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透明 - 更好的社会 - 更好的生活
当前位置: 地方预算 > 文章

关于黑龙江省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时间:2008-04-08 来自:华夏农机网作者:本站 - 小 + 大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省及省本级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7年全省及省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省各级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锐意进取,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省十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的预算任务。
 
  据快报统计,2007年全省全口径财政收入1009.6亿元,自然口径增长(以下简称“增长”或“下降”)14.5%。其中,上划收入430.4亿元,增长7.1%。地方财政收入579.2亿元,增长20.8%。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440.2亿元,增长13.9%;基金预算收入139亿元,增长49.6%。全省地方财政支出1325.6亿元,增长24.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187.3亿元,增长22.6%;基金预算支出138.3亿元,增长43.8%。
 
  省本级全口径财政收入373亿元,下降0.6%。其中,上划收入204.6亿元,下降6.7%。地方财政收入168.4亿元,增长7.9%。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137.2亿元,增长5.7%;基金预算收入31.2亿元,增长18.3%。地方财政支出405.8亿元,增长1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76.6亿元,增长16.9%;基金预算支出29.2亿元,增长5.9%。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全省地方财政收支加减同中央结算后,当年结余50.4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支净结余5.2亿元(省本级3.3亿元,市县级1.9亿元);基金预算收支滚存结余45.2亿元(省本级14.3亿元,市县级30.9亿元)。
 
  2007年全省预算执行呈现以下突出特点: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并呈稳定协调发展态势。一是同经济发展相适应。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1.9个百分点,完成了年初既定增长目标。二是两个比重有所提高。全省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4.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县级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6.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三是非油收入增长较快。全省来自于大庆原油的税收收入下降8.4%,非油税收收入增长19.8%,表明地方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收入规模上新台阶。全省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全省和市县级一般预算收入也分别突破400亿元和30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收53.7亿元和46.2亿元。县级财政总收入(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和上划收入,下同)141.5亿元,增收26.6亿元,增长23.1%。其中,亿元以上县(市)41个,比2006年增加7个,占全省县(市)总数的62%。绥芬河市收入突破10亿元,肇东市、阿城区、肇源县和安达市收入超过7亿元,肇州县、双城市、杜蒙县和海林市收入超过5亿元。
 
  ――财力水平明显提高。随着全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国家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级政府财力水平稳步提高。全省财政供养人口人均财力水平达到5.3万元,比2006年提高1万元。其中,市(地)本级人均财力5.9万元,提高1.1万元;县(市)级人均财力3.5万元,提高9000元。
 
  ――财政调控作用不断增强。一是省对下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有效缓解了基层财政困难。2007年省对下转移支付补助512.7亿元,比上年增加114.6亿元。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261.1亿元,增加61亿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197.4亿元,增加46.6亿元;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54.2亿元,增加7亿元。二是财税激励政策有效落实,促进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兑现提高税收返还比例和营业税超基数返还、招商引资奖励等项激励政策,增加县级财力9.8亿元;兑现县域经济发展人才和金融机构奖励资金5000万元。三是突出重点环节,支持经济发展。统筹各类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扶持了87个财源建设项目,47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利用财政间歇资金9.6亿元,支持市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安排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3亿元,推进了哈尔滨动力设备公司等20个装备工业和10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支出保障较为有力。一是规范津补贴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安排资金12.4亿元,兑现了省直在哈事业单位津贴补贴政策;安排转移支付资金12.5亿元,对市县提高津贴补贴标准给予补助。二是民生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财政年均补差标准分别提高117元和54元;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补助农村贫困农户泥草危房改造;实施了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在全国率先设立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制度。三是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全省教育、科技、农业支出分别完成199.8亿元、17.5亿元和106亿元,分别增长25.5%、38.7%和31.5%,均高于全省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
 
