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8日在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云南省财政厅
一、2007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全省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86.5亿元,比年初预算数增加50亿元,增长11.4%,比2006年决算数增加106.5亿元,增长28%。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133.6亿元,比年初预算数增支123.9亿元,增长12.3%,比2006年决算数增支240亿元,增长26.9%。财政收支均超额完成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全省地方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37.1亿元,比年初预算增加41.7亿元,增长43.7%,比2006年决算数增加49亿元,增长55.7%;地方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36.5亿元,比年初预算增加40.1亿元,增长41.6%,比2006年决算数增加59.1亿元,增长76.4%。
(二)省本级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省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7.1亿元,比年初预算增加22.1亿元,增长26%,比2006年决算数增加24.3亿元,增长29.4%;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58.2亿元,比2006年决算数增支45.1亿元,增长21.2%。
省本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56.5亿元,比年初预算减少4.2亿元,下降7%,比2006年决算数增加1.9亿元,增长3.4%;基金支出完成40.7亿元,比年初预算减少5.8亿元,下降12.4%,比2006年决算数增加6.8亿元,增长19.9%。
二、2007年全省财税工作情况
(一)狠抓增收,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2007年,各级财税部门紧紧抓住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机遇,积极开辟财源,坚持依法治税,加强收入退库管理,有效堵塞“跑冒滴漏”,狠抓财政增收。认真清理了2004年以来出台的各项非税收入政策措施,完善了探矿权与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管理办法及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拓宽非税收入增收渠道。2007年,全省税收和非税收入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近10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财政支出增幅创分税制改革以来最好水平。
(二)把握重点,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全省经济建设支出完成210亿元,比上年增长24.2%,支持了全省交通能源、农林水利、教科文卫、生态环保、城镇发展等领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省级安排资金11亿元,支持了30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和8个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支持了121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快培育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支持和鼓励我省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积极支持地方金融企业投融资平台的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了我省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困难。
(三)支持“三农”,促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7%,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能源、人畜饮水、农业科技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畜牧产业、村容村貌整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数字乡村”工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项目的扶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农口事业管理体制和农垦体制改革,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省级下达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14.8亿元,及时拨付农村综合改革所需资金,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筹集资金28.4亿元,落实各项直补政策,并采取“一折通”发放,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生产、保护生态、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省财政筹集安排扶贫资金19亿元,比上年增长22%,重点实施了9951个村的整村推进、3万农村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30万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扶贫项目,解决和巩固了6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11亿元,加快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筹集资金2.1亿元,新建农村沼气池20.68万口、农村节柴改灶14.4万户;筹集资金4.88亿元,解决了13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多渠道筹集资金10.74亿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了中低产田71万亩,建设了优势农产品基地65万亩,重点扶持了46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
(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省教育支出完成19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重点支持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省筹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资金23.75亿元,免除61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向261万名贫困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向200多万名寄宿制贫困学生提供生活费补助,排除中小学危房80万平方米,进一步提高农村和县镇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两基攻坚”继续推进,全省新增5个“普九”县。全省医疗卫生支出完成77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支持140个乡镇卫生院和5800个村卫生室建设,加大城市社区卫生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条件。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开展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全省社会保障支出完成169.9亿元,比上年增长26.9%,保证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实现对76.5万名城市低保对象的应保尽保,因物价上涨对城市低保对象实行了动态补贴和临时救助,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全面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省财政安排资金5亿元,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安排资金5230万元,支持10万平方米廉租房建设,及时发放租赁租金补贴。安排资金2100万元,重点加强了社会福利、救助设施建设。多渠道筹集救灾资金7.49亿元,支持了宁洱等灾区恢复重建。科技、文化、体育、传媒和计划生育支出完成39.6亿元,重点支持了“科技富民强县”、“科普惠农兴村”、“科技进村入户”和重大科研等工作,改善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条件,支持备战北京奥运,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实行农村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
(五)关注基层,增强县乡财政保障能力
进一步调整完善了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六奖一补”办法和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绩效综合评价办法,进一步提高了资金分配的透明度。安排一般性转移支付及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补资金44.9亿元,比上年增长41.7%,进一步巩固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成果;安排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118.64亿元,比上年增长30.4%,确保了公务员工资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安排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加快了民族地区发展。省财政安排县域经济发展扶持资金1亿元,兑现考核奖励资金3.41亿元,重点扶持了154个县域经济发展项目,进一步增强了我省县域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安排补助经费9.1亿元,着力解决贫困地区政法机关的装备、维修和办案经费不足等问题;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基层人大、政协改善办公条件;补助基层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经费2250万元,确保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筹集安排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2.75亿元,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繁荣稳定。
(六)深化改革,努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继续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强化预算编制管理,启动了经济支出科目预算编制工作,创新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方法,试行由预算编审委员会民主审议和编制项目支出预算。进一步明确了省级财政追加支出预算的范围、申报和审批流程,规范了省级财政追加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全省纳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部门达4378个,纳入改革的基层预算单位8305个,纳入改革的财政性资金总量为625.2亿元,比上年增长57.8%。全省政府采购规模突破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政府采购效益逐步提高。认真清理核实省直机关单位津贴补贴发放项目、标准和资金来源,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进展顺利。全面开展了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为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奠定了基础。清收世行、亚行贷款项目到期债务8.87亿元,安排奖补资金3亿元用于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在全省率先建立偿债准备金,为启动化解政府性债务工作做好准备。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创新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思路,强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利用国库支付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对财政资金安排使用进行适时监控。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专项资金调研,摸清了各类专项资金到位及使用效益情况,为今后加强管理提供了依据。深入开展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探索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高效规范的财政、财务新秩序。
