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 社论
国家审计署发布审计报告,一度被看作是骁勇之举,但在所谓的审计风暴逐渐黯淡的情况下,报告正演变成一个不痛不痒的“例牌”。昨日,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06年度中央预算的执行审计情况。中央部委及其下属部门被查出违规资金480多亿元,数字庞大,令人头晕目眩。
据报告不完全统计,涉及违规的中央部委办局几乎涵盖了中央政府的所有要害部门,如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水利部、国资委、民航总局……名单冗长得让人泄气。而违规使用中央预算的形式并没有超出民众的想象,区别则是金额巨大,动辄数以亿元计。如海关总署、文化部等58个部门挪用财政资金逾35亿元;信息产业部等4个部门动用逾17亿元预算,超标准建设豪华的楼堂馆所;中科院等13个部门在改制过程中,故意流失国有资产近23亿元;卫生部等12个部门乱收费1.85亿元;教育部等19个部门存在问题资金逾190亿元……
中央预算直接决定国家对经济、社会等事务的安排,所以中央机关一级呈现出的乱象丛生,尤其令人愤懑。说到底,在纳税人的心血被随意拨弄、大肆践踏的背后,隐含的不是钱财如何被恰当利用的金融问题,而是国家在中央财政的基础上被亵渎、受侵害的政治问题。轻率且傲慢对待中央预算的情况是如此大面积存在,已造成中央预算的功能被一次次扭曲变形,国家的权威因为各种暗度陈仓般的谋划,被挟持并服从于部门权益。
情势不无悲观,但并非无计可施。有学者就尖锐地指出,遏制中央预算被滥用的手段相当简明,那就是实行财政民主,强化人大对预算及其执行的监督。然而,审计报告年年出,老问题犹如顽疾始终未除。因应这一矛盾,对照近年的审计报告可以看出,对中央预算的侵犯规模大有扩张趋势。谁都知道,在巨量的中央预算被大规模侵吞的态势下,贪腐是必然的结果。问题是,借助于这种权力架构衍生的贪腐反过来又强化了该结构的韧度。
权力结构被侵蚀不是唯一的坏结果。审计署的报告以尴尬的形式,既承认了国家的存在又证明它遭受了侮辱。从众多部委的所作所为去观察,国家的名誉不再被当作最珍贵的财产受到捍卫。公民眼看这一切的发生却无能为力。他们的疑问是,在中央政府中广泛存在的那一切,让他们如何说服自己为国家辩护?既然国家自辩已是如此缺乏说服力,公民又该怎样累积起正常的国家形象,以及维系自己对于国家的信仰?
随着中央预算被侵犯的数额越来越大、牵涉部门越来越多,国家失信只会越来越厉害,重建国家形象的难度越来越高。审计报告在暴露症结的同时,也提供了反贪腐的微薄成果。这是一种隐藏在报告中的模糊标记,隐约地指示那些藏匿着的国家公敌的背影。究竟是谁掌握着中央财政预算的流向,又究竟是些什么人控制着国家?国家没有提供答案,却制造了谜题:以国家财政的名义作依托,国家权力被委派下去,但良好的政治标准并未因此确立。
若要为国家松绑,就只能对权力进行真正的约束。在难掩国家苦衷的审计报告中,国家公敌的影子似真还幻。无论它是什么力量都不该被漠视,因为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们正在竭力地把自身置换成国家本身。国家必须要为它的未来进行猛烈的战斗,刮骨疗伤是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社会的无力感,清理掉寄生在它体内的病毒。
经验告诉民众,审计报告今天左右了新闻版面,或许明天就会像从未存在过似的消失掉。制胜国家公敌的行动就请从打消这一顾虑开始吧。 2007-06-28 09: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