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日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省财政厅厅长马潞生受省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了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08年预算草案。省财政厅新闻发言人万崇伟随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详细解读报告具体内容,总结财政工作关键词,即“统筹协调”。
雪中送炭 着力解决基层和群众困难
去年,我省财政继续着眼解决统筹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把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缓解基层财政困难放在突出位置,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向基层和困难地区倾斜、向特殊困难群众倾斜。
调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去年1月1日起,将原来的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到1200元,对“五保”供养对象实行全额保障,全省财政投入5.25亿元,77.6万人得到保障。拨付近1亿元,专项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落实优抚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重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生活补助水平;拨付0.25亿元对低收入群体及大中专学校困难学生因农副产品涨价实行临时补助;省级财政还积极筹措并及时拨付救灾救济资金4.25亿元。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省财政下达市县调整工资专项转移支付21.89亿元,用于确保市县区调资政策落实,并对困难县(市)给予全额补助。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保障范围,继续安排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补助7亿元,将教育、卫生、计生、社会保障、公检法等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纳入转移支付标准支出范围。制定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做大做强 着力培植和壮大财源
各级财政部门通过实现“四个转变”,促进经济发展,努力做大财政“蛋糕”。
一是资金分配方式向集中财力办大事转变。投入39.85亿元,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在出口退税超基数省级负担基础上,追加支出0.8亿元,促进外贸稳定发展;安排4亿元,用于省对县(市)财政“六挂六奖”补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转变资金扶持重点,财政资金向支持产业集群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转变。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行业,对重点龙头企业的重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给予贴息和补助支持。三是转变财政支持方式,综合运用税收、贴息、以奖代补、担保等手段,引入市场机制,吸引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政府鼓励投资的领域。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集中财力 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我省各级财政部门通过深化改革,统筹财力;科学运作,整合财力;加强监管,盘活财力。
实行以部门预算为核心的支出管理改革,规范分配行为,强化预算约束,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重点办一批事关全省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大事实事。推进以单一账户体系为核心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对省直一级预算单位和9个设区市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并对工资统付、政府采购、基建和专项资金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减少资金运行环节,提高资金统筹调度能力。
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加强财政监督,对检查中发现的漏交和收入级次划分错误问题进行了纠正,加强预算执行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
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形成合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实行扶贫资金捆绑,推进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造福工程”建设。
真正为民 着力改善民生
各级财政部门加大教育、医疗、就业等投入,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切身利益。
在连续5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居全国第一的基础上,继续优先扶持教育事业发展,投入158.79亿元用于教育,重点向农村义务教育和困难学生倾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资助标准从人均40元提高到50元,城市医疗救助试点也从24个市(县、区)扩大到53个,财政投入11.7亿元。省级财政从超收财力中安排13亿元,专门用于解决医改前关闭破产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在福州、厦门、南平三个城市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试点。
加大就业投入,筹集近5亿元支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援助有劳动能力的“城镇零就业家庭”等再就业优惠政策。调整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扩大财政贴息经营范围、提高贷款额度、拓宽贷款渠道、降低反担保门槛。我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