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9-02 来自:《民主与法制时报》作者:huang - 小 + 大
公共预算公开有了良好的开始。下一步,中国公共预算将如何走?
吴君亮,50岁,深圳君亮资产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2006年,其出资创办了公益性网站“中国预算网”,并组织志愿者团队,大力推动中国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的公开;2008年,其多次申请财政部、卫生部等部门查看预算,并成功获得深圳市财政局获批查看预算的机会,由此引发了一场民间推动的公共预算公开行动,他也因此获得2008年部分媒体的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申请预算公开第一人”、“政府财政预算公开破冰人”。
11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对“三公”经费(公车、公款接待、公款出国)等涉及大量政府与公务员的公务支出拟纳入预算管理,明确要求县级以上政府的“三公”经费预决算定期公布,禁止挪用其他预算资金用于“三公”支出。
这也是自今年3月份以来,中央和国务院推动“三公”经费公开又一举措。3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中央各部门“三公”经费公开。
事实上,与中央部门相比,各级地方政府的“三公”支出更是一个关注焦点。
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求地方政府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公开“三公”经费。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各地财政预算、决算以及“三公”经费支出,“公开的内容要详细全面,逐步细化到‘项’级科目”。
但从目前的“三公”公开情况来看,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多年致力于推动公共预算公开的吴君亮表示,“三公”经费公开并非难事。我国的公共预算改革从1999年开始以来,在技术设计上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神秘的“三公支出”,在预算编制中其实一直都有相当明确的科目。公开这些支出,在技术上已非常简单,只需打开电脑,动几下鼠标。
此次国务院出台的《条例》能否让“三公”经费公开成为地方政府的常态工作?“三公”经费怎样公开才能更细致,老百姓才能看得懂?为此本报记者(以下简称“时报”)专访了有“中国申请预算公开第一人”之称的吴君亮。
公开是最好的监督和制约
时报:11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要求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定期公布“三公”经费的预算、决算和绩效考评情况。对此,您怎么看?
吴君亮:这是个好事情,国务院一直在大力推动信息公开,尤其是老百姓密切关注的信息,国务院在推动信息公开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近一两年在增强。国务院多次强调,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同时也强调对“三公”消费的公开。这次又推出《条例》,这是一个正面的事情。
时报:从预算公开的角度看,此举是否迈出很大一步?
吴君亮:预算公开是个大的要求,它下面有很多具体的内容。“三公”消费,是预算的一部分。现在,在公开整个部门预算的同时,把它单列出来,这在公共预算公开方面是个更具体、细化的过程。
时报:您认为,为什么把“三公”经费单列出来?
吴君亮: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国务院可能意识到,从有效使用公币这个角度来讲,“三公”消费中低效率的支出、或者不当支出的比例比较大。这个情况比较严重,公开是最好的监督和制约。
另一方面,民众对这个数据有强烈的愿望去了解,因为民众很多时候是从“三公”消费的不当使用中,感受到社会不公。“三公”消费处理不好,就容易体现出不公。
时报:国务院最近在紧抓“三公”消费,今年,中央部门除了外交部和国务院港澳办没有公布,其他都公布了。您怎样看待此事?
吴君亮:我们认为,中央部门的公开总体还是可以的。但是这几个特殊的部门不公开还是得有个说法。政府部门要规规矩矩地做事,要有法可依,照章办事。这几个部门不公开,一定要有援引哪条法律,哪款法律,不能语焉不详,得让老百姓信服。
另外,如果没有直接向社会公开,可以间接向社会公开。比如,可以向人大的某个委员会或者某个机构公开,这个机构再向社会发布一个意见:这些部门向我们公开,有没有发现“三公”的不当使用。这样才能依法治国,老百姓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
配套的细化工作更重要
时报:从目前“三公”公开的情况来看,普遍比较笼统,怎样才能更细化?
吴君亮:国务院公布的《条例》还不尽完善,还应该更完善。
第一,公布“三公”消费,应该有配套的细化措施,而这个细致的程度,应该能符合老百姓知晓内容的程度。第二,还应该有“三公”消费配套的指南和标准。“三公”不可能是随便使用的,总得有个标准。例如,接待费用是不是应该更细化。香港规定,哪一种公务应该是多少,而且公务接待是不能吃鲍鱼和鱼翅的,像白兰地不能出现在公务餐上。内地是不是也应该有这样的规定?
