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2-04 来自:天津网作者:huang - 小 + 大
今年,国务院要求中央单位务必在6月公布“三公经费”。可根据新华社调查,即使在国务院规定的6月大限之后的一个多月,88家单位中仍有外交部、国务院预防腐败局等10家无动于衷。更耐人寻味的是,“三公”数字的过程中,没有几个部门选择高调亮相,有的选择在深夜或周末发布,有的单位即使发布也是埋藏在官网的角落深处。尽管国务院一再要求压缩“三公经费”,仍有不少部门的经费不降反升。像2011年财政部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预算就比2010年实际支出增加了580万,增长近14%。
所以,国务院此次要求的县级以上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看起来很美,执行起来面临的困难不会少。首先,规定仅要求县级以上政府需要定期公开,并没有明确期限。所以,是每一年还是每半年公开一次?每年几月几日前必须公开?不公开会受到何种处罚?不难想象,中央各部门的预算公开之路都是如此羞羞答答,要是没有制度保障和地方政府的强力推进,县级以上政府的公开之路很难准时准点。
其次,“三公经费”公开后,如何深入浅出地让百姓看懂,也是个大问题。今年一些中央单位公布的“三公经费”,就让人如看天书。众所周知,“三公经费”专业性极强,即便有所说明,但作为外行的普通百姓也只能是看个热闹。可就连这说明,有些单位也都懒得交代。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说明就一句话——“2010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数为通过当年财政拨款预算和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不仅让人完全不懂,连通读一遍都有难度。而国管局在介绍公务接待费去向时仅说“用于我局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支出”,说了就跟没说一样。
问题是,政府部门通俗易懂地公开“家底”,并非难事。比如我国香港地区,就以政府财政预算公开透明而著称。其一个部门在网上公开的财政预算情况、支出情况竟然能多达数百页,细化到了“一张公务用纸”“一张桌椅的维修”等科目。这种情况下,公款吃喝之类的消费显然是无处遁形的。
还有,“三公经费”公开如何确保真实、防止弄虚作假,更是个关键问题。有个现象值得注意,一些不大起眼、看似“清水衙门”的单位,“三公经费”出人意料地高,而一些人们眼中的实权单位,公开的预算却低得让人生疑。对此,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因为手握大权的单位往往都有有所求的“下家”负责买单。还有一些单位则是在数据报表上打起了太极,要么将“三公经费”打入“其他支出”的科目,要么将其藏身各种会议费用中。总之,“移花接木”的目的就是为了账面好看。所以,如何加强监督,是否可以通过统一格式的示范文本来约束各部门胡乱做账,需要有关部门出台可操作性的细则。
说来说去,政府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固然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归根到底,还是各级政府部门想不想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所以,从制度层面上务必要详尽明白地规定清楚,不给有心人以空子可钻。这样,财政预算公开,才能真正不负民意的期待。
原文地址http://www.tianjinwe.com/tianjin/tjxwcg/201111/t20111123_4648214.html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