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透明 - 更好的社会 - 更好的生活
当前位置: 地方预算 > 文章

北京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时间:2011-08-09 来自:北京市财政局作者:San - 小 + 大

 

关于北京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1年1月16日在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北京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北京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市第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共北京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任务,认真执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市第十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的各项决议,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圆满完成了全年预算任务。

  (一)全市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353.9亿元,完成预算的106.6%,增长16.1%;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446.2亿元,完成预算的106.3%,增长14.6%。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457.0亿元,增长123.5%,完成预算的294.6%;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298.0亿元,增长173.6%,完成预算的202.9%。

  2010年,全市属地内财政收入(含中央级)完成7853.5亿元,增长13.4%。其中,中央级完成3996.3亿元,下降5.2%;地方级完成3857.2亿元,增长42.2%。

  根据《预算法》和《北京市预算监督条例》的规定,重点报告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二)市级一般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04.2亿元,增长16.1%,完成预算1226.0亿元的106.4%,加中央返还及补助192.1亿元、区县上解180.9亿元、上年专项政策性结转使用1.5亿元、上年结余34.3亿元、财政部代理发行北京市地方债券54.0亿元,收入合计1767.0亿元。市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135.0亿元,增长14.0%,完成预算1060.0亿元的107.1%,加上解中央支出79.1亿元、区县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40.3亿元、专项政策性结转下年使用8.9亿元、地方债券支出54.0亿元、划转水利建设基金13.6亿元、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6.1亿元,支出合计1767.0亿元。市级预算收支平衡。

  市级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是:增值税115.9亿元,增长17.3%,完成预算的105.1%,超额完成预算主要是得益于消费品市场活跃、汽车产销两旺、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带动增值税保持良好增势。营业税438.0亿元,增长13.4%,完成预算的100.8%。企业所得税289.2亿元,增长17.5%,完成预算的104.6%,超额完成预算主要是实体经济逐步回暖,企业利润率提高,带动企业所得税增长。个人所得税215.3亿元,增长21.1%,完成预算的111.3%,超额完成预算主要是企业用工增加,带动工资薪金、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增长。契税134.3亿元,增长30.2%,完成预算的119.4%,超额完成预算主要是房屋、土地交易活跃,带动契税增长较多。土地增值税43.2亿元,增长58.6%,完成预算的141.8%,超额完成预算主要是税务部门加大清算力度,增加土地增值税收入。非税收入42.5亿元,完成预算的97.8%。

  市级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

  1、教育支出188.1亿元,增长18.8%,完成预算的106.2%,其中:教育法定支出168.7亿元,完成预算的107.0%,超额完成预算主要是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以及增加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业市政府奖励经费等。具体是:投入93.3亿元,重点保障市属高校教育改革“三大工程”建设,优化教学环境,引导民办高校特色办学,支持高职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投入21.9亿元,重点加快中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培训等。投入49.7亿元,重点用于落实义务教育减免政策,支持改扩建30所幼儿园,加快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造,促进办学标准达标等。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体系,扩大教育资助范围,提高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标准,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城乡低收入家庭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保障困难学生就学。

  2、科学技术支出114.5亿元,增长14.4%,完成预算的102.8%,其中:科学技术法定支出49.6亿元,完成预算的106.8%。投入31.4亿元,加快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地对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学技术奖励等政策,推进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整合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落实科普益民、惠农兴村计划等。投入63.6亿元,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中关村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科技研发、金融创新、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建设。