如果像以前这样笼统地公开,时间长了,可能会造成负面效果。大家觉得你公开了,态度不诚恳,可能会乱猜乱想。还有,模模糊糊的公开和不公开差不多,监督的力度也会大打折扣。以前讲,魔鬼是藏在细节里的。如果没有细节,只是粗粗略略的公布,只会留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给想钻空子、占便宜的人留下漏洞,另一个是增加了老百姓对政府的怀疑和不满。
如果公开得一目了然,就打消了老百姓的顾虑和疑问,这也达到了公开的真正目的。公开是为了监督。现在第一步,公开态度是好的,但里面的工作做得不好的话,这个初衷和本意可能会打折扣。公开的目的达不到,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所以,配套的细化工作,是更重要的。
时报:除了公众的监督外,《条例》里还提到财政、审计、监察、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的监督职责。
吴君亮:不管是审计也好、监察也好,如果没有详细的标准,就算去执行、处罚也无法可依,查到了又能怎么办呢?所以政府应该在这方面花些心思,制定一些可操作的配套法规,违反了标准,应该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时报:有老百姓反映,政府公布了账本,但是看不懂。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吴君亮:老百姓看不懂,首先是政府的责任。本来预算就是个账本,没什么技术含量,如果老百姓看不懂,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态度有问题,成心不让老百姓看懂;第二是,工作不够细致,没有想方设法让老百姓看懂。“三公”预算也是有同样的问题,看不懂就说明他公布的不细致,没有详细的解释。
公开不仅是结果,还要有过程
时报:近两年国务院推动公共预算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大,就您个人而言,向政府部门申请预算公开时的阻力有没有变化?
吴君亮:一方面,是在减少,至少现在申请时,没有人再跟你说“涉及国家机密不公开”,这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但另一方面,公开的不详细,你也没有办法。原来的阻力变成现在的拖拖拉拉,不及时公开或者公开得模模糊糊、不详细。
现在让政府部门公开反而有新的障碍,比如说去年财政部公布了一个文件,要求每个部门独自公开,而原来是由财政系统统一公开。以深圳为例,深圳市级部门就有近100个,以前是财政局统一公开,现在也只有一半的部门公开了。去催促每个部门(公开),也不是办不到,但是这个工作量就太大了。我们统计了一下,今年广东省的公开情况非常不尽如人意,广州市和深圳市还稍微好些,但也只有不到一半的部门公开了。有些城市根本就没有公开。每个城市平均有近百个部门,你有多大的力量让他们公开。
时报:据您观察,地方政府的部门预算公开得如何?
吴君亮:北京做得还算是好的,北京的公共预算公开,无论从时间的及时性和内容的全面性,都不错。上海做得也可以。但大部分省市这方面的工作还欠缺,因为没有一个上强有力的问责机制。如果不公开,一把手就下去,公开了但不细致,部门负责人就下去。如果有这么两条,肯定能公开得清清楚楚。
时报:11月16日,国务院原则通过了《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并公布了《预算法》修改的原则。这对包括“三公”在内的公共预算公开是否会起到积极作用?
吴君亮:会起到一些,但可能有限。从我目前了解的细节看,与1995年预算法相比,提到了公开,但我觉得可以提得更细。另外,预算制定的过程,公众有权参与和知晓,这里面没有涉及,是个遗憾。
预算公开不仅仅是制定的结果要让公众知道,制定的过程公众应该也有参与。预算的全过程,从预算的制定、审议、批准到最后预算的执行,包括到决算的过程都应该是全开放的。公开结果是很重要的,但仅仅公开结果是不够的。
11月24日,广东省财政厅首次向媒体公开了省直单位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情况。2010年省直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合计10.44亿元。
2011年7月20日,北京市财政局局长杨晓超向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北京市2010年市级决算的报告》。经汇总,2010年北京市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11.3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1.3亿元;公务接待费0.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9.1亿元。8月15日,北京市44个部门也开始公布各自的“三公”经费账单。
上海市也紧随其后,公布了2011年上海市级单位“三公”经费预算合计11.1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1.95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预算5.85亿元、公务接待费预算3.3亿元。
同样,陕西省政府也在今年选择了10个省级部门试点公开“三公”经费,并公布了2010年省级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为7.27亿元,其中出国(境)经费0.29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4.93亿元,公务接待费2.05亿元。
而在2011年8月,四川省明确,从明年开始,将全面公开省级“三公”经费开支,包括上年决算和当年预算,并同时推进各市县的“三公”经费公开。
原文地址:http://www.mzyfz.com/cms/minzhuyufazhishibao/shendu/shiju/html/1250/2011-12-05/content-232227.html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