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透明 - 更好的社会 - 更好的生活
当前位置: > 文章

部门预算改革的探索

时间:2008-03-26 来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作者:ALAN - 小 + 大

部门核算是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部门预算的实行改变了以前预算编制过于粗放和简单的状况,使《预算法》的执行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财政支出供给范围“缺位”和“越位”的现象逐渐减少,透明、公平、细化的部门预算为预算审查和预算执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预算单位依法理财、增收节支的意识大大加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明显增强。改革比较顺利,但也遇到不少问题和难点,特别是近两年进展缓慢。下面拟谈谈部门预算改革中突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部门预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出于财力不足和一些其他原因,多年来一直实行低水平的统一公用经费定额,无法满足大部门单位的基本需求,造成实际执行中追加过多、过早、结构调整现象频繁发生,影响了部门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项目支出管理难。虽然已经采取项目支出申报制度,但一直未建立有效的项目支出管理机制。其原因有三:一是编制下年的预算时,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尚未出台,项目支出难以充分体现政府的工目标;二是目前的财力状况仅能满足低水平的基本支出,预算中对单位申报的项目支出几乎未考虑,造成单位对项目申报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制定长远规划、存在随意加大预算等问题现象;三是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难以具体界定,同时也缺乏科学的可行性研究。


(三)综合预算未能真正实现。编制部门预算以来,虽然预算内外资金的结合有了一定进步,但还不彻底。财政对预算内外资金的有机结合缺乏有效手段,管理相对粗放,未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收支脱钩,资金使用得不到有效的调剂,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


(四)部门观念转变难,预算编制质量低。一些部门对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把改革看成是财政揽权,工作中存在不理解、不配合、不负责等现象,预算编制不负责,随意性大。


加之部门预算要求提前半年进行编制,收支计划和专项支出目标任务不具体,预计不准,导致预算执行中追加追减的现象频繁发生。


(五)信息系统不完善。财政部门使用的软件种类不全,且有关系统及各系统内部软件互不衔接,数字化程度不够高,无法与国库集中支付软件、统发工资软件和非税收入管理等已使用软件衔接配套,不能达到数据共享,给现实财政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二、深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的措施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针对公用经费定额偏低的问题,可采取以下解决办法:( 1)根据单位承担的事权和专项工作的不同,认真进行基本支出分析调研,根据行业差异和历史支出水平,尽量满足“保运转”的基本需求,且不能造成资源浪费;(2)对前几年实际支出水平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支出逐笔审核过关,剔除非运转必要开支,找出各部门的不同特点和应有的实物定额和定量,逐步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新的定额标准实施后,年初预算一经人大常委会批复,平时不再受理单位经费的预算追加申请,确有必要的集中起来半年解决一次。由财政提出建议,经政府审查通过后,按照《预算法》的规定程序将预算调整方案上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批后进行预算追加。


(二)建立科学可行的项目支出管理机制。应从项目支出的申报以及项目资金预算编制的评审机制和追踪问效制度等多方面规范项目支出的管理,从制度和源头上加以规范。项目支出采取“先分类排队,再分项审核”的办法,统一进行分类、审核并入项目库,推进项目滚动管理。对部门单位进库项目视财力状况分别予以考虑,在项目库之外的追加,一律不予考虑。


(三)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机制,彻底实行收支脱钩。应结合非税收入改革,加快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的步伐。即要对所有部门单位作出科学合理的支出预算,执行中不再与其实际收入挂钩,同时又要合理确定非税收入预算,建立收入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脱钩后单位的收入积极性。


(四)着力优化改革环境,提高部门对预算改革的认识程度。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财政改革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赢得单位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为杜绝预算执行中随意追加的行为发生,财政部门必须做到对单位临时性、突发性的项目支出,未进入项目库的坚决不予追加,对公用经费的追加需控制在预算执行半年之后,确实由于定额标准不够合理造成经费不足的,经过法定程序后才可办理。


(五)抓好配套改革。一是与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相衔接,逐步将部门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统一管理,防止资金体外循环,保证预算执行的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二是加强非税收入改革,从源头上堵塞漏洞;三是加大“金财工程”的建设力度。尽快建立以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收付为核心的政府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并加大对单位的培训、指导力度,使部门预算软件和财政部门内部使用的其他软件能配套使用。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继续推进,财政资金的使用应更加体现公共财政的需要,可集中财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兴办一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效益好的大事实事,使财政工作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章来源:财会通讯      (责任编辑: x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广东省佛山市预算绩效监控改革取得实效

中国预算网

属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本站 .

粤ICP备11052838号-1  |  邮箱: info@budgetofchina.com |  电话:0755 3301 1773  |  联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杭钢富春“中国预算.com”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