  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2.3亿元,与上年持平,完成预算的102.4%,其中:文化法定支出17.4亿元,完成预算的106.5%,超额完成预算主要是增加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应用工程补助资金等。投入8.8亿元,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1020个农家书屋、“百姓周末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促进文化资源共享。投入1.0亿元,支持上海世博会北京活动周等重大品牌文化活动,提升首都文化中心地位。投入5.0亿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艺术生产创作,支持转制文化企业发展,激发文化发展创新活力。投入8.6亿元,丰富群众体育活动,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引导体育产业发展。投入4.6亿元,支持文物保护修缮和精品征集,推动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提升社会人文素质。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5.3亿元,增长33.0%,完成预算的114.7%。投入29.2亿元,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困难企业等离退休人员及军休人员生活补助。投入1.5亿元,落实促进就业优惠政策,加大“纯农就业家庭”转移就业援助力度,选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延长就业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培训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增强就业能力。投入0.6亿元,用于社区网络信息化运行、社会保险系统升级改造。投入0.4亿元,支持社区残障人士康复基地建设,推进2.1万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拨付供热、液化气补贴25.8亿元,保证居民安全过冬、正常用气。

  5、医疗卫生支出58.0亿元,增长19.3%,完成预算的109.9%,其中:卫生法定支出41.5亿元,完成预算的107.9%,超额完成预算主要是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费投入等。投入12.3亿元,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国家免疫规划,保障市民及时、广泛接种疫苗,增强群众身体素质。拨付12.0亿元,保障大专院校教职工、中央及市属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公费医疗支出。补助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1.6亿元,缓解区县政府医改资金压力。投入19.8亿元,用于市属公立医院设备购置修缮,改善就医条件。拨付3.5亿元,支持远郊区县非营利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高基层医护水平。投入2.9亿元,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药品监管体系建设,保证群众用药安全。投入1.8亿元,加强中医重点学科建设,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医护人员卫生技术培训,支持免费发放《青少年急救手册》,培训初级急救员10万余人,增强百姓自救互救知识。

  6、环境保护支出25.7亿元,增长14.7%,完成预算的106.2%,超额完成预算主要是增加延长居民采暖季燃料补助等。投入节能减排资金3.9亿元,奖励新能源车示范运营、节能产品推广和技术改造等。投入大气污染治理及环境保护专项资金17.0亿元,确保完成城区平房1.3万户煤改电任务,支持淘汰黄标车5万辆,加快实施城区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改造,持续改善首都空气质量。投入1.8亿元,重点用于城市排水管网维护养护。

  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6.6亿元,与上年持平,完成预算的101.0%,超额完成预算主要是增加北京市老旧房屋抗震加固经费等。拨付8.5亿元,支持城市道路桥梁日常养护、大修疏堵工程,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拨付3.5亿元,支持600个居住小区、30%的党政机关和学校开展垃圾分类示范引导活动,加快106座密闭式垃圾分类清洁站升级改造等。拨付环境综合整治资金10.0亿元,继续推进城中村建设、城市边角地和架空线入地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治理等项目顺利实施。

  8、农林水事务支出60.1亿元,增长16.8%,完成预算的103.6%,其中:农业法定支出48.7亿元,完成预算的106.9%,超额完成预算主要是加大设施农业规模化支持力度、增加农民艺术节活动经费等。投入7.8亿元,支持全市新建设施农业4万亩。投入3.8亿元,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再保险,参保农户达到26.9万户次,增强农业生产防灾抗灾能力。投入3.6亿元,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健康经营,确保首都生态安全。投入2.2亿元,支持优势农产品种质资源保护、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入2.0亿元,加快新农村建设。投入6.1亿元,支持全国水利普查,保障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拨付从河北调水资金4.6亿元,满足北京市应急用水需要。

  9、交通运输支出90.2亿元,增长1.1%,完成预算的100.7%。拨付6.3亿元,落实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政策,对城市公交、出租车、农村客运给予燃油补贴。落实百姓公交政策,投入公共交通票价折扣、运营补贴78.0亿元(此外通过其他科目等方式投入57.3亿元,地面公交、轨道交通补贴共计135.3亿元)。

  10、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59.9亿元,增长43.3%,完成预算的150.5%,超额完成预算主要是加大国有企业结构调整扶持力度,支持产业发展,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等。投入20.0亿元支持国有企业调整退出、改制重组,以及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产业中的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投入7.0亿元,推进重大项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拨付电价补贴8.0亿元,确保企业正常供电。投入5.0亿元,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等。投入1.5亿元,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外部需求。