  2007年全省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收入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多,收入规模排位后移;市(地)本级收入增速虽然有所加快,但仍低于县级;一些地方发展的意识不强;部分地方和单位仍然存在着违反财经纪律和花钱不够节俭、铺张浪费的问题。对上述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进一步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完善省对下财政管理体制、加强财政监管和法制建设等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8年全省及省本级预算安排情况
 
  2008年,全省财政既面临着促进增收的有利条件,也存在着减收增支的巨大压力。全省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发展速度,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近年新上的生产项目陆续投产达效,调整车船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政策翘尾,改革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制度,将对全省财政收入增长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同时,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将对金融、房地产、证券、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企业等产生较大影响。实行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调减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率,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减除标准,大庆油田原油减产和进项税增加,也将对财政收入带来负面影响。加大民生投入和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偿还到期政府性债务等,将给各级财政带来较大支出压力。
 
  基于对上述形势的分析,根据2008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省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抓好财源建设,做大财政经济蛋糕;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节能减排、基层政权建设等公共领域的投入;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确保收支平衡。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2008年全省及省本级预算安排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积极稳妥。财政收入的安排同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同步,既要打满打足,又要稳妥可靠。二是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打赤字预算,实现收支平衡。三是有保有压。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减少并逐步取消对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的投入,增加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清理整合各类专项资金,重点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环境保护等民生方面倾斜。同时,坚持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的思想,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2008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安排613.9亿元,可比口径增长10.4%(下同)。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74.9亿元,增长14%;基金预算收入139亿元,与上年持平。地方财政支出安排1072.9亿元,增长18.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936.2亿元,增长13.5%;基金预算支出136.7亿元,增长74.2%。
 
  2008年,省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安排159.8亿元,增长3.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28.6亿元,增长4.1%;基金预算收入31.2亿元,与上年持平。省本级地方财政支出安排232亿元,增长4.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04.5亿元(总预备费安排2亿元),增长4.5%;基金预算支出27.5亿元,增长4.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要求,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全省和省本级预算安排是平衡的。
 
  总的看,2008年省本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预算平衡难度较大。一方面财力增长有限。受原油产量递减、油田进项税增加以及所得税税率下调等政策影响,省本级一般预算收入比2007年减收8.6亿元,虽然中央补助有所增加,但财力仅增加7.4亿元。另一方面支出居高不下。仅基本支出就增加10.2亿元,需通过新增财力和调整支出结构来消化。一是盘活存量。对不符合公共财政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专项资金,彻底取消、适当压缩或调整支出方向;对性质接近、用途交叉的专项资金,按照支出重点予以整合。二是优化增量。新增财力和整合资金全部用于民生支出。增加安排提高省属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补助资金、城市和农村低保财政补助资金、部分优抚对象和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生活补贴以及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保障标准;安排国家要求匹配的解决困难国有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资金、尼尔基水库超概算我省负担资金、能繁母猪补贴资金、低收入群众廉租房补贴资金、省编教科书免费资金、农村贫困农户泥草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等民生支出。
 
  三、完成全年预算任务的保证措施
 
  做好2008年的财政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为了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收入分配职能。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突出财政资金的公共性,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向“三农”、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基层、困难群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倾斜。完善省对下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激励机制,调动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市县开辟财源、增加收入的积极性;完善市对所辖区的财政体制,将市、区财力差异水平控制在合理的幅度之内;完善“乡财乡用县监管”财政管理方式,促进实现县、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村财民理乡代管”的办法,增强村级公共服务能力。改革完善财政分配方式。采取因素法、公式法或以奖代补方法分配专项资金,提高资金分配的合理性。
 
  (二)积极促进经济发展,努力培植壮大财源。进一步推进财源建设工作。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财源建设工作思路。筹集资金重点推进100个财源大项目、100个重点财源项目,发挥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加大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开发区对投资的吸引力。适当整合招商引资奖励政策,调整奖励范围、奖励条件和奖励标准,促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采取高科技风险担保、政策性担保、贷款贴息、支持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等方式,促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加快发展。大力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制定实施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财税政策,安排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3亿元,并将高新技术产业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和国家重大项目前期费重点向新型工业化倾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加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投入,加快节能减排十大重点工程、松花江流域重点污染治理项目、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和污染减排监管体系等建设;采取补助与贴息相结合的方式,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和旅游、外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
 
