支出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财政职能不断强化,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按照“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眼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力度。2007年,西藏自治区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达到900,148.0万元,比上年增加258,981.7万元,增长40.4%;累计筹措资金64,600万元,开展水利、电力、交通、民航、农牧和地(市)规划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安排专项投资127,262万元,实施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周边环境整治和干部职工周转房、廉租住房等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工程、民生项目工程建设;安排资金9,324万元,加强农村公路养护,保障农村公路畅通。着眼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了特色优势产业的投入力度。2007年,财政用于农牧业特色产业、精品旅游业的资金分别达到14,500万元、1,70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5.0%、70.0%。用于优势矿产业发展的资金达到12,000万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应用与开发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资金分别达到1,879万元、5,600万元、7,28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9%、21.74%、5.51%。着眼于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加大了财税政策调控力度。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综合运用财政预算、税收、价格补贴、财政贴息、贷款担保和政府采购等财税政策手段,调整财政投资方向,完善财政投入方式,逐步减少直接投资,积极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着眼于社会公平,加大了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进一步规范,调整工资政策全面落实,西藏特殊津贴正在逐步到位,公务员工资水平明显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政策全面落实,最低工资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加。
 
     (三)财力倾斜力度不断加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紧紧围绕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这个首要任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财力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进一步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2007年,西藏自治区财政涉农支出预计达到402,764万元,比上年增加153,230万元,同比增长61.41%。农牧民安居工程扎实推进,政府补助75,800万元(其中自治区财政安排补助资金62,020万元),完成了5.6万户的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又有29.4万农牧民住进了安全适用的新居;结合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整合资金17.37亿元,实施了农村饮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等与农牧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安排资金4,850万元,开展农牧民培训;安排资金14,500万元,扶持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安排资金17,036万元、36,100万元、6,200万元,实施农牧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安排资金14,453万元,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安排资金6,533万元,用于动物疫病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安排资金1,600万元,促进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安排资金2,332万元,用于涉农商业保险试点;安排救灾资金11,500万元,用于灾区群众房屋重建、冬令春荒生活补助和恢复生产;安排资金5,021万元,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当年自治区财政对农牧民的直接和间接补贴年人均达到975元。
 
     (四)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
 
    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兴藏”战略,继续加大对教育、科技发展的投入。西藏自治区教育支出达到327,66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2.34%,重点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了城镇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书本费、作业本费,免费义务教育已覆盖西藏自治区城乡,全面完成了西藏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学仪器及试验室设备配置。科学技术支出达到19,010万元,比上年增长75.14%,重点支持了特色农牧业、高原生物、藏医药、新能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续加大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西藏自治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预计达到71,819万元,比上年增长50.17%,支持了广播电视、文化遗产保护、重点文物维修和文化产业发展。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继续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西藏自治区医疗卫生支出达到170,333万元,比上年增长74.5%,重点支持了农村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服务体系建设、村卫生室医疗设备配备和干部职工体检补助。坚持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环境保护支出达到48,084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9.52%,实施了城镇及城镇周边、公路主干道沿线、机场风景名胜区、边境口岸等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启动了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加大维护社会局势稳定的投入。公共安全支出达到183,368万元,比上年增长35.66%,提高了地(市)级政法机关公用经费、业务经费标准,加大了平安西藏建设和维稳工作专项资金的投入。
 
