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透明 - 更好的社会 - 更好的生活
当前位置: > 文章

“三公支出”迟早要“过河”

时间:2011-07-20 来自:观点中国作者:wkun - 小 + 大

                            (邓海建)

      6月30日,财政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说明中央公共财政支出决算情况,公布了2010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为94.7亿元。其中公车购置费为61.69万元,公务招待费为15.28万元,出国经费为17.73万元。此外,去年中央单位维持运行的行政经费为887.1亿元。(7月1日《京华时报》)

    近年来,“三公谜题”渐成众矢之的,引发社会巨大关注。74个中央部门去年集中“晒账本”,首次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收支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然而,过高而不透明的行政成本,持续激起更多反弹之声。今年,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要求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并要求今年6月会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向社会公开。此后,科技部曾对外公开“三公”支出情况,此外鲜有部门效仿。

    这次是财政部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要求,首次向全国人大公布汇总的“三公”支出情况。财政部的开诚布公,是对国务院会议及民意吁求的一次践约。客观地说,“三公支出”迟早要“过河”,因为公共社会早已过了“摸石头”的阶段——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实施以来,我国财政信息公开步伐不断加快:2009年,“国家账单”首次以四张主要表格的形式“亮相”;2010年,表格增加到十二张,70多个中央部门也首次在其官方网站晒出 “账单”。

    公开“三公支出”,不仅仅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回应。正如新华社所言,“仅在今年,广东中石化天价购茅台、安徽电力为干部配私车、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高额餐费等一系列事件,成为 ‘三公消费’泛滥的镜子,深深刺痛了社会公众的神经”。而“‘三公消费’泛滥的背后,直指特权腐败问题。这种乱象如果长期得不到遏制,权力监督就沦为一句空话;而“三公”上的乱象,已经成为千里之堤上的“蚁穴”。

    公开才有监督,透明才有约束。今年1月,从2008年开始评阅深圳市财政预算报告的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吴君亮,反穿着衣服接待媒体记者,衣服背面贴着的纸条上写着:“本人反穿衣服,用行为艺术的方式,表达对公共预算不透明现状的抗议。”“三公支出”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公共预算中比重很大、弹性很大的部分。“三公支出”数据一贯语出多门:2006年10月30日《瞭望》报道,2004年“三公支出”共计10086亿元;而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王锡锌在央视《新闻1+1》节目中透露,2008年,我国三公开支一年9000亿元……而此后“三公”节约的成绩、管束的政策,都有赖于“三公支出”权威化的公开透明。

    去年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表示,“三公消费”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管控好“三公支出”,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是公开透明,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是民主监督。“三公支出”迟早要“过河”,公开总数仅仅是第一步、中央的三公数据也只是个范例——接下来,如何细读这笔账单、如何让地方积极跟进、如果对“三公”浪费究责,都是“过河”后亟待思考的“续集”。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广东省佛山市预算绩效监控改革取得实效

中国预算网

属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本站 .

粤ICP备11052838号-1  |  邮箱: info@budgetofchina.com |  电话:0755 3301 1773  |  联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杭钢富春“中国预算.com”办公室