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基于乡镇预算的民主实验正试图走得更远。
上月底,温岭市所属的新河、箬横、泽国、滨海、大溪等5个乡镇先后举行人民代表大会,均对其所在乡镇“年度财政预算”进行了民主恳谈。温岭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距离杭州300公里左右。
自2005年8月,新河镇率先在全国发起 “乡镇财政的阳光实验”(参见本报2005年8月8日《乡镇财政的阳光实验》一文)后,被学界认为“中国乡镇财政公共预算的改革”,正扩大到温岭市的大部分乡镇和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
这种将协商民主与预算审查结合的“参与式预算”,是指人大代表和普通民众,可以在镇人代会上参与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审查,对政府的预算发表意见,并促成政府预算的调整。这被认为是建立透明、民主的公共预算的发轫。
经过3年时间的阳光试验,如今温岭多个乡镇人代会“参与式预算”更加规范,除官员与代表对话预算外,首次增设修正议案“代表辩论”、议案由代表公开票决等,而这些正在驱动温岭民主实验升级。
代表:“我对不起他们”
2月24日,一场辩论正等着新河镇117名人大代表。他们不会想到,最后的结果是“反对派”占据上风。
在这次新河镇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就“长麻路改造”和“老城区改造”两项修正议案进行公开辩论并票决结果。
此次新河镇“参与式预算”的创新之举,是对由5人联名的修正议案票决之前,增设代表辩论环节。
当天下午两点,在新河镇人大副主席娄建荣的主持下,一场来自基层人代会的民主预算辩论,在方言和普通话的交杂中拉开了帷幕。
首先,议案发起人之一赵建华上台用方言对“长麻路改造”做说明。他说,长麻路连接3个村庄与景点,大量的车流让这条石块路损毁严重,建议对长麻路进行道路硬化,改造经费由原来的100万元增加至150万元。
随后进入辩论环节。经过十几秒钟的沉默后,第一个人大代表站起来,还没等工作人员递话筒,就用方言说,长麻路一定要改(道路硬化),村民出行很不方便,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批分期整改。
话音刚落,第二位代表就大声反对说,石块路要保留原貌,不要改成水泥路,整修一下做成一条步行街,不更有特色?这位代表发言后,会场上很多代表立刻私语起来。
在这场辩论中,近10位人大代表在半个小时内就“长麻路改造”发表意见,彼此观点针锋相对。
“这种(辩论)工作方式比较好,以后别的工作也可通过这种形式。”新河镇党委书记朱宝卿在大会上表态说。
最后的投票结果出人意料,因反对票数超过有效票数的50%,“增加长麻路改造经费”这项议案被否决。
同时,“增加老城区改造支出”也被高票否决,“反对派”认为,周边村的教育等要比老城区改造重要得多。大会结束后,当记者问及议案发起人吴笑菊的感受时,她哭着说:“我对不起他们(选民)。”
据了解,这两个议案已经提了3年,一直未能通过。
民主恳谈的主要推动者、温岭市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陈奕敏认为,在议案表决前,假如没有辩论这个环节,其他人大代表就不清楚这议案是否理性,是否更重要,能否得到全体人大代表的认可。“通过辩论后,代表就可以充分地比较,最后作出自己的选择。”
据了解,通过“参与式预算”,新河镇的预算在2005年调整了300多万元,2006年调整了600多万元,主要增加了道路、教育、医疗等民生方面的开支。
专家:“大不一样了”
陈奕敏认为,让每个乡镇上百名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到议案辩论中来,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
“大不一样了。”长期跟踪温岭民主恳谈的世界与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凡说,经过3年时间的磨炼,新河镇的预算民主恳谈已经越来越规范,尤其是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村民的心态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刚开始的时候,面对百余名人大代表,镇领导在回答提问时,显然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回答空泛而无实质内容。甚至有领导意味深长地说,你们还有问题吗?结果代表都不敢提问题了。而那些来自农村的基层人大代表对预算知识知之甚少,问的问题也多与预算无关。
基于上年 “参与式预算”经验,2006年新河镇领导回答代表提问时就不再出现暗示性的语言,一些领导人私下里说,“多数代表问的问题,我们都考虑到了;没考虑到的问题,听到也有好处,不会那么慌了”。
人大代表的问题也具有针对性。一位代表说,他的建议被政府采纳后,感觉说话还是有分量的,“不像以前提了也没用,反正他们又不会听的。”
官员对这种人大代表的“质询”也更加习惯,甚至还鼓励说:我们还有时间,你们还有问题吗?结果,代表就接二连三地发问,官员则回答自如。
尽管如此,由于政府和代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充分,还是出现了一个意外。2月24日下午,在新河镇人大会场,部分代表提出的“关于增加塘下片教育资金投入”的议案,因为没有被人大主席团采纳,满脸通红的十几名代表以退场的方式表达心中不满。
在会场门口,一名退场的人大代表愤慨地说:“可以用350万元的资金用于公园建设,为什么就没有钱支持孩子的教育?”