     (五)社保体系不断完善,民生政策进一步落实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全力打造民生财政,党的民生政策更加深入人心。目前,西藏自治区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全部建立;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体系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以关心、关注老弱病残为基本对象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取得长足进展。2007年,西藏自治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达到167,896万元,比上年增长63.35%。扩大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规范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年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达到35,000万元(不含中央财政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62,000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进一步调适,降低了参保职工的个人负担水平,农牧区医疗制度人均筹资标准进一步提高。以2007年10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启动为标志,西藏自治区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医疗保险全民覆盖。年增加财政支出32,835万元,安排6567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使当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2%。不断增加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共安排资金6,300万元,购买公益性岗位5,700个,促进了“3545”人员、残疾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再就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月人均达到了23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年人均纯收入500元提高到800元,受益农牧民扩大到23万人。针对物价结构性上涨给困难群众生活造成的影响,自7月份以来,先后四次出台和调整了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临时物价补贴标准,到11月份,这项补贴已达到月人均38元。再次减免了针对出租车的收费,继续对城市公交、农村客运进行财政补贴。农牧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三包”经费标准从年人均1,200元提高到1,325元;农牧区医疗制度标准从年人均90元提高到100元;五保供养标准由年人均1,300元提高到1,500元。安排资金3,000万元,解决了农村基层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的生活待遇,落实了寺庙民管会成员生活补贴。行政事业单位房改工作基本完成,国企房改进展顺利,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平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六)改革创新不断深入,财政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适应财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深化财政改革,财政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迈出了新的步伐。部门预算改革已从自治区本级推广到所有地(市)和大部分县(市、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已扩大到所有地(市)和绝大部分县(市、区);政府采购范围已扩大到财政资金购买的多数货物和服务,采购规模达到188,841万元,节约资金5,805万元,资金节约率为3.07%。加快推进县直党政群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试点,共有28个县通过验收,通过改革,节约财政支出1,418万元,达到了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乡财县管”在7个县开始试点。按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养事不养人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全面完成,收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1,029万元,制定了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办法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办法。财政监督检查和投资评审进一步加强,共查处各类违规违纪资金5,827万元,追缴入库资金1,389万元,财政投资项目评审审减15,914万元,平均审减率为5.55%。“金财工程”一期建设规划稳步实施,财政工作信息化、财政管理现代化和财政运行的安全性、时效性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西藏自治区财政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随着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大幅增长,西藏自治区财政增收压力不断加大;层级政府间财力下移、事权上移的问题依然存在,各级财政的当家理财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预算意识淡薄、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预算硬约束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的宣传、传导、执行、落实和监督检查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明确责任逐步解决。
 
    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2008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国发〔2007〕34号)要求并紧密结合西藏实际,编制完成了2008年西藏自治区财政预算草案。
 
     (一)编制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指导思想
 
    根据自治区的总体部署,结合财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2008年西藏自治区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狠抓增收节支,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维护稳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完善自治区对下的财政体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创新补助机制,增强地(市)、县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国有经营性资本收益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强化管理,着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政策,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促进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跨越式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2008年财政预算的主要指标安排
 
    2008年西藏自治区一般预算安排的总财力为2,769,637万元,同口径比较(下同),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460,811万元,增长30.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1,000万元,上年结转收入812,992万元,中央补助收入1,815,645万元(税收返还82,466万元,体制补助468,023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605,400万元,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75,604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446,934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14,453万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补助15,059万元,结算补助收入18,032万元,其他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18648万元,专项补助收入71,026万元)。  2008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41,000万元(不含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央部分),比上年预算增加23,492万元,增长20%。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预算安排积极稳妥。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769,637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460,811万元,增长30.8%。
 
    2008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安排27,592.4万元。
 
    (三)2008年财政预算保障和支持的重点
 
    ——突出首要任务,重点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2008年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2008年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支出207,255万元,比上年增加31,848.7万元,同口径比较增长29.5%。一是继续推进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突出抓好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整合安排资金67,675.7万元(其中:自治区财政安排33,225.7万元),确保完成5.2万户的建设任务;安排村级综合活动场所建设和行政村所在地水、电、路、讯、广播电视、邮政等公共设施综合配套建设资金40,000万元、村级综合活动场所(居委会)建设资金21,580万元;安排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0万元,防汛抗旱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1,200万元,农村小水电站维修补助资金1,000万元,农业机械化补贴资金1,000万元。二是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促进农牧民增收。安排资金15,000万元,支持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安排资金4,670万元,推进农牧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安排资金15,931万元,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化肥补贴和涉农商业保险保费补贴,并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和方式,保持财政涉农补贴持续增长;安排资金5,000万元(其中整合资金500万元),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技能培训。三是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安排资金14,453万元,年内在西藏自治区全面推行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四是安排资金4,545万元,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五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安排专项资金17,226万元,实施整乡推进扶贫、兴边富民、机制创新和产业开发扶贫,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步伐。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坚持以农牧民投入为主体,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加快构建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加大投入,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投入。一是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按照教育投入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的规定,安排教育事业费243,792万元,比上年增加71,516.8万元,增长41.5%。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改善城乡各类教学机构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强化“两基”攻坚,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落实好教育“三包”和“两免一补”政策。二是大力支持科技事业发展。安排科学技术支出经费8,000万元,比上年增加1,000万元,增长14.3%。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创新,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鼓励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对农村科技服务的支持和保障。三是大力支持文化事业发展,以公益性文化事业为重点,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9,523.4万元,比上年增加35,007.2万元,增长102%。实施科技馆、展览馆、自然博物馆“三馆合一”建设;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660个“农家书屋”,加快基层特别是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发掘优秀民间文化的市场价值;支持广播电视、信息传媒、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事业健康发展,支持文化遗产、重点文物、革命红色遗迹的维修、保护与抢救工作。四是大力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继续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安排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支出48,415.8万元,比上年增加17,256.6万元,增长55.4%。进一步完善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制度,农牧区医疗制度人均补助标准从100元提高到140元,积极开展传染病、地方病的预防与救治,继续对城乡特困群众实行医疗救助,继续对农牧民食用碘盐给予补贴,对企业离退休职工体检给予补助,完善干部保健制度,专项扶持藏医藏药产业发展。
 
