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预算报告表述了财政收支状况和财政工作重点。因此,初看起来预算报告是一个总报表。但如果我们透过报告里的数字和承诺,可以看到的是种种理念。应当认识到,恰恰是这些理念支撑着中国财政的发展、决定着财政改革的方向、制约着纳税人的公共服务享用水平,拙见认为,今年的预算报告至少体现了如下3个理念:
第一,稳健理财。2004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26355.88亿元,增收4640亿,增长21.4%。如此高的增长率,改革26年当中是少见的。按常理、按实力,应当说可以敞开口子办更多的事、新辅很多摊子、承诺更多的经常性支出。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的财政管理者在冷静地分析收入形势、清醒地认识增收因素的基础上,没有把超收的钱用在铺新摊子,而是更多地用在了还历史欠账和促进社会发展上了。其中:中央财政把超收的钱中的1275亿用在出口退税欠账还账上,404.8亿用在了退耕还林历史挂账还账上。另一方面在抗灾救灾上花了133.7亿、在支持企业关闭破产补助上花了30亿、增加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上花了30亿。正是这种超收使用思路,使得2004年的支出增长率增长15.1%,比收入增长率少了6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正在采行稳健理财的理念。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中国在种种扩张支出的呼声压力下连续实行了多年的扩张性理财观念,这种阶段性扩张使中国背负了长期性包袱,上万亿的负债需要我们花至少十年的时间来归还,而负债的惯性又要使我们再度负新债,又要花较长时间归还,如果我们再把近万亿的地方政府的乡村和城市建设负债考虑进去,负担更是令人焦虑。很显然,财政的风险与日在累增,我们必须冷静,要看到,财政风险就是政府风险,政府风险就是全国人民的风险,我们不能等到财政风险挤压出可怕的高通货膨胀率再反过头来治理财政风险,到那时,拉美国家的财政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再传导出社会大动荡的局面就会在中国重演。中国政府和人民是不能面对这种格局的。可见,稳健理财的理念有必要采行,也有必要持续,而2005年的预算继续压缩赤字和国债恰恰体现了这点。
第二,对纳税人负责建立节约型政府,尽管2004年财政收入高速增长,2005年财政收入预算将达29255亿,预算报告在阐述这两年的工作重点时都把支出管理改革放在突出位置。2004年中央财政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在人事部等5个中央部门进行了实物费用定额试点;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突破2000亿,资金节约率达10%;40个中央部门及所属2600多个基层预算单位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2005年将积极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实施项目预算滚动管理;在中央部门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中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力争使政府采购规模达到2500亿;积极推进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试点工作。这些措施表明,中国的财政改革已转向以支出管理体系再造为重点,在财政收入形势好的条件下,路线没有变,表面上看去,这与以前所提的增收节支的理财观念没什么两样,实际上则不然。过去常说的增收节支是一种在即定支出管理制度不变前提下的寻求资金节约的治标之策,而现在的支出管理改革是要在重构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合理使用财政资金的长效机制。必须认识到:这是我国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必然选择。本质上是要对纳税人负责,花好公众的钱,体现的是财政的钱是人民的钱、政府理财是受人民委托的理财行为的理念,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无权随意花钱,中国必须建立节约型政府,节约型政府是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门。然而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恐怕比收入改革更难。因为支出管理改革势必触动部门“利益”和首长“利益”,说深了就是要触动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即定权力结构和分配结构,可见,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就是政府体系的完善,是建立节约型政府的前提。
第三,更多依赖税收手段落实宏观调控。中国连续7年采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就是利用支出扩张来调控宏观经济态势。现在我国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这种转向意味着调控手段的重新选择。2004年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财政开始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分步取消农业税的政策;为配合中央的宏观调控,又适时调整房地产行业的有关减免税政策;2004年在东北地区部分行业进行增值税转型试点;2005年将继续落实取消农业税政策、继续推进增值税转型,同时要研究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制改革。所有这些表明,国家财政实施宏观调控已经确立了更多依赖税收政策的理念。必须看到,这是针对我国现阶段财政状况和宏观经济势态而采取的一种务实的选择。因为现在这种减税色彩较浓的税收政策,既可以削减总需求,又可以有选择地扶持某行业和社会群体的发展,从而确保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稳步发展。
文章来源:财科所外网 (责任编辑: z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