  (三)大力支持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路、农村能源、农业科技、农机合作社、优质粮食产业带、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主辅换位的要求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促进畜牧业发展。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项惠农政策,完善扶持生猪、奶业和油料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安排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以奖代补资金1.8亿元,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奖励资金7.5亿元,加快农村发展公益事业建设;推进改水改厕、沼气推广、秸秆气化和人畜饮水安全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条件。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采取财政贴息、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奖补结合等激励手段和措施,引导农民自有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四)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促进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并扩大补助范围;从秋季学期开始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安排资金2.8亿元,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支持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城乡居民基本就医条件;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继续开展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合作共建;省级博物馆、纪念馆和科学技术馆逐步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套设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文物保护,提高文化软实力;支持筹备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促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加大对我省林业、煤炭、石油等资源型地区的支持,促进资源型城市加强生态建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支持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维修更新,促进提高人口素质;全面落实基层政法部门经费保障标准,加强政法机关能力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五)强化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财税优惠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降低零就业家庭比率,促进实现业有所就。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范围,认真落实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政策,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促进实现老有所养。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扩大到50%的市县,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和参合农民报销比例,促进实现病有所医。提高城市低保对象财政月人均补差标准,将农村符合条件的困难居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增加大病统筹为主的城乡医疗救助投入,促进实现贫有所济。努力解决国有企业历史拖欠工资问题,探索建立确保工资按时发放的长效机制,促进实现劳有所得。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和农村节能省地型农房建设,给予农村贫困农户泥草危房改造补助,促进实现住有所居。
 
  (六)继续深化财政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简化国库集中支付流程,全面完成集中核算向集中支付模式转轨工作;省直50%预算单位纳入公务卡消费改革试点范围,市县启动试点工作;省级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收缴范围,市县级全面启动改革。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工作,增强采购预算的约束力;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开展政府采购制度执行情况检查,规范采购行为;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对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实行优先和强制采购政策评审标准。强化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继续开展市县财政综合绩效评价工作,探索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重视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七)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预算编制管理。进一步规范省本级项目预算编制管理,扩大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大中型修缮预算编制试点和人大审议项目资金分配范围。扩大市县级部门预算编制范围,2008年市县部门预算编制单位不少于80%。合理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备标准,为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奠定基础。加强对市县预算编制的指导审查,提高市县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行政、事业编制管理,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口过快增长;加强公务车辆管理,严格控制超编制、超标准购买小汽车;加强会议费管理,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加强接待费管理,严格控制接待范围和标准;加强差旅费管理,规范支出行为,禁止转嫁差旅费负担;加强因公出国(境)经费管理,严格控制出国(境)经费;加强网络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经费管理,实现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避免重复浪费;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八)推进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深入实施《黑龙江省财政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施意见》,规范财政行为;积极做好《黑龙江省机关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经营使用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的调研论证和修改完善工作,加快财政立法进程;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保障财政行政行为的规范性。建立完善财政监督机制。树立财政“大监督”的理念,形成专职监督机构和各业务机构共同监督的格局;加强财税政策执行、税收征管质量、重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同时,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财政工作的公众参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政府性债务监管,实现我省政府性债务的良性循环。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指导,进一步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为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和谐黑龙江做出新的贡献。
 
附件:1.2007年全省预算收支完成情况表
     2.2007年省本级预算收支完成情况表
     3.2008年全省预算收支安排情况表
     4.2008年省本级预算收支安排情况表
     5.《关于黑龙江省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有关情况的说明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广东省佛山市预算绩效监控改革取得实效

中国预算网

属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本站 .

粤ICP备11052838号-1  |  邮箱: info@budgetofchina.com |  电话:0755 3301 1773  |  联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杭钢富春“中国预算.com”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