    ——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建设。完善民生政策,加大民生投入。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安排社会保障资金40,295万元,比上年增加14,158.5万元,增长54.2%。增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国有企业参保职工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拟从2008年元月起,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3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50元。切实做好农民工及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妥善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加强社保基金管理。二是进一步完善就业再就业政策体系。安排就业及购买公益性岗位支出6,30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加2,300万元,增长57.5%。加大小额贷款担保、税费减免、技能培训等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力度,重点支持农牧民转移就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自主择业。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三是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安排资金40,000万元,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继续实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连续调整,继续提高西藏特殊津贴,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倡导城乡居民通过合法途径增加财产性收入。四是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继续进行对国企房改政府激励资金兑现工作,做好行政事业单位房改收尾工作;继续加快区、地(市)、县、乡四级干部职工周转房和城镇困难居民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安排资金6,000万元,通过租金补贴、租金核减和实物配租等方式,切实支持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五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安排资金9,913万元,改善政法部门执法条件,确保维稳重点支出需要,保障青藏铁路安全运营。安排资金6,000万元,基本解决消防抢险救援、森林防火、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动植物检验检疫基本设备的配置,加强安全生产,确保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安排资金500万元,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完善财税政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安排产业发展资金10,000万元,重点支持有特色、有优势、有前景的支柱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安排贷款贴息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4,000万元,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财源;安排矿业发展资金1,200万元,促进优势矿产业发展;新增村办经济实体补助资金1,000万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做大做强西藏特色品牌。安排创新创业资金7,000万元,企业改革与发展资金3,000万元,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575万元,扶持企业支出2,000万元,扶持和引导企业创新技术、拓展营销、扩大规模、提高效益,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创业。三是促进形成投资、消费和出口合力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继续重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安排地方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50,000万元,比上年增加10,000万元,增长25%;推进信托投资公司改组改造,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具有西藏特点、高效便捷的投融资平台,拓宽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化解政府直接融资的风险。开展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进一步完善贷款信用担保机制,切实解决中小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统筹建设城乡市场体系。安排资金962万元,加快“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建设,建成300个“农家店”和4个农畜产品批发市场,拓展农村消费;巩固和发展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引导和培育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安排旅游发展资金和专项资金4600万元,促进旅游业发展。继续安排外贸发展促进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16,432万元,口岸建设资金1,000万元,扶持外贸企业发展,扩大自产产品出口,加强边贸市场建设,发展外向型经济。四是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在继续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安排资金10,000万元,实施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整合森林生态补偿基金6,533.6万元,自治区财政安排资金4,000万元,继续对重点区域造林给予补助;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实施环境保护和治理,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安排补助资金2,420万元,推进以沼气建设为重点的薪柴替代工程,完成3万户农牧民家用沼气池的建设任务;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继续做好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中央的支持,建立健全西藏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加大转移支付,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财力向基层倾斜的力度,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一是进一步理顺自治区对下财政管理体制,完善财政激励机制,继续实行财政节余奖励制度,逐步扩充标准收支计算因素,公开转移支付计算办法和计算依据,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巩固和发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成果。加大对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二是继续增加自治区对地县的财政转移支付。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保持自治区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持续增长,新增安排经常性财力20,000万元,用于县以上城镇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更新改造,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质。认真落实财政体制内自治区对地县的专项扶持和财力补助,确保直接安排和实际使用在地县的财力占总财力的比重不低于75%。2008年,安排对下转移支付资金241,417.1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加71,917.1万元,增长42.4%。三是完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按西藏自治区农牧民人口年人均50元的标准,安排资金12,000万元,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机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养事不养人”,切实做好农牧科技、水电运行、广播电视、文化体育、乡村医疗和疾病控制等方面的综合服务,构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行为社会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综合服务体系。
 
    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确保2008年财政预算任务圆满完成
 
    各位代表,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2008年的财政工作,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保持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良好势头,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至关重要。为确保圆满完成2008年财政预算收支任务,统筹兼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财政工作
 