  11、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11.4亿元,增长30.1%,完成预算的153.7%,超额完成预算主要是加大旅游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投入4.6亿元,支持旅游景点服务设施改造,免费发放“北京请您来”旅游活动门票60万张,打造北京旅游城市形象,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投入商业流通发展资金2.0亿元,落实扩大内需政策,支持全国各省土特商品进京大集、老字号产品巡展等31项促进消费活动,补助特色街、集贸市场等商业设施升级改造,繁荣消费市场。

  12、公共安全及国防支出83.0亿元,增长13.1%,完成预算的110.3%,超额完成预算主要是增加首都维稳经费等。支出重点保障政法机关正常运转和政权建设需要,支持公安部门装备配置、交通设施改造,提升执法办案水平。保障消防队站建设、高空灭火设备及特种消防车配备等,增强抢险救援能力。支持民兵、预备役训练,推进民防事业发展。

  13、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2.9亿元,增长14.1%,完成预算的113.0%,超额完成预算主要是增加北京市对口支援工作经费等。支出重点保障党政机关、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履职,开展参政议政、对外交流、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等工作。其中: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定支出2.4亿元,完成预算的106.8%。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支持开展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服务,扶持农村计划生育低收入家庭增收致富,提高人口素质。

  根据目前中央对北京市及市对区县财政体制,2010年超收增加财力84.1亿元。按照《北京市预算监督条例》中关于“市级预算超收收入应当优先用于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重点项目和其他必要支出”的规定和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要求,市级财政超收增加的财力主要用于:一是增加法定支出21.5亿元,其中:教育支出11.0亿元,农业支出3.1亿元,卫生支出3.0亿元,文化支出1.1亿元,计划生育支出0.1亿元,科技支出3.2亿元;二是增加重点项目支出26.5亿元,其中:旅游发展专项资金4.0亿元,注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10.0亿元,交通疏堵工程1.7亿元,智能交通建设经费5.0亿元,交通安全管理设施重点建设专项1.5亿元,合同能源管理地方配套资金0.3亿元,注入首创集团农投公司注册资本金4.0亿元;三是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6.1亿元,在以后年度经过预算安排使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三)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684.7亿元,增长56.5%,完成预算的314.6%,超额完成预算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超收较多。具体情况是:文化体育与传媒10.2亿元,完成预算的121.7%,主要是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社会保障和就业7.4亿元,完成预算的127.7%,主要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城乡社区事务644.8亿元,完成预算的336.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557.7亿元,完成预算的460.5%;农林水事务7.6亿元,完成预算的257.5%,主要是水利建设基金收入;交通运输1.7亿元,主要是自2010年起将车辆通行费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属于新增项目;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3.0亿元,完成预算的285.6%;其他收入10.0亿元,完成预算的126.0%,主要是彩票公益金收入。

  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609.2亿元,增长126.6%,完成预算的196.2%,超额完成预算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支出增加较多。具体情况是:文化体育与传媒8.6亿元,完成预算的102.9%;社会保障和就业7.2亿元,完成预算的121.5%;城乡社区事务560.2亿元,完成预算的209.3%,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492.8亿元,完成预算的239.4%,主要用于城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及返还土地开发成本等;农林水事务19.8亿元,完成预算的122.3%;交通运输1.5亿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0.6亿元,完成预算的41.6%;其他支出11.3亿元,完成预算的103.3%。

  政府性基金按规定专款专用。当年收入与支出不完全相等,主要是根据有关管理办法,部分收入结转下年使用。

  以上有关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详见《北京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数字是按照预算执行情况初步汇总的,在地方财政决算编制工作完成后,还会有所变化。

  (四)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情况及2010年预算执行效果

  按照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有关决议,以及市十三届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审查结果报告的要求,财政及有关部门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优化支出结构,完善预算管理,确保完成年度预算目标任务。