对此,镇政府官员解释说,塘下中学在今后3到5年内将撤并至附近中学,所以现在无法在教学楼等重大项目上加大投入,但这不意味着不投入,如对塘下中、小学急需的项目还会继续给予资金支持。最后,在镇领导的劝说下,这些退场的代表返回会场。
对看似削减了政府权力的 “参与式预算”,政府官员也表示了认同。“这种参与式预算民主恳谈,对政府工作反而是一个很大的支持。”新河镇镇长郭海灵说,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政府预算更加合理、科学。
郭海灵坦言,实行“参与式预算”后,如今跑来向他要钱的人比以前少了很多,因为人们知道政府把钱花在什么地方了。
但这种观点在官员中还没有形成共识。一位乡镇人大领导说,在“参与式预算”推进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乡镇领导都愿意搞,因为这将增加政府的工作压力,“他们宁可要效率,也不想要民主,怕招来那些难听的骂声。”这位官员说。
官员:“绝不能倒退”
事实上温岭的 “参与式预算”改革,是将民主恳谈与预算审核结合。
温岭的“民主恳谈”起源于1999年。那一年,浙江省把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试点放在温岭。鉴于此,陈奕敏建议尝试让领导与群众对话,谈话内容大到投资环境,小到邻里纠纷,程序比较简单。随后,温岭市制定了相关条例,将“民主恳谈”推广到更广领域。
在众多专家学者的积极推动下,2004年温岭市决定将 “民主恳谈”这一模式嵌入到政府机制中,选择的突破口就是 “乡镇政府的财政预算审核”,让人大代表、村民参与到乡镇“花钱计划”上来。
2005年,“参与式预算”在新河镇率先推行。3年后,温岭市“参与式预算”呈现“星火燎原”之势,不仅在新河、箬横、泽国、滨海、大溪等5个乡镇细化推广,而且还在市政府交通局进行审查监督。
“以后还会继续做下去。”温岭市人大财经工委主任何培根说,计划明年参与实验的乡镇达到7个,占全市乡镇支出的70%左右。他同时主张更多政府职能部门——如教育、城建、农业等预算支出占全市总支出很大比例的部门——应进行“参与式预算”改革。
经过3年时间的磨炼,温岭的乡镇“参与式预算”更加规范成熟。陈奕敏说,在人代会前,政府会请专家给代表培训,一年有一两次;在会议期间,增加议案辩论环节,让代表权衡哪些事情更重要,哪些议案更急需办理,并采取无记名票决。“这样就克服了代表的从众心理。”他说。
在新河、箬横镇人代会上,共有3个议案经代表辩论后票决出结果,但对原本打算票决的年度财政预算案,则临时改为举手表决。新河镇政府一位官员说,之前两个议案已被否决,一旦年度财政预算再被否决,对镇政府官员来说“面子上过不去”。
事实上,一些领导对此改革一直心存疑虑,理由是代表提的意见太多,政府受不了。
改革得以推进,有赖于该市新任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明的支持。张学明此前曾担任过温岭市委书记和政协主席,在温岭颇有威望,2007年1月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他上任后公开表态,“参与式预算”不但要继续搞,而且要在全市铺开,并逐步过渡到市一级。
而之前,由于主要领导更换,新河镇民主实验曾险遭 “人走政息”的困境。张学明的表态,让温岭的“参与式预算”出现转机。一些镇政府领导也表示,“改革有瑕疵,可以不断完善,但是绝不能倒退。”
为让“参与式预算”制度化,2007年新河镇人代会通过了 《新河镇预算民主恳谈实施办法(试行)》。今年箬横镇人代会也通过《“参与式预算”实施办法(试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浦兴祖教授认为,这些办法旨在预防因主要领导的更换出现“人走政息”的现象。
世界与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凡认为,前三年,人们担心的是新河“预算民主恳谈”会不会死,会不会人走政息。“如今看来,这项改革已被地方政府所接受。”但他同时认为,“从目前看,温岭预算改革走向全国的难度很大。”在官场潜规则下,一些地方领导不愿意做别人做过的改革,况且还是涉及敏感的财政预算问题。
浦兴祖教授更为关心的是改革身后事——预算大幅度调整是否合理科学?预算执行能否及时审计?执行不到位,有没有追究责任条款?这些问题,当地官员现在还无法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尽管如此,李凡认为,温岭“参与式预算”改革是地方政府预算走向公共预算的第一步,这种将民主恳谈与人代会结合的方式,使民主恳谈从原来政府设定议题的咨询式对话,变成了民意的真实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