    党的十七大对做好新时期的财政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进一步明确财政工作肩负的使命和职责,牢固树立财政工作的政治意识和全局观念,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妥善处理好财政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巩固和发展党执政兴藏的物质基础,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家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支撑。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坚持以公共化为取向、均等化为主线、规范化为原则,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转变理财观念,创新理财思路,调整理财方式,完善理财机制。正确处理“离不开”和“不依赖”的关系,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不断壮大地方财政实力;正确处理集中财力办大事与统筹兼顾的关系,始终坚持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优先发展相结合,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正确处理层级政府间财政关系,始终坚持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不断完善财政管理机制;正确处理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形势变化与调控手段的创新相协调,不断增强财政调控能力;正确处理财力分配与财政管理的关系,始终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加强收入征管,确保完成年度财政收入任务
 
    大力支持经济发展,依法加强收入征管,挖掘收入潜力,做大财政“蛋糕”。认真做好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进一步完善地方税体系,扩大财源税基,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偷税、抗税等违法活动,严格控制减免税,抓紧清理不合时宜的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坚决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完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政策和制度。
 
    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收缴,规范矿产和土地收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处置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完成年度财政收入目标任务。
 
    (三)深化财政改革,创新财政运行机制
 
    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规范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稳步推进县级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扩大改革覆盖面和编制范围,细化和规范预算编制,确保部门预算改革总体目标顺利实现。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拓展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适时启动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试点。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进一步健全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切实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年内政府采购规模力争达到25亿元。积极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在西藏自治区推行。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机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养事不养人。创新县及县以上城镇公共服务保障机制,推进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和公共服务保障机制改革。加快“金财工程”建设,在自治区本级和有条件的地方推行“财税库行”横向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财政运行的质量和效率。
 
    (四)强化财政监管,促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
 
    大力推进依法理财,健全财政法律法规体系,强化预算约束,增强预算刚性,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大力推进民主理财,增强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进一步完善公共资源分配的公众参与制度,推进政务公开,提高社会公众对财政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大力推进科学理财,改革和完善财政决策机制,规范财政重大决策的程序,推进财政决策的科学化。严格预算管理,完善定额管理制度,建立定额标准体系;建立资产配置标准,形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强化预算收支执行动态监控,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努力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强化财政执法监督,建立财政资金申请、审核、拨付、执行、绩效评价相结合的跟踪反馈机制,加快建成实时监控、综合核查、整改反馈、跟踪问效的全方位财政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实现从侧重事后监督检查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检查相结合转变、从单一的专项检查向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管相结合转变、从侧重查处违规违纪问题向处理处罚与促进管理相结合转变。
 
    (五)反对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社会
 
    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真正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群众利益最迫切的领域和环节。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特别是控制人、车、会、话和楼、堂、馆、所等一般性支出的增长,坚决制止公务消费领域的不正之风。紧密结合实际,选择区直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办公节能试点。通过集中采购,继续推行会议、公务接待、公务车辆维修定点制度,降低行政成本,堵塞管理漏洞。积极推进财政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廉洁自律,强化监督约束,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做清正廉明的表率。  各位代表,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着神圣的使命和艰巨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做出更大的贡献!
 
    名词解释
 
    政府性基金: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为支持某项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一般预算收入:是指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地筹措归地方政府支配的收入。它是地方政府行使其职能的财力保证。包括:地方的各项税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行政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
 
    一般预算支出:是指各级财政部门对集中的一般预算收入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而安排的支出。
 
    基金预算收入:是指为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某种特殊需要,地方通过财政分配渠道形成的,用于特定专门用途的收入。
 
    基金预算支出:是指各级财政部门用基金预算收入安排的支出。
 
    结转:即结余中有专项用途、需继续安排使用的资金。
 
    结余:即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
 
    净结余:结余减去结转等于净结余。
 
    政府性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的财政性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彩票公益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
 
    公共服务均等化: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为实现特定公共利益,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性别、居所、收入和地位等方面的差异,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从我国当前所处阶段看,公共服务的范围应包括:国防、外交、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基础科技、文化娱体、一般公共服务等。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使用财政性资金,为政府部门及其所属公共部门购买货物、工程或服务的活动。
 
    “三老”补助政策:是指对符合《关于解决西藏自治区农牧民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生活补贴的暂行办法》规定的农牧民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进行生活补贴的惠民政策。
 