  1、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突出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增长内在动力。扎实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拨付油、电、气、运、粮等各项惠民补贴资金183.0亿元,增加居民收入,切实扩大消费需求。继续推进家电、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工作,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8.1万台,汽车摩托车下乡13751辆,家电“以旧换新”产品176.2万台,黄标车以旧换新12252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集中力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加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资金2.0亿元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2亿元,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加强财政资金与金融手段的配合运用,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62.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2014.7亿元,总体放大效益7.7倍。

  突出科技创新,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实施高端领军人才引进政策,继续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完善重大科技专项经费列支间接费用管理办法,政府采购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51.5亿元,积极探索建立首台(套)、首购、订购风险补偿机制,争取示范区税收优惠政策取得积极进展,促进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

  突出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市政府为民办实事资金237.0亿元,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落实促进就业优惠政策和再就业援助制度以及居家养老(助残)“九养政策”,提高养老、失业、低保等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增强社会保障水平。实施提高医保待遇的一揽子惠民措施,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90.0亿元,支持功能核心区人口对接安置。筹集资金17.3亿元,加快推进三区三片棚户区改造。促进节能减排,加快道路建设,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累计70.0亿元,保障对口支援什邡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圆满完成。

  突出协调共享,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支农投入机制,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再保险资金,增强农业减灾抗灾能力。及时拨付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等涉农补贴,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加快落实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和“三起来”工程项目资金,推进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效能

  突出绩效,构建科学合理的财政资金分配、评价机制。健全联合评审机制,评审各类项目7002个,审减资金43.1亿元,提高项目评审实效。不断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对涉及教育、科技、农业等重点领域的196个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涉及资金124.8亿元。积极探索开展市级项目支出事前评估试点工作,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提高预算资金决策的科学性、公开性。将绩效评价结果纳入政府行政问责体系,强化预算单位的主体责任。

  突出统筹,构建高效的财政资金调控机制。建立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资金统筹机制,集中力量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行业发展。完善项目支出管理,按照资金保障优先次序和投向调整项目支出分类,进一步提高重点事项的保障能力。完善财政性结余资金管理,将沉淀闲置的结余资金收回财政统筹使用,集中用于全市重点事项。

  突出长效,构建可持续的增收节支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体制、政策、资金引导作用,培植优质财源,增强财政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监督各项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在连续三年压缩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性支出的基础上,2010年又压缩5%,共计3.69亿元,集中用于全市重点事项支出。继续完善和夯实预算编报基础工作,健全基本支出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体系,促进实物定额与费用定额相结合,提高了定额标准的公平性。

  突出创新,构建财政运行良性发展的管理体制。研究建立区县落实支出责任与市对区县转移支付挂钩的奖励机制,完善市与首都功能核心区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促进区县共享协调发展。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管理,分类推进市级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资源整合和转制工作,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突出透明,构建相互制约的监督管理机制。创新政府采购模式,引入议价、信息公开、淘汰和退出机制等,改进服务,强化监督。推进基本建设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增强资金支付的安全性和资金核算的规范性。深入开展“小金库”、假发票专项治理,以及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保障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推进预算信息公开,2010年上报市人代会审议的45个部门预算,除涉密部门外,全部在其门户网站上公开。2011年将上报市人代会审议的部门增加到58个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进一步细化完善提请市人代会审议的政府预算报表,其内容基本编列到款级科目,部分重点支出编列到项级科目,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

  2010年,财政收入经历了“高开低走”的过程,总体保持较好增长态势;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事项得到有力保障;财政改革不断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全市财政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财政收入增长结构不够协调,需要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财政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二是预算编制机制与工作决策机制衔接不够,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有待增强,一些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分散、支出结构固化、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对民生的保障能力还需提高;三是财政投入模式比较单一,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效应需进一步增强;四是财政管理的基础工作较为薄弱,部门支出责任需进一步落实,新的市与区县财政管理体制效能还有待提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高度重视、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解决。