三、2008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2008年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和省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好中求快、稳中求进,按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的要求,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深化财税改革,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狠抓财政增收,着力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加突出“三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上述指导思想,2008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574.1亿元,比2007年快报数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303.6亿元,比2007年快报数增长15%;省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10.2亿元,比2007年年初预算增长29.6%;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31.8亿元,比2007年年初预算增长28.8%。
四、2008年财政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努力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深入研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合并、跨区域经营企业税收转移和利益分配等问题,进一步加强重点税源的监控,严格执行减免税政策,努力培植、巩固财源,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征管效率,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不断完善非税收入政策体系,强化非税收入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足额规范地收取“两权价款”、国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和国有资本收益,编制省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积极探索和推进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方式改革,研究落实土地收入各项政策,确保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本级地方政府基金预算管理,使这些非税收入真正反映到财政增收上来。支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
(二)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着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
2008年,省本级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2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继续改善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突出支持规模化专业化农业生产,支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广农业科技,加强农民培训,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全省筹集资金28.4亿元,认真落实面向农民的各项直接补贴政策和扶持生猪、奶业、油料、橡胶生产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省财政安排扶贫资金5.2亿元,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全省重点支持9000个村的整村推进,实施1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完成3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努力解决50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安排资金2.5亿元,继续支持实施好各项惠农民心工程,积极支持发展村集体经济,让广大农村群众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突出支持重点,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三农”,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以化解农村“普九”债务为突破口,逐步妥善清理、化解基层政府性债务。
(三)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认真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积极运用财政政策和资金,大力支持粮油肉等农产品生产,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做好储备物资投放等相关财政工作,促进市场供求平衡和物价基本稳定。二是继续支持打牢经济发展基础。省财政年初预算安排经济建设支出18亿元,比上年增长44%,确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水利、能源、交通、环保等领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增强全省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三是注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积极支持发展壮大旅游、现代物流等第三产业,努力实现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四是努力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以提升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的科技优势为着力点,重点支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发展后劲足的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五是着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节能减排,加快健全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支持“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建立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支持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场改革。
(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大幅增加教育投入。省本级安排教育支出29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免费提供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教科书,进一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学生生活费和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认真落实大中专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继续实施80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改造,推动教育公平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大力支持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省级安排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35.7亿元,比上年增长33.9%,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优抚对象及部分军队退役人员生活补助政策。三是大力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省本级安排医疗卫生支出22.2亿元,比上年增长45.3%,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补助标准,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范围,构建以乡镇卫生院为主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四是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进一步健全我省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省财政继续安排资金5000万元支持廉租房建设。五是大力支持科技文体传媒等事业发展。省本级安排科技支出6.1亿元,重点用于改善基础科研条件,支持重大科技攻关,积极引导科研成果向服务企业发展、服务农业生产转化。省本级安排文化、体育、传媒和计划生育支出4.22亿元,重点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计划生育奖补政策。六是促进社会稳定。继续增加投入,进一步加强基层政法基础建设,改善政法部门执法条件,支持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深入开展;筹集安排资金5亿元,实施10万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筹集安排资金,积极支持抗灾救灾工作,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五)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一是逐步建立省以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和完善激励约束政策,支持建立县级最低财力保障机制、省以下财力差异调节机制和重点支出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和深化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规范乡镇财政管理。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省对下综合绩效考核评价办法,继续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促进财政资源的科学、合理、透明、高效配置。二是全面推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善支出标准设定。加强省级项目库建设,优化编制流程,细化项目支出,促进部门预算编制更加科学、精细、公开、公正。建立健全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互动机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全面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继续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政务公开,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建立健全覆盖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问效机制。三是坚持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完善省级财政安排的各类考核奖励和专项工作经费管理办法,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制定全省专项资金整合方案,调整、盘活存量资金,减少资金闲置浪费。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严禁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违规修建楼堂馆所,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行为,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