    农村综合改革:是指以农村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同时推进农村粮食流通体制、征地制度和农村金融体制等项改革的综合性改革。其目的是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涉农商业保险:是指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政府给予适当保险费补贴,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指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材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基本养老保险:是指政府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依法强制执行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指政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建立政府、城镇企业和城镇企业职工个人共同承担的基本医疗保障机制,以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保险制度。
 
    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投资开发或购买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社区服务、公共卫生等公益性服务岗位,其安置的主要对象为“3545”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
 
    “3545”人员: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女性失业人员的年龄已满35岁、男性失业人员年龄已满45岁的人员。
 
    零就业家庭:指共同生活的城镇居民家庭中的成员均为失业人员。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生活水平,确定适当的最低生活保障线,通过给低于这个保障线的共同生活的农村居民家庭按照补差的方式(减去其自身收入),提供一定的资金或实物补助,使其基本生活水平达到最低保障线,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温饱问题,保障其生存权益的一种制度。
 
    部门预算:是部门依据国家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主要包括:收入、基本支出和项目预算等内容。
 
    县直党政群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以设立后勤管理中心(或相类似的服务和管理机构)的方式,改变原来县直机关大而全、小而全、各自为政的后勤服务保障局面,进行车辆集中管理、会议接待的定点采购、房产等固定资产修缮与日常维护的集中管理及文印集中处理等各项改革。同时,与公用经费专户管理、政府采购、会计集中核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衔接,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精简、高效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投资者身份对国有资本实行存量调整和增量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取得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支持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补偿国有企业改革成本以及补充社会保障。
 
    主体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政府间转移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转移支付资金接受者可以自主安排资金用途,目的是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
 
    民族地区转移支付: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央增加对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其对象为民族省份和非民族地区的民族州。为体现既有利于民族地区增收的积极性,又适当考虑民族地区经济与财力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其分配办法是将民族地区增值税环比增量的80%的40%与其增值税挂钩,直接留给民族地区,另40%与中央财政安排的资金一起按因素分配。
 
    教育“三包”:是国家给予西藏自治区农牧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项特殊优惠政策。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由自治区财政对西藏自治区村完小、乡中心小学、县完小及各级初级中学的农牧民子女住校生,家庭住址距小学2公里、初中3公里以外的农牧民子女从一年级开始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
 
    “两免一补”: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农牧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的一项助学政策,即免教科书、免杂费、补助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费。
 
    农村电影“2131”工程:是指在21世纪,要保障农村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
 
    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经济性是指住宅价格相对于市场价格比较适中,能够适应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适用性是指在住房设计及其建筑标准上强调住房的使用效果,而非建筑标准。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解决中低收人家庭住房问题而修建的普通住房,这类住宅因减免了工程报建中的部分费用,其成本略低于普通商品房,故又称为经济适用房。
 
    城镇廉租住房:是指政府(单位)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具有本市非农业常住户口的最低收入家庭和其他需保障的特殊家庭提供的租金补贴或者以低廉租金配租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普通住宅。
 
    租金补贴:是指各地政府向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发放补贴,由其到市场上租赁住房。
 
    租金核减:是指房屋产权单位按照当地政府的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现已承租公有住房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给予租金减免。
 
    实物配租:是指各地政府向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直接提供住房,并按照廉租住房租金标准收取租金。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指政府投资项目使用单位在该项目建设期间不再行使法人职责,转而以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代替建设单位行使项目法人的职责。其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彻底分离割断建设单位与使用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二是控制投资规模,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三是建立对各方的约束激励机制。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在全国推行的建立和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一项工程。这项工程提出从2005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在试点区域内培育出25万家左右“农家店”,形成以城市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双百”市场工程:是指2006年开始实施的农产品市场建设专项工程。国家通过安排财政资金,以补助或贴息的方式,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达到构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的目的。
 
    收支两条线:是指政府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财政非税收入的一种管理方式,即有关部门取得的非税收入与发生的支出脱钩,收入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由财政根据各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按标准核定的资金管理模式。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即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就是将政府所有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行开设账户,同时,所有财政支出(包括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通过这一账户进行拨付。
 
    “财税库行”横向联网:是指财政部门、税务机关、人民银行国库、商业银行(含信用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通过电子网络系统办理税收收入征缴入库等业务,促使税款直接缴入国库,实现税款征缴信息共享的一种管理模式。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广东省佛山市预算绩效监控改革取得实效

中国预算网

属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本站 .

粤ICP备11052838号-1  |  邮箱: info@budgetofchina.com |  电话:0755 3301 1773  |  联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杭钢富春“中国预算.com”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