  各位代表,2010年是“十一五”时期的最后一年。过去的五年是北京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财政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不断扩大,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2010年完成2353.9亿元,“十一五”时期财政收入总量实现8827.8亿元,比“十五”时期的3244.4亿元,增长了1.7倍;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10年完成2446.2亿元,“十一五”时期支出总量达到9248.8亿元,比“十五”时期的3675.0亿元,增长了1.5倍。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十一五”时期教育支出总量达到1467.1亿元,比“十五”时期的521.2亿元,增长了1.8倍;科学技术支出总量达到460.7亿元,比“十五”时期的78.6亿元,增长了4.9倍;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总量达到878.8亿元,比“十五”时期的333.2亿元,增长了1.6倍;医疗卫生支出总量达到528.1亿元,比“十五”时期的199.2亿元,增长了1.7倍;农林水支出总量达到535.2亿元,比“十五”时期的139.8亿元,增长了2.8倍。同时,进一步完善市与区县财政管理体制,促进了区域协调共享发展;不断创新财政管理模式,健全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将继续围绕首都发展目标,坚持“促调整、强统筹、增效益”,完善财税政策,健全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财政科学统筹能力和财政资金配置使用效益,为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二、2011年预算草案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更高的标准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的重要一年。2011年预算任务光荣而艰巨,要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

  (一)当前财政面临的形势

  2011年的财政工作有很多有利条件,但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财政收支矛盾非常突出。

  从财政收入看,由于首都具有服务主导型经济特征及科技智力密集、高端资源聚集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加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增强,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强化首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将从深层次上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预计2011年首都经济将进一步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将进一步巩固,从而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基础。此外,2011年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等政策性增收因素也将促使财政收入增长。与此同时,应当看到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经济发展存在较多不确定性,2011年存在一些可能影响财政收入减少的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深度调整将对财源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房地产业及传统产业等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预计将会减退,新兴产业短期内难以形成对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支撑力,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和税制调整将加大财政增收难度,完成2011年度财政收入任务面临巨大压力。

  从支出安排看,一是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要求财政部门切实加大对科技创新、文化创意、节能减排、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扶持投入,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度调整要求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在相应调减有关税收的同时,更大幅度地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主要是继续保持对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依法增加对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农业等事业的投入,加大对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交通治理、人口调控、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古都风貌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等组合手段,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两个深度调整”使财政支出保障的领域更广、重点更多,特别是涉及民生支出的规模大、刚性强,而政府可调控的资金十分有限,平衡财政收支的压力较大。

  面对日益尖锐的收支矛盾,主要依靠财政收入增量提供保障已经难以满足需要,必须从调整财政支出存量结构、统筹财政政策、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挖掘潜力和提升效益。

  (二)2011年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及总体安排

  《国务院关于编制2011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要求:“收入预算要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留有余地,与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适应。支出预算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向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倾斜,严格控制公用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据此,2011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及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继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扎实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依法理财,强化统筹,积极构建有利于首都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迎接建党90周年。

  1、坚持创新驱动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加大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优势,推进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等加快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为推动自主创新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发挥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功能作用,拓展政府采购的领域和范围,全年完成政府采购任务60亿元。整合现有人才奖励资金、政策,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积极发挥各项财政政策资金引导作用,完善扩大消费需求政策,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坚持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升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推动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支持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大对高端领域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巩固和提高实体经济对首都经济的支撑作用。

  2、坚持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进一步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力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促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贯彻中央及北京市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制度,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力度,增强终端销售网点供给能力,落实减免政策,从生产、流通、储备等多方面,保障货源供应。提高城乡低保困难对象、特困学生补助水平,降低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生活成本。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完善养老支持政策体系,推进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支持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继续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标准,支持完善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健康城市。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文化产品创新,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快首都文化软实力建设。

