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透明 - 更好的社会 - 更好的生活
当前位置: > 文章

财政政策应如何应对雪灾?

时间:2007-05-18 来自:nanfanfdaily作者:julian - 小 + 大

财政政策应如何应对雪灾? 
 
  2008-02-05 09:49:20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开放专栏  
  
  日前,席卷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暴雪天气,使中国经济与宏观调控都遭受了严峻挑战。据统计,截至1月31日,因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达到了537.9亿元,此外还有许多间接影响,例如导致当前物价上涨压力进一步增加,同时可能在短期内拉低GDP增速。

  虽然从总体上看,雪灾对长期经济趋势的影响有限,更多是短期性冲击。然而,考虑到一方面雪灾客观上增加当前宏观经济的“滞涨”风险,另一方面也显现出经济运行中的某些深层矛盾。因此,有必要在未来宏观调控中,根据经济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政策重点与实施路径。近日,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正是表达了这种政策理念。在实践中,金融当局已决定要向受灾企业和个人提供紧急贷款,如国家开发银行就发放了3.1亿元应急贷款,而据悉1月份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也已超过1万亿元。这就表明了政策调控的艺术与灵活性,即在2008年货币政策整体从紧的情况下,当前需根据现实要求来暂时降低从紧力度。

  同样,面对暴雪危机,更需要从财政政策角度来增强其灵活性。为了应对暴雪对民生造成的短期与长期损害,当前的民生财政建设,应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政策创新。

  首先,重新把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以财政投资来引导多元化资金介入,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革开放初期,基础设施投资不足被公认为是增长的瓶颈。1997年开始的积极财政政策,大力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成为近年来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基础。但在2003年后,随着经济出现过热迹象,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淡出,基础设施投资也不断下降,“压投资”成为近年来的调控重点。在雪灾中,交通运输和电力供应方面呈现严重瓶颈,再次说明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仍然巨大,尚未达到与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相匹配的水平。这样,为避免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在出口增长可能会下降较大、消费增长仍有限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必须避免投资的较大下滑,尤其要重视基础设施投资在灾后重建中的必要性。当然,重视基础设施投资,并不是要回到完全依靠财政的状况,而是利用财政投资为主导,逐渐放开市场准入,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引入多元化资本,在竞争与合作中,提高投资效率与规模。

  其次,增强财政的危机应对能力,以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来帮助地方渡过难关,同时引导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共同完善。一方面,应对雪灾危机需要政府财力的保障,我们看到,财政部为这次雪灾救助已累计拨款达4.31亿元,如1月25日,财政部宣布安排2800万元,用于灾区民众紧急转移安置。整体来看,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落后,表明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严重不足。这不仅涉及到改革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迫切性,而且也要考虑推进分税制改革,通过市政债券、财产税创新来为地方提供与事权相应的财权等。另一方面,在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时,必须把商业保险纳入改革轨道中。因为政府社会保障更多是发挥“内在稳定器”作用,解决社会背景下的民生保障。而对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民生,则更需要商业保险的介入,如巨灾保险。截至1月31日,保险公司累计预付赔款仅3.5亿元。遭受自然灾害时,我国的保险赔偿仅接近5%,难以满足巨灾保障需求,而该数据全球平均为36%。只有实现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共同完善,社会保障才能充分覆盖民众面临的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

  应该说,雪灾增加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在众多压力与挑战下,要充分发挥民生财政的作用,从宏观上要保障经济增长、维持就业和社会稳定,以此作为从紧货币政策的补充,促使经济“软着陆”。从微观上要为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并加快构造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应对危机中的公众福利损失。

  □杨涛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广东省佛山市预算绩效监控改革取得实效

中国预算网

属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本站 .

粤ICP备11052838号-1  |  邮箱: info@budgetofchina.com |  电话:0755 3301 1773  |  联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杭钢富春“中国预算.com”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