  3、坚持提高城市服务管理水平,加快宜居城市建设

  根据首都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继续支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交通疏堵工程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加快城市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提高综合应急和防灾减灾能力,改善社会管理薄弱环节。研究推进供热计量收费改革,完善困难群体采暖保障措施。完善财政扶持政策,推广节能技术,提高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落实“绿色北京”行动计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一体化新格局率先形成

  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沟域经济发展,健全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加快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增强郊区农村发展活力。全面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郊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建设,促进南城、西部等地区的发展,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共享发展。

  根据经济发展预期和以上工作方向,2011年预算主要指标安排如下:

  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65.8亿元,增长9.0%;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670.0亿元,增长9.1%。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1706.7亿元,增长17.1%;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1745.6亿元,增长34.5%。根据《预算法》和《北京市预算监督条例》的规定,重点报告2011年市级预算草案的编制情况。

  2011年市级一般预算收入1422.3亿元,增长9.1%,加中央返还及补助194.6亿元、区县上解192.1亿元、上年专项政策性结转使用8.9亿元等,收入合计1824.4亿元。市级一般预算支出1254.5亿元,增长10.5%,加上解中央支出76.1亿元、区县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69.1亿元、专项政策性结转下年使用1.6亿元、划转水利建设基金16.6亿元等,支出合计1824.4亿元。市级预算安排收支平衡。

  (三)2011年市级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安排情况

  市级财政收入预算按照保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积极稳妥的原则安排。主要收入项目安排如下:

  增值税126.6亿元,增长9.2%,主要考虑消费市场活跃、二产规模壮大等增收因素,以及工业品出厂及购进价格增速持续“倒挂”等减收因素进行测算。营业税480.8亿元,增长9.8%,主要考虑第三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等增收因素,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显现、资北京市场收紧等减收因素进行测算。企业所得税316.7亿元,增长9.5%,主要考虑经济运行继续趋稳、实体经济步入实质性上升期、企业效益不断提升等增收因素,以及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等税收优惠政策等减收因素进行测算。个人所得税233.6亿元,增长8.5%,主要考虑企业经营状况好转、增加就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以及征管效率提高等因素进行测算。

  (四)2011年市级一般预算支出主要项目安排情况

  2011年市级支出预算遵循依法理财、统筹兼顾的原则,结合各部门资金需求情况,在保障法定支出依法增长的前提下,本着“量力而行、精打细算”的方针,按照“五保一促”,即“保基本”、“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保重点”、“促发展”的资金保障顺序安排。主要支出项目安排如下:

  1、教育支出206.2亿元,增长9.6%。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保障公民依法享受教育的权利。主要是:安排98.0亿元,继续实施市属高校“三大工程”,加快学术人才引进培养,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安排20.1亿元,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装备水平,推进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和教学综合改革。安排49.0亿元,落实基础教育各项减免政策,保障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顺利实施,加大学前教育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科学技术支出123.8亿元,增长8.1%。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安排中关村发展资金68.6亿元,加快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体系、人才特区建设,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增强科技支撑力。安排52.0亿元,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培育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研发,推动低碳技术应用;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科研院所发展,推进科学技术普及,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7.5亿元,增长12.1%。安排19.4亿元,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支持剧院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改造,开展首届“北京国际电影季”等标志性文化品牌活动,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安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资金5.0亿元,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升文化产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文化发展。安排5.4亿元,继续实施中长期文物保护规划,补助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安排9.0亿元,鼓励全民健身,支持举办世界群众体育大会等国际品牌赛事活动,推动公共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安排5.0亿元,支持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9.6亿元,增长5.7%。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鼓励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补助力度,安排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促进充分就业。安排29.7亿元,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生活经费等。安排1.5亿元,进一步提高医保网、社区网运行维护水平。安排21.7亿元,对燃煤锅炉供热、液化气等进行补贴。安排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补贴1.8亿元,方便老年人出行。继续对供热清洁能源使用给予补贴,控制煤烟型污染。

  5、医疗卫生支出63.3亿元,增长9.2%。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安排16.3亿元,用于城镇居民医保补助、医疗救助、行政事业单位公费医疗保障等,加快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安排13.4亿元,保障公共卫生应急资金、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疫苗管理及安全接种监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等,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安排20.0亿元,支持医用设备更新购置,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全额保障公立医院离退休人员经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安排3.5亿元,加快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药品监督、检测检验能力。安排远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补助2.5亿元,着力提高区县医疗卫生水平。安排1.9亿元,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6、节能环保支出26.6亿元,增长3.5%。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安排大气污染及环境保护资金17.0亿元,继续支持城市货运保障“绿色车队”建设及节能环保公交车更新,对改善各区县污染减排和空气质量实行“以奖代补”政策,降低污染排放,改善大气质量。推进交通噪声高污染路段整治,加强市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打造宜居环境。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4.0亿元,用于新能源车示范运营补贴、供热系统节能技术改造和减排奖励,支持合同能源管理促进项目、电子废弃物处理等。

  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9.9亿元,增长8.9%。抓好环境整治,着力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高首都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水平。安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资金10.0亿元,用于城市主干路两侧整治、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等项目。安排6.6亿元,加大处理生活垃圾、改造环卫设施工作力度等。安排交通治理资金7.8亿元,支持中心城区路口疏堵改造、城市道路桥梁养护,完善道路微循环系统等。

  8、农林水事务支出63.6亿元,增长5.9%。加大惠民强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安排10.5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安排9.1亿元,支持设施农业、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及沟域经济发展。安排4.4亿元,支持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安排4.0亿元,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再保险。安排3.6亿元,进一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支持森林生态安全建设和林业产业化发展。安排2.0亿元,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排从河北调水资金4.2亿元。安排5.6亿元,加大城市水环境治理力度,排查修缮隐患水利工程,保障城市供排水安全。

  9、交通运输支出92.9亿元,增长3.0%。支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使百姓出行更便捷、更畅通。安排公交补贴82.1亿元(另外通过其他科目等方式安排补贴51.8亿元,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补贴共计133.9亿元),完善公交补贴机制,加快轨道交通网络化格局建设,引导公众出行方式。安排燃油补贴4.8亿元,应对因石油价格调整造成的各行业成本增加,其中,安排出租车补贴4.0亿元,为全市6.66万辆出租车每月发放补贴;安排农村客运油价补贴0.8亿元,落实农村道路客运油补机制。加强公路桥梁等设施大修及日常维护支持力度,确保安全运行。

  10、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62.1亿元,增长3.7%。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安排20.0亿元支持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安排7.0亿元,重点支持高端项目引入、企业技术改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淘汰落后产业、发展替代产业。安排5.0亿元,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应用创新型融资产品,鼓励中小商贸企业特色经营,促进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发展,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等。安排安全隐患治理资金0.8亿元。安排燃气电力价格补贴5.4亿元。

  11、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13.7亿元,增长19.6%。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9.0亿元(另外通过其他科目安排1.0亿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共计10.0亿元),落实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力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促进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安排商业流通发展专项资金2.0亿元,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优化商业服务环境。安排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1.7亿元,促进服务外包业健康发展。

  12、公共安全及国防支出86.0亿元,增长3.6%。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保障首都安全稳定。在保障政法机关正常运转和政权建设需要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科技强警、消防事业、民防工程建设,维护良好社会秩序。

  13、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6.0亿元,增长4.2%。保障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依法履职。支持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加快食品安全自检体系建设等。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支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14、安排防范财政风险资金58.6亿元。其中,预备费37.6亿元,占市级财政支出的3.0%;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专项资金3.0亿元,增强应急能力。偿债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资金18.0亿元,防范财政风险。

  (五)2011年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安排情况

  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713.0亿元,增长4.1%,具体情况是:文化体育与传媒10.2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7.4亿元;城乡社区事务673.7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581.1亿元;农林水事务6.9亿元;交通运输1.6亿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2.0亿元;其他收入11.2亿元,主要是彩票公益金收入。

  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626.4亿元,增长2.8%。具体情况是:文化体育与传媒8.8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7.7亿元;城乡社区事务573.8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472.5亿元;农林水事务20.8亿元;交通运输1.6亿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0.9亿元;其他支出12.8亿元。

  三、依法理财,科学管理,确保圆满完成2011年预算任务

  (一)优化财源结构,进一步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提升财政收入综合管理水平。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时机,发挥政策资金的集成效应,着力巩固主体财源,培育新兴财源,优化财源结构,强化财政增收的稳定性、可持续性,确保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协调提升。强化对经济运行情况和财政收入形势的监测分析,丰富财政收入监控手段,提高数据分析质量,为科学决策奠定坚实基础。完善“横纵结合”的组收工作机制,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加大收入征管力度,全面提升组织收入水平。加强区县间税源户迁移管理,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合理调整区县财税利益,维护税收秩序,稳定基本收入格局。

  (二)加大资金统筹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坚持统筹存量与增量相结合,重点通过优化存量结构,强化政策和资金集成,挖掘潜力、提升效益,加大对全市重点工作和民生领域的保障力度。优化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等领域的经费支出结构和支持方式,由一般保障性支持逐步向激励引导性支持转变,使依法增长与科学保障有机结合,体现预算管理的创新性和示范性。贯彻中央及市委厉行节约的要求,强化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制止各种铺张浪费行为,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2011年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三项经费支出预算原则上实行零增长。继续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标准装修办公用房,切实控制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对现有各类大额专项资金进行清理,建立大额专项资金设立、管理、评价、退出等调控机制。继续强化结余资金管理,提高存量资金统筹力度。从深化运营机制、强化管理、理顺价格等方面综合考虑,进一步完善市政公用事业补贴机制,提高财政补贴资金效益。在清理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管理规范、运行高效为目标,逐步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格局”,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

  (三)强化财政体制运行效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继续完善市与区县财政体制。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财力转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式,积极探索新的运行机制,促进事权与财力相统一,着力解决市级资金下划后部门管理弱化、区县支出管理责任不到位、资金使用“错位”、“缺位”等问题。进一步理清市与区县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建立转移支付奖惩机制,根据区县完成工作任务和落实支出责任情况,调整市对区县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测算因素及办法,通过调节数量规模提升质量效益。积极完善区县与乡街财政体制,使新的财政管理体制形成不断延伸、拓展和放大的效应。

  (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强化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统筹和衔接。加强政府性基金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做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规模,完善国有资本投入机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安全性。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积极防范财政风险。

  强化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加强绩效目标管理,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在编制预算时填报绩效目标,扩大项目支出事前评估试点范围,完善再评价制度,运用评价结果优化预算编制和资金分配,提高绩效评价水平,促进政府绩效管理。强化政府采购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健全政府采购风险管理体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完善资产配置标准,加大推行资产处置进厂交易及电子废弃物集中无害化处理力度,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完善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发挥预算编制优化资源配置、保障重点支出的作用。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提高预算支出执行效率。加强决算工作,完善编制指标体系,提升对改进预算编制、执行和财政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

  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将市人代会审议批准的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全部向社会公开,健全与人大、政协的日常沟通机制,及时、全面反映财政工作进展情况。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理顺财政监督机构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关系,不断提升财政监督综合效能。继续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各位代表,2011年全市财政工作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等有关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的决策部署,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指导和监督,认真汲取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团结一致,扎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为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开启 “十二五”时期新篇章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出处链接:http://www.gov.cn/gzdt/2011-02/01/content_1797398.htm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广东省佛山市预算绩效监控改革取得实效

中国预算网

属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本站 .

粤ICP备11052838号-1  |  邮箱: info@budgetofchina.com |  电话:0755 3301 1773  |  联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杭钢富春“中